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演講技能的運用(15)(2 / 3)

這段演講詞開頭是設問,問而不答;中間部分是反問;後麵是設問。演講者將設問、反問、排比、感歎、陳述諸種句式融為一體,使感情更加強烈,氣勢更加宏大。

在演講中,巧妙地用好雙重否定也可收到強調的效果,例如:

“我們並非是不求上進,不思進取的一代。”

運用雙重否定把握好否定詞,用得不好適得其反,如“大家在論辯時,沒有一個人不認為論辯的超水平發揮,不是知識豐富的結果。”這裏連用了“沒有”、“不認為”、“不是”三個否定詞,使表達出來的意思與本意恰恰相反。

95

演講中常見語言環境的塑造

好的環境有利於演講者表達自己的思想,演講中的語言環境需要演講者個人去塑造。如何營造逼真生動的語言環境,怎樣運用修辭手段使語調變化多姿,如何才能讓演講更口語化?這些都是塑造演講語言環境時經常遇到的問題。

營造逼真生動的語言環境

我們先看下麵一段演講詞:“一天下午,‘轟隆隆’,一發罪惡的炮彈攔腰削斷了一棵碗口粗的大樹。接著,‘轟隆隆’,……一連幾發炮彈在戰士們的周圍爆炸。這時,受傷的戰士繼續匍匐向前,‘嗒嗒嗒’,……敵人的高射炮追擊著,戰士們順著山勢往下滾,鮮血浸進了殷紅的大地……”

這段演講詞把繪聲和描狀結合起來,增強了演講的視覺形象和聽覺感受,逼真地烘托出戰場的氣氛,使聽眾宛如身臨其境。

前蘇聯著名幼兒教育家波維卡婭也很喜歡在教學中利用模狀手法,充分調動動作、姿態去表演,運用口技去模聲,使課堂充滿笑聲。

模狀主要運用形容詞後附加重疊音節的方法:綠油油、紅彤彤。

還有變迭法:滴滴答答、鬱鬱蔥蔥。

還有直音法:黑咕隆咚、“轟”的一聲。

模狀的最大作用是訴諸人的感覺。例如:

描寫:

嗒嗒嗒嗒地跑過跑道。

風嗖嗖地吹著。

象聲:

牛哞——哞地叫。

狗汪汪地叫。

擬態:

波濤滾滾地湧來。

運用修辭手段使語調變化多姿

演講中常常把相同或相似的語言單位排列在一起使用,給人以整齊一律、氣勢貫通、怡情悅目的美感。要達到這個目的可以運用修辭手法中的排比、對比、對偶、回環、頂真等。

比如道格拉斯的一段演講:

“為了你們,也為了我們,我真希望這幾個問題能有肯定的回答!要是我的任務不致如此繁重,我的擔子不致如此壓人該有多好!然而,有誰會這樣冷若冰霜,以至民族的同情心也難溫暖他的心?有誰會這樣頑固不化,對於感恩的要求毫無反應,雖然不願意滿懷感激地承認獨立給我們帶來的無價恩惠?有誰,會這樣麻木不仁,這樣勢利,在四肢解除奴隸製的枷鎖之後,仍不願為國慶節日獻上頌歌?”

以上這段演講運用排比,語氣強烈,感情充沛。

對比在演講中也常見:

“原來的貨幣所有者,現今變成了資本家,他昂首走在前,勞動力所有者,就變成他的勞動者,跟在他後麵。一個笑眯眯,雄赳赳,專心於事業;另一個卻畏縮不前,好像是把自己的皮運到市場去,沒有什麼期待,隻期待著被搜刮似的”。

這段演講詞運用對比活生生地刻畫了資產階級的狂傲、奸詐和威勢,也描繪了被統治者的悲慘處境和苦難命運。

運用回環和頂真均可收到語氣流暢、結構嚴謹,互相映照,循環往複的妙用。

回環例:科學需要我們,我們更需要科學。

頂真例:希望是附屬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演講中如果不求變化,過分地使用以上修辭手法也不行,顯得單調、呆板,有矯揉造作之嫌。

讓演講口語化的方法

1860年,阿伯拉罕·林肯競選總統時發表了下麵一段風趣的演講詞:“有人打電話問我有多少銀子,我告訴他們我是一個窮棒子,我有妻子和兒子,他們才是我的無價銀子。我租了一間房子,房子裏有一張桌子和三把椅子,牆角有一個櫃子,櫃子裏的書值得我讀一輩子。我的臉又瘦又長且長滿胡子,我不會發福而挺著肚子,我沒有什麼可以蔭庇的傘,唯一可以依靠的是你們。”

這段演講類似於一首百字歌,通俗淺顯,生動易懂,使林肯贏得了勝利。1861年至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倫敦的《星期六評論報》告訴讀者:“美國人民有一個十分優越的條件,就是他們現在的總統不僅是一位可敬的國家元首,還是全國第一位愛開玩笑的人。”

演講中要多用貼近人們現實的輕鬆自然、通俗流暢的口語。如多選用兒化名詞、象聲詞、疊音詞、語氣詞、民諺、歇後語等。但有很多演講者很難做到這一點,他們的演講似乎每一句話都是經過精心雕琢似的。請看下例:

“探索,貫穿於人類前進的每一步,自從地球上誕生了人類以後,探索就成為了人類的主旋律,探索就成了人類忠實的伴侶。它伴隨著人類發現一束又一束真理的光芒,伴隨著人類一步又一步從愚昧的沼澤走向文明的淨土,伴隨著人類步履艱難地從黑暗的蒙昧時代步入光明的理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