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演講技能的運用(14)(2 / 3)

這裏是提醒初次上場的演講者,演講的進行要靈活控製,有快有慢。

就聽眾對象來說:一些年輕的聽眾,精力充沛,反應靈敏,他們的思維和舉止很敏捷,可快一點;對小朋友、老人家演講,因為他們接受遲緩,反應不快,可把音節的時值拉長,語流中間停頓可久點,停頓的次數可多些。

就內容感情來說:講述一些熱情、緊急、讚美、憤怒、興奮之類的內容時,不能以“毋庸贅言”代替,敘述那種無法控製的感情,即表示激動的態度時,敘述進入精彩高潮時等可以速度快點。

表現一些平靜、悲傷、莊重、思考、勸慰之類的內容時;講述一些需要聽眾特別注意之事時;講述有關數字、人名、地名時;引起疑問之事時要慢點。

就環境而言:演講場合大的,速度可慢點;場合小的可快點;聽眾情緒受到幹擾時慢點,情緒旺盛時快點。

下麵以亨利的演講《訴諸武力》的結尾處為例進行說明:

“回避現實是毫無用處的。先生們會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實際上,戰爭已經開始,從北方刮來的大風都會將武器的鏗鏘回響送進我們的耳鼓。我們的同胞已身在疆場了,我們為什麼還要站在這裏袖手旁觀呢?先生們希望的是什麼?想要達到什麼目的?難道生命就那麼可貴?和平就那麼甜美?竟值得以戴鎖鏈、受奴役的代價來換取嗎?全能的上帝啊,阻止這一切吧!在這場鬥爭中,我不知道別人會如何行事,至於我,不自由,吾寧死。”

這段演講,開始幾句平穩緩慢,從內心發出質問:“和平安在?”接下來加快,說明現實的嚴酷。演講者激情迸出,向“先生們”發出串串質問。“全能的上帝啊,阻止這一切吧!”這裏呼喚上帝,乞求得到一種救世之法,發於心中,速度可慢。最後“不自由,吾寧死!”戛然而止,猝然停頓,感情達到高潮。

總之,演講要快慢適中。長時間的快會“供過於求”,引起煩躁,聽眾不易全麵了解內容、理解感情;太慢則“供不應求”,聽眾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提不起來。

把握說話的節奏

說話不僅可以表現一個人的內在形象,更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內在修養。

那些講話磕磕絆絆沒有任何節奏感的人,很少能夠打動我們,這樣的人,幾乎說不出什麼值得我們去注意的東西。隻有懂得說話的節奏、思路清晰的人,才會有活躍的思維。

掌握好節奏的最高境界是說話自然流利。

當然,恰當的停頓不屬於不流利,因為我們經常利用停頓展開新的思路,或者從一個要點過渡到另一個要點,或者重複某個詞以期給聽眾留下更深一層的印象。

磕絆的次數是可以數出來的,這也是熬過聽那些令人生厭的講話的有趣方法。在大多無味的講話中都會磕絆。在你自己的講話中,請別人統計一下,你發生磕絆的次數,具有很大的實際價值。

很少有人能夠在即興講話中不出現磕絆情況。我們發現最多達到每分鍾30處,有許多的教授也有20處之多。

那麼,如何提高說話的流利水平呢?

首先,應熟悉講話的主題。當我們的思考不發生任何遲疑的情況時,要說的話也自動地到了嘴邊。充分的準備可以增加流利程度,因為這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從而更能堅信自己要講的東西。另外,熟悉主題會使講話者有更大激情,這種激情會使講話者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其演說的境界之中。這樣,流利也就不成問題了。

其次,發音要準確。發音含糊不清是說話猶豫的一種表現。如果講話者連續幾個地方都有遲疑不決的現象,就會使人感到他其實並不知自己在講什麼,而是在頭腦中力圖發現哪兒出了毛病,結果說話更加不流利。因此,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在流利方麵做出一些努力,會收到很好的成效;反之,如果我們在演說的其他方麵下工夫,而認為到時候自然會流利起來,那結果將隻有失望。

再次,要充滿熱情。我們注意到,人們激動時,聲音變高,語速變快,此時,語言似乎更加流利。所以,在演講時,要用你的熱情感染他人,要大聲講話。如果你的情緒已經紊亂,如果你站在聽眾前麵怕得發抖,你就特別要大聲地講話。

最後,迅速地講話也能提高流利程度。當你迅速講話時,你的心理便能更快地發揮功能,就像閱讀一樣,如果你能集中力量快速閱讀,那麼,在你隻用於讀一本書的時間內,你就能讀兩本書,並且獲得更透徹的理解。掌握好說話的節奏,使說話就像琴弦一樣有張力,像流水一樣緩緩東流。對此,我們應去積極地學習。

93

整體把握有聲語言的語調變化

在演講中將有聲語言表達得錯落有致,抑揚頓挫才能更加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整體把握有聲語言語調的變化要求我們停連適當,平仄相間,發音響亮,輕重得體,快慢得當等。演講者還要能巧用語調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整體把握有聲語言語調的變化

有聲語言的語調變化能表現演講的狀態和特點。整體把握有聲語言的語調變化要注意以下六個方麵的問題:

一、停連適當

“世上如果男人沒有了女人就倒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