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抓住孩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1 / 3)

最好的食物是孩子愛吃的

為了能夠讓孩子的能力得到盡早的發展,我們該在什麼時候開始教育孩子呢?這個很簡單,當嬰兒已經能夠感覺到你的關心和愛撫的時候,你已經就對他進行教育了。這種教育訓練非常細小而繁瑣。孩子渴了要給他喂水,孩子餓了要給他喂奶,孩子尿布濕了要給他換尿布……父母要隨時隨地地幫助孩子解除不愉快,用自己最敏銳的感覺去感知孩子的所需,能夠成功感知孩子的所需,就是一個父母成功的開始,因為父母和孩子已經建立了第一條成功的紐帶,這條紐帶將為其今後的教育和訓練提供良好的感情基礎。

當我的兒子四個月大的時候,我就開始在他吃母乳前,先喂他一點蜜柑汁,之後,又添點香蕉泥、蘋果泥、胡蘿卜泥、青菜粥等等。再經過一段時間,我就開始喂他湯喝,給他吃熟雞蛋、馬鈴薯等。大多數孩子都非常喜歡穀類食物,這也是他們的最好食物。但是,我兒子卻不喜歡吃。我認為他喜歡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所以,我隻給他吃他喜歡的食物。但在他兩周歲之前,一直不讓他吃肉。

德國有句諺語說“人的性格取決於食物”。看來,食物的確與人的性格有關係。曾經有人提議“菜食療法”,他們說選擇不同的食物,就會讓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比如,多給孩子胡蘿卜吃,孩子就會生出漂亮的牙齒和皮膚;多給孩子吃馬鈴薯,孩子的推理能力就會得到提高;讓孩子多吃菜豆,將來他對美術更感興趣;吃洋白菜和花菜的孩子思想簡單,容易成為平凡的人;多吃青豆的孩子容易變得做事草率。所以,我們可以讓不喜歡數學的孩子多吃馬鈴薯,對那些對美術不感興趣的孩子多給菜豆吃,而對那些性格不穩定的孩子,要禁止他們吃青豆,如果孩子性格粗暴,就讓他多吃卷心菜。

兒子出生後的開始半個月,我們堅持定時給他喂奶,喂水,讓他身體的生物鍾變得規律。直到他能吃飯後,我們依然讓他在兩頓飯之間隻能喝水不能吃別的,以免他的胃總是無法休息,血液總是集中於胃部工作而無法集中到大腦中。如果讓孩子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消化上,那麼,他的大腦就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另外,吃得太多不僅阻礙腦部發育,還不利於孩子的健康,容易得上胃腸疾病。

人們總以為教育孩子就是教讀書、寫字,讓他們學習知識。其實,這些隻是教育中必需的一部分。我認為,從一個孩子出生到逐漸長大成人,這個過程的各個方麵都可以納入教育的範疇中。

然而,非常遺憾的是,到現在還有很多父母包括許多教育專家都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拿孩子吃東西來說,人們總認為孩子吃得越多越有益於健康。其實,並非如此。吃得太多,定然對人的大腦發育產生阻礙,容易讓孩子從小在大腦中就充滿吃能解決一切問題的概念。因為對嬰兒來說,最讓他感到難受的除了生病,就是饑餓。如果嬰兒一餓就讓他吃大量的食物,讓他吃得太飽,就容易讓他誤以為吃東西、填飽肚子是排除一切困難的唯一途徑。在他長大之後,這種對“吃”的理解會轉化成過於依賴物質的概念。

當然,雖然這樣說,但我並不是要讓父母限製孩子所需的飲食,而隻是想要提醒一下那些過於疼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因為,一切都要有個限度,包括吃東西。

有一天,我看見妻子正在給小卡爾喂牛奶,便走了過去。

“怎麼?剛才不是已經喂過了嗎?”我問道。

“是的,我看他在哭,就想給他多喂點牛奶喝。”妻子說道。

“不,卡爾剛才已經吃飽了,”我奪過妻子手中的奶瓶,“他不需要再吃任何東西了,至少他現在不需要。”

因為突然失去了美食,小卡爾開始“哇哇”大哭起來。

“你這是幹什麼!”妻子不高興地說。

這時,卡爾的外祖母走了過來。

“上帝呀!你怎麼能這樣狠心地對待這個可憐的孩子呢。”外祖母嘮嘮叨叨地抱怨了起來,“嬰兒都是要喝牛奶的,怎麼不給他喝。這孩子從生下來就遭受了那麼多不幸了,為什麼還要這樣對待他呢?哦,可憐的孩子!”

