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2)(2 / 3)

我常和兒子玩擲骰子的遊戲。開始是用兩個骰子玩,玩法是,先把兩個骰子一起拋出去,如果得到的是三和四,那麼,就把三和四做個加法,也就是得七分。如果出現了二和四、三和三,那就得六分。然後,把這些分數分別寫在紙上,等玩過三五次後,我們在計算一下各自的總積分,分數高的為勝利。卡爾非常喜歡這種遊戲。而他在享受遊戲的過程中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興趣。另外,我按照羅森布魯姆教授所說的那樣,每次玩遊戲的時間不超過一刻鍾。因為這種數學遊戲很費腦筋,時間長了人就感到疲勞。玩了兩三周兩個骰子投擲後,我又把骰子增加到三個、四個、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已經開始玩投6個骰子的遊戲了。

在數數的同時,我們還把裏麵的豆子和紐扣分別按照乘法口訣,進行相應的分組,然後讓他數數每組紐扣和豆子的數量,並記下來,然後再把乘法口訣表掛在牆上。這樣一來,兒子很容易就明白了二二得四、三三得九的含義了,就這樣背乘法口訣的難題在遊戲中被解決了。為了幫助兒子把數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和他做買賣遊戲。要賣的東西有的是按照長短計算的,有的是按照數量來計算的,還有的要稱重量,價格是按照實際的價格,交易用的錢也是真貨幣。我和妻子常常到兒子開的“商店”裏買東西,然後,交給他貨幣,兒子會按照價格表運算,然後,給我們找零。

我就這樣按照羅森布魯姆教授的辦法,讓兒子很快就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一旦有了興趣,接下來的學習,就像流水一樣順暢,他從算術開始學起,一直學到了代數、幾何。到最後,兒子對數學不僅僅是有興趣了,他簡直是愛上數學了。

再用功也不會損害幼兒神經

那些深諳世故的舊教育的捍衛者們,誣陷我的教育觀念會損害幼兒的神經。我在前麵所以反複強調興趣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就是要用事實證明興趣讓孩子主動學習,根本不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反倒是那些舊式的教育才損害幼兒的神經呢!

人們都習慣性地認為,用功過多會損害神經,其實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根據我多年的實踐經驗,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隻要是因為有興趣而主動學習的,再用功也不會損害神經的。而現在正在實行的教育,則是在強製性地、毫無趣味地灌輸孩子知識,這樣的教育方法才會損害幼兒的神經的。

如今的教育情況是,在應當開始教育的時候,我們遺憾地失去了良機,而在孩子的研究精神已經逐漸枯萎之後,我們才開始忙亂而亂七八糟地向他們注入式地灌輸一大堆知識。如此不合理的教育,怎麼能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呢?這樣的教育有害幼兒的神經確是真正自然的。

我已經在前麵詳細地描述了我是怎樣培養孩子興趣,然後教他知識的。現在,我想再談談那種填鴨式教育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後果。讓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損害幼兒的神經。

米斯卡維諾非常反對我的教育觀念。這位小學教師在卡爾還沒有出世的時候,就曾嘲諷我的教育觀點,認為我是異想天開。

他這樣的說法,讓我無話可說,因為我的思維方式和他完全不同。確實,曆史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但這並不意味我們對過去的一切都要遵循。

我認為,缺乏獨立思想和創新精神,一切努力都白費。

現在,就讓我們看看這位米斯卡維諾老師是如何教育自己孩子的。

他也想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天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是不惜一切。

有一次,米斯卡維諾自豪地邀請我去看他兒子的書房。

當我看到這個書房時,我大為吃驚。我看到那個可憐的孩子周圍到處都是厚厚的一摞書本,他小小的身軀坐在那裏就像是一隻被關在籠中的小鳥。

米斯卡維諾還指著書房,得意地對我說,“卡爾·威特先生,怎麼樣?我兒子還算優秀吧!”

米斯卡維諾每天要求他兒子學習十個小時,而那個可憐的孩子才隻有五歲。

每天,米斯卡維諾都要讓孩子去啃那些深奧的書本,曆史、地理、物理、生物,還讓他學習國語和外語等等。

盡管教孩子更多知識是理所當然的,但這個孩子卻是被父親強迫著學習的。米斯卡維諾先生又自豪地對我說:“從他剛剛懂事起到現在,我就根本沒有讓孩子出過這個書房。”其實,即便他不說,我也看得出來,那個孩子臉色蒼白,沒有一絲血色。並且,他的眼