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演講技能的運用(14)(1 / 3)

演講者的成功經驗表明,一般的演講,尤其是那種議論型的演講,其結尾段往往重音較多,甚至整段都是重音,以此來造成一種強烈的氣氛,突出結尾所概括的演講的主要內容、中心議旨,把整個演講推向高潮,給聽眾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對演講來說,利用輕重音起伏跌宕的變化來有效地傳情達意,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當然,這是指邏輯重音的運用。它既能突出演講中某些關鍵的詞、句和段,從而突出地表現某種思想感情,又能加強語言的色彩,美化語言。

語調的快慢變化

演講語音的變化,應當是自然、順暢的。隻有語速適宜,快慢有致,才既能有效地傳情達意,又能令聽眾感到優美入耳。如果語速不當,缺乏快慢變化,始終保持一個速度,那就很難準確、恰當地表達出演講者內心的思想感情,也使聽眾感到厭煩,難於接受。

演講的聲音應當有快慢緩急變化。怎樣變化呢?主要是根據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在表達一般內容時,語速可以適中,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當表達熱烈、興奮、激動、憤怒、緊急、呼喚的思想情感時,出言吐語就要快些,勢如破竹;講到莊重、懷念、悲傷、沉寂、失落、失望的思想情感時,語速可以放慢些,娓娓道來。

語調的停頓變化

停頓是演講的一種非常有效的表達藝術。演講運用了停頓藝術,不但不會使演講散亂,反而能使整個演講抑揚頓挫,起伏跌宕,連貫暢通,令聽眾享受到一種語言的節奏美。

停頓,就是說話時的間歇。演講不僅要有停頓,而且還應該利用停頓,使停頓變為一種表達藝術,以求更有效地表達演講者的思想感情。

那麼,究竟怎樣停頓呢?一般說來,停頓有三種:一是自然停頓,即詞語或句子間的自然間隙;二是文法停頓,即段、句之後的較長一點的停頓;三是修辭停頓,即由於某種修辭效果的需要而做的停頓。對演講來說,應綜合運用這三種停頓,使它們變為一種技巧性的停頓、藝術性的停頓。

具體來說,在一般情況下,可做一般性停頓。然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則應做較長一些的停頓了。比如,在向聽眾提出某個問題之後,在提出自己的某個觀點之後,在道出某個妙語警句之後,在講清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之後,都要做較長一點的停頓。

92

演講中的節奏

跌宕起伏的節奏,清晰響亮的語音,是成功演講必須具備的特點。演講的節奏能激起千百萬聽眾情感的波瀾。演講者思想感情起伏變化結構的疏密鬆散,語調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以及演講者的舉止等要素,有秩序、有規律、有節拍的組合,便形成了演講的節奏。

根據會場的情緒和氣氛調整節奏

李燕傑在《德才學識與真善美》的演講報告中講到:

“一位母親春節到大學看望兒子,可兒子正在實驗室裏聚精會神地工作,母親不忍心驚擾他,來到了他的宿舍,發現三年來兒子用的被褥基本沒拆洗過。母親很心疼,動手拆洗了被子,又去拆褥子。可是當她把褥子掀起來的時候,淚落如珠,眼淚刷地流下來了。

講到這裏,演講者突然停止演講,一聲不響地眼看著聽眾達30秒之久,此時的聽眾滿腹狐疑,不知因何這位母親淚落如珠,她到底看到了什麼。

正當人們猜測不定時,他說:“原來整個褥子底下是一片鈔票……”

演講者抓住會場聽眾的情緒,運用演講節奏術,使人們將張弛有機地融為一體,既有緊張的“提神”,又有鬆弛的“休息”,並且能使聽眾一個勁地往下“追”;褥子底下的鈔票哪來的。此刻演講者就像揮動一根魔棒似的,把聽眾的心緊緊地收了起來。

演講者應根據會場聽眾的情緒,適時地用講話節奏的停頓去消除聽眾可能產生的興奮感。

根據感情表達的需要調整節奏

曲嘯在一次演講中舉到被迫害“戴手銬”的事例,便采用了慢條斯理的節奏。他說:

“當時我戴著手銬,我的孩子剛會在地上爬,還不會說幾句完整的話,他總是摸著我的手銬,一邊摸一邊說:‘爸,啥?爸,啥?爸爸這是啥?’我怎麼能告訴孩子這是手銬呢?這是關係到一家老小生死存亡的手銬啊!”這段演講字字錐心,催人淚下。

演講節奏是在感情表達需要的前提下,該快則快,該慢則慢,做到“快有章法,慢有條理”。

當演講者要表達急切、震怒、興奮、激昂的感情時,快速的連珠炮般的講話,便能使聽眾產生一種亢奮感和緊迫感,以激起聽者的振奮與共鳴。當要表達悲哀、思索等感情時,則要放慢節奏,使聽者產生一種深邃感。

根據演講內容的變化調整節奏

語言的節奏變化主要是通過演講內容的變換來實現的。在適當的地方,插入些詩文、軼事、幽默等類的話語,將理論與生動的形象結合起來,如磁鐵一樣,吸引著聽者欲罷不能,如電光石火,照亮每一個聽者的心靈。

總之,在感情、情緒氣氛、內容需要的前提下,演講者進行有急有緩、有斷有連、有起有伏、有張有弛的語言節奏的變化,就一定會揮灑自如地彈奏出一曲雄渾悅耳的樂章——“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演講中節奏太快的調整

初次上場的演講者容易犯的錯誤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似的劈裏啪啦,一個調子,一個速度。他們提醒自己“慢慢慢”後,又趨於慢得平坦,慢得沒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