“我不是不讓他喝牛奶,隻是認為他現在還不需要喝。”我解釋道。

“你總是說要將卡爾培養成才,可是連東西都不讓他吃,他怎麼能成才呢?你天天大談教育,我看那些都是無用的空談。”外祖母生氣地說。

對於外祖母的斥責,我沒有說什麼。因為怎麼能和這樣一個善良的婦女進行爭辯呢?

事後,我向妻子仔細地講明了道理,告訴她一味地嗬護和順從孩子,並非正確方法,我們應該抱著謹慎的態度來教育和培養孩子。

妻子是個通情達理的人,當她明白其中道理後,便不再像以前那樣過分順從孩子了。

也許有人會說我這種做法有些過分,但不管怎樣,我一直堅信我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一個優秀的孩子的培養,需要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細節做起。即便是非常細微的小東西,我們也不能忽視。

曾經有人說:“不一樣的胃,會造就不同的人。它能決定一個人是樂天派還是厭世者。”我想,這句話不僅僅意在說明吃東西對人身體的影響,吃東西還影響著人很多方麵。

幼兒時期就開始體能鍛煉

有人看到我的兒子,會經常這樣說;“這個孩子體格太好了,不像天才。”看來,這些人還在固執地認為“才子多病”這個陳舊的觀念。但是,這是毫無根據的。有句諺語說過“健全的精神來自於健全的身體”,這是很有道理的。

的確,有的天才生來體弱多病,但並非天才就一定體弱多病。如果那些身體病弱的天才身體健康,他們一定能夠成為更加偉大的天才。並且,天才人物中也有很多是身體健康的,比如,韋伯斯特、布萊恩特、亨利·比卡、卡爾芬、珍妮·林德、阿德裏娜·巴奇、薩拉·木哈忒、朱裏亞·烏德·浩、約翰·衛斯裏、路易斯、阿爾科克等。他們不僅擁有健康身體,還身形魁梧,充滿力量。

因為我在他嬰兒時期就注重對他進行體能鍛煉,所以,兒子身體健康,這讓很多人非常驚訝。

保持心情愉快是能夠健康成長的關鍵。我首先設計好兒子生活的周圍環境。如果孩子生活在氣氛沉鬱的環境中,那麼,其定然會消化不良,身體也不會健康。所以,孩子的居所在最初就應該設計得讓人感覺心情愉快。

天氣好的時候,我和妻子會帶著兒子去田野中散步,讓他看一看綠色的田野。我沒有把他包起來,而是保證他的身體能夠自由活動。也沒給他圍圍巾,把嘴和臉弄歪。如果天氣好,就常常把他抱到屋外睡覺,這樣他就能夠接受更多陽光的沐浴,能夠呼吸到更新鮮的空氣。如果他在屋裏睡覺,我會把鴨絨褥子鋪在潔白的床上,這樣就能保證他能自由活動。他活動的時候就是嬰兒的運動。所以,在嬰兒睡覺時,一定不要把他像個布娃娃那樣包得緊緊的。

我非常重視卡爾是否能夠自由活動。有一次,我還為這件事情發了脾氣!

有一天,我和妻子去教區做彌撒。留下女傭柯蒂太太和小卡爾。柯蒂太太是個非常善良的女人,她對小卡爾的照顧非常細心。

但是,當我和妻子回到家裏發現小卡爾的情形時,我們都非常生氣。因為小卡爾被被子包裹得嚴嚴實實,臉已經漲得通紅,正在“哇哇”大哭呢。

“怎麼回事?”我急忙地問,“柯蒂太太,小卡爾不會生病了吧?”

“沒有,”柯蒂太太說,“今天天氣太冷,我擔心他會凍到,就把他裹進厚厚的被子裏,還把家裏的爐火生得很旺……”

“喔,我的上帝,你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我生氣得大聲喊起來。

“怎麼了?我做錯什麼了嗎?”柯蒂太太疑惑不解地問。

“你沒看到小卡爾不喜歡這樣嗎?”我說,“他現在多麼難受。”

說著,我就急忙把被子解開,讓小卡爾自由地活動。

“這會讓他生病的。”柯蒂太太焦急地說。

“你不要凍壞孩子。”妻子也過來製止。

但是,我沒有聽他們的勸阻,我讓小卡爾擺脫被子,自由自在地在床上活動,同時,又往壁爐裏多加了一些柴火。

這時,小卡爾終於不再哭了,他看上去非常開心,也非常滿意。

我相信世界上沒有人不疼愛自己孩子的,但是,真正懂得孩子的人卻真的不多。我知道柯蒂太太是出於好心,但她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一個健康的人需要的不是束縛而是自由,即便這種束縛看起來很舒適。

在卡爾六周的時候,已經長得很大了,就好像是個四個月的孩子了,之所以如此,是我們經常讓他呼吸到新鮮空氣,讓他經常運動的結果。這兒所說的運動是在他兩、三周的時候起,我們就讓他在光滑的木棍上做懸垂運動。生物學上說:“個體發育是整體發育的短暫重複。”所以,嬰兒是能夠像猿猴那樣垂懸在木棍上的。當然,這種運動視情況而定,量力而行,不可勉強。

同時,我還讓孩子接受這樣的訓練,我讓他抓住我的手指,因為嬰兒生下來就有這種“把握反射”,所以,他會像吊單杠一樣用力拉起自己的上身。等到他兩個月大的時候,這種反射就會消失,不過那個時候,他的胳膊已經練得非常有力量了,這為他下一步的爬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我還培養孩子洗澡的習慣。因為水溫太高或太低,孩子感覺不舒服就不願意洗澡,所以,我一開始就注意把水溫調到合適的溫度。每天,我們都要給兒子洗澡,給他按摩手腳,這樣不僅能夠有利於其觸覺的發育,也能夠促進血液循環,讓他的肢體更靈活。到了兒子一歲的時候,我就開始教他洗臉、洗手和刷牙了,每天都要洗幾次,每天早晚還都要刷牙。每次吃完幹麵包後,我們也要他刷牙,並且從小就教他用手絹擦鼻涕。

經過這樣的營養和體能方麵的精心嗬護,卡爾從剛出生時的體虛多病逐漸長成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孩兒。

從小讓兒子感覺到乞求不能得到重視

小孩子經常沒有理由地就“哇哇”大哭,大人們這時總會以為小孩兒是因為肚子餓了或生病了等等。實際上,情況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

每個成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同樣,小孩子也如此,即便是剛出生沒多久的嬰兒,也會有被關注的本能欲望。

當然,渴望得到他人尊重或關注的欲望是人之常情。然而,我們在生活中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

有的人因為自己的天賦得到了他人的重視,還有的人因為自己的勤奮努力而得到了他人的尊重。這些人都是值得人們尊重的。但也有很多人因為急於想要得到他人的重視,為此他們可能會采用乞求的態度,這種做法不僅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還會招來別人的反感,這是讓人羞恥的非常愚蠢的態度。

有一天,在搖籃中的小卡爾突然大哭起來。

妻子正要去卡爾的房間看看他,我急忙阻止了她,並問她:“剛才卡爾吃了東西了嗎?”

“剛才已經喂過他了呀。”妻子回答道。

“那他這幾天得病了嗎?”我問。

“沒有呀!”妻子回答。

“哦,這樣啊!那你就不用去理他。”我說。

“可是,卡爾還在哭呢。”妻子疑惑地看著我。

“他既然剛剛被喂過,也沒有生病,他想哭就哭去吧,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我們不用理會。”我說。

“小孩子都會哭的嘛!我去哄哄他就好了。”妻子說。

“你知道他沒有餓也沒有生病,卻還要哭的原因嗎?”我問。

“我怎麼知道,小孩子都會這樣的呀!”妻子說,“可能是他想我了吧。”

“當然,他一定是想你了。”我解釋說,“但是,他根本上想要的是被重視,他是在告訴我們不要忽略了他。”

我勸阻一番後,妻子不再去像往常那樣聽見孩子哭就過去看他,結果,不出所料,沒多久,小卡爾就不哭了。

過了一會兒,我和妻子偷偷去觀察他,發現他正自得其樂地在搖籃裏玩耍呢。

我之所以沒有像其他很多父母那樣看小卡爾,目的是想讓他感覺到試圖通過大哭和乞求是不會得到他人重視的,另外,更為重要的是,在沒有別人重視他的時候,他應該自己去尋找快樂。盡管卡爾還隻是個嬰孩兒,尚不明白這些道理,但我想,他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能夠感覺到。

從訓練孩子五官開始

如果我們不能利用和開發嬰兒時期的一切能力,那麼,他的能力就可能永遠也不能再發展起來了。所以,我決定開始訓練他的五官(耳、目、口、鼻、皮膚),刺激他的大腦發育。因為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是人類感知外部世界的生理基礎。如果這些器官能夠得到充分的刺激,能夠讓大腦的各個部分都變得活躍起來。如果孩子大腦的各個功能區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效能,那麼,他就會變成一個聰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