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演講技能的運用(14)(3 / 3)

“乒乓球五毛五十個。”

“來了的和尚未來的同誌均有捐款的義務。”

演講有聲語言的體現要有節奏感,不能像平平流水,應按語法、邏輯、感情的需求把語音化為一個個跳躍的節奏。注意的是停中有連,整體把握。當停不停,聽起來模糊不清;當連不連,聽起來支離破碎。

二、平仄相間

漢字一字一調,高低升降,起伏變化。作為平聲字的陰平、陽平變化不大,比較穩,易聽清楚;仄聲字的上聲、去聲變化大,聲音短促,音感強烈。二者要相間配合,使聲音起伏變化。

三、發音響亮

演講時齊齒呼音節(i或i開頭的韻母)與撮口呼音節(u或以u開頭的韻母)發音時由於口腔開合小,共鳴腔不大,音發出來不亮。要盡量在備稿時換成開口呼音節(ɑ或以ɑ開頭的韻母)與合口呼音節(d或以d開頭的韻母)。例如,把“至”改為“到”,把“與”改為“和”。

四、輕重得體

根據演講感情的需要可以把語句中的一些詞語讀得輕些或重些。輕重的確定一定要得體,建立在語意基礎之上。中間銜接處要自然,不留痕跡。

“為了我們的友誼幹杯!”

其中“幹杯”一詞可重讀。

五、雙音節化

漢語中的一些單音節表達意義複雜、深刻,如能改成雙音節就明白、通俗些,且雙音節響亮明朗,有頓挫變化,易於表現語言的音樂美。

六、快慢得當

快慢即演講的速度。快慢要看對象、看場景、看內容。要做到“快而不亂”,否則含混不清;也要做到“快而不拖”,否則鬆鬆垮垮。要當快則快,當慢則慢,快中求慢,慢中有快,快慢穩當。

巧用語調吸引聽眾

在演講的開始或中間往往由於一些突發現象或自身過失而出現聽眾喧鬧、議論等情況。交頭接耳者有之,嘻嘻哈哈者有之,進進出出者有之。此時演講者切忌“怒上心頭”,也忌“我行我素”。要從容鎮定,冷靜而迅速地判明原因。可以采用停下來的“冷處理”與提問的“熱處理”平息喧鬧。

演講中,出現喧鬧情況,可以停下來,麵對微笑或稍帶嚴肅地望著聽眾,把視線投向吵鬧的地方。這種語流的短暫間歇,可以引起聽眾的注意,聽眾會把目光投過來,直指喧鬧處。對喧鬧的聽眾當然是一種壓力,“此時無聲勝有聲”。停頓時間不要超過五秒鍾,停頓之後要適當引發話題,銜接演講。

有一次,林肯與道格拉斯辯論。他那慣有的一種憂鬱神色,很不利於他,他講出來的每個字都帶有淒清的情感。聽眾反應冷淡。此時他突然卷起兩臂,巧妙地“反饋”,兩眼逼視台下那些似乎要打瞌睡的聽眾,沉默了很久以後,突然用一種特別的聲調說:“我和道先生兩人無論誰被選上議員,都沒有什麼重要的,可是我要在諸君麵前,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它的重要遠在於我私人利害與黨派的命運之上,朋友們!”

談到這裏,林肯又稍停刹那,接著說:“那個問題,即使我和道先生以後死去埋入地下,舌頭已經爛掉,它也仍舊存在,而且仍在一切人們的心中燃燒。”他這番誠懇的話和他的神情姿態都刻印在聽眾的心靈深處。

另外可利用提問的方式把聽眾吸引過來。

有一次,《大學生是思考的一代》主題演講比賽正在進行,聽眾和選手都是大學生,越到後來聽眾秩序越差。這時有位女選手上台,沒想到絆上了話筒線打了個踉蹌,下麵大笑。女選手輕盈地爬起來,微笑著環視聽眾,提了個問題:“不好意思,我倒在大家麵前。可大家知道我跌倒的原因嗎?”這一問問得突然,問得蹊蹺,構成強烈的語勢刺激,激發起聽眾思索。聽眾不解地望著她,大廳安靜了。“一來是為大家的熱情所傾倒,二來我邊走邊在思考問題,不想碰上了暗藏機關。不要緊,誰讓我們是熱情、活潑、思考的一代呢?”幽默圓場,自嘲解脫,巧引話題,開始演講。

此外還可通過講故事的方法來平息聽眾,故事當然力求新奇、獨特,且與內容聯係起來。有個笑話,說張飛和關羽參加一次劉備召開的軍事會議。會場喧鬧聲聲,無法平靜,劉備沒法講話。張飛說:“大哥,看我的。”於是他用在長阪坡喝退曹軍的大嗓門吆喝一聲,結果吵得更凶。關羽說:“小弟,你那手不行,還是看我的。”於是他便坐到劉備的位置上,撫須凝目,似有所思。這下子大家都覺得奇怪,倒安靜下來了。

94

怎樣變化語調表達情感

演講者經常使用變化語調來表達情感。比如用頓歇法推進情感,變化各種語調進行情感的表達,這些都能把信息直接傳達給聽眾,是演講者非常重要的一種表達手段。

用頓歇法推進情感

頓歇,絕不是思想表達的終止,而是力量的積蓄。停頓是為了更好地連接和貫通。

為了突出某一事物,強調特殊含義,可以運用語法停頓、邏輯停頓、感情停頓等方法變化停頓時間。一般在被突出的事物,感情前後進行。我們看看富蘭克林的演講《製造國旗的人們》的最後兩句:

“她振奮明亮、果敢光輝,信仰堅定,因為那是你們用心做成的。你們是國旗的製造者,所以你們應當為製造國旗而感到無上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