第三是對商圈內經濟狀況的分析。如果商圈內經濟很好,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則零售市場也會增長;如果商圈內產業多角化,則零售市場一般不會因對某產品市場需求的波動而發生相應波動;如果商圈內居民多從事同一行業,則該行業波動會對居民購買力產生相應影響,商店營業額也會相應受影響,因此要選擇行業多樣化的商圈開業。
商圈分析的步驟一般可分為以下幾步:
第一步是確定資料來源,包括銷售記錄分析、信用證交易分析、郵政編分析、調查等。
第二步是確定調查的內容,包括購物頻率、平均購買數量、顧客集中程度。
第三步是對商業圈的三個組成部分進行確定。
第四步是確定商圈內居民人口特征的資料來源。
第五步是根據上述分析,確定是否在商圈內營業。
最後要確定商店的區域、地點和業態等。
超市商圈設定
商圈的組合種類
一般而言,超市的商圈可分為中小商圈、大商圈、超大商圈3種:
1.中小商圈約500~1500米,顧客以徒步或自行車可達,以出售便利商品、生活必需品為主。
2.商圈約5000米,顧客來店以坐車較多,而且大多數以購物為目的,大部分是以出售日常選購為主。
3.超大商圈是指高速公路或捷運係統所形成的廣大商圈,主要出售特殊特殊器材。
商圈的設定方法
在實際動作中,超市主要可以通過實施來店顧客問卷調查的方法來設定商圈。
首先確定顧客調查的主要項目:
(1)地址;
(2)到店頻率(次/周、次/月);
(3)大型店利用頻度。
(4)競爭店利用頻度。
然後將約100~150份問卷所收集的住址在地圖上標示一線即使商圈的範圍自然展現。
商圈確認後,利用住戶資料算出戶數。
用戶數乘以每月生活費用支出(食品、飲料及日用百貨),即為一家超市店鋪營業額。
商圈的範圍一般可按銷售額與市場占有率指標分為三個層次,即第一商圈,市場占有率在30%以上,占本店銷售額的75%;第二商圈:市場占有率在10%以上,占本讓銷售總額的25%;第三商圈:市場占有率在5%以上,占本店銷售額的5%。
超市商圈營業的計算
超市營業額外負擔的估算應考慮商圈範圍內常住居民的購買量、商圈範圍企事業單位的購買量、流動顧客群的購買量、超級市場的商圈範圍內的市場占有率。
假定商圈內常住居民食雜品的每月購買量,第一商圈為1000元×1000戶=100萬元,第二商圈為1000元×2000戶=200萬元,第三商圈為1000元×3000戶=300萬元,假定商圈內流動顧客群食雜品的購買量每月為120元,假定商圈內企事業單位食雜品的購買量每月為180元,假定某超市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第一商圈30%,第二商圈10%,第三商圈5%,企事業單位及流動顧客群各10%,可推算出超市銷售額:
第一商圈:100萬元×30%=30萬元;
第二商圈:200萬元×10%=20萬元;
第三商圈:300萬元×5%=15萬元;
企事業單位:180萬元×10%=18萬元;
流動顧客群:120萬元×10%=10萬元;
總銷售額:30萬元+20萬元+15萬元+18萬元+12萬元=95萬元
超市商圈的特征
首先從業態比較看,超級市場商圈偏小。
超市奉行小商圈主義,地處社區或居民區,商圈人口7萬~12萬人;以經營食品為主的超級市場的商圈更小,商圈人口為3.5~5萬人。據對某地區的調查,人們對肉、魚、蔬菜、水果的經常性購物距離步行2公裏,而服裝、化妝品、家具、耐用消費品為4~5公裏。
其次從超市本身來看,商圈範圍不同。
超級市場由於所處位置、規模大小、購物出行方式及購物頻率的不同,有不同的商圈範圍,需要進行具體的分析。
超級市場所處位置不同,商圈範圍不同。從一般情況看,位於都市中的超級市場商圈要大大小小位於城郊的超級市場的商圈範圍。
超市選址的原則和程序
超市選址的原則
首先是方便顧客購物原則。
滿足顧客需求的是超市經營的宗旨,因此超市位置的確定,必須首先考慮方便顧客購物,為此超市要符合以下條件:
(1)交通便利。車站附近,是過往乘客的集中地段,人群流動性強,流動量大。如果是幾個車站交彙點,則該地段的商業價值更高。超市開業之地如選擇在這類地區就能給顧客提供便利購物的條件。
(2)靠近人群聚集的場所,可方便顧客隨機購物,如影響劇院、商業街、公園名勝、娛樂、旅遊地區等,這種地方可以使顧客享受購物、休閑、娛樂、旅遊等多種服務的便利,是超市開業的最佳地點選擇。但此種地段屬經商的黃金之地,寸土寸金,地價高費用大,競爭性也強。因而雖然商業效益好,但並非適合所有超市經營,一般隻適合大型綜合超市或有鮮明個性的專業商店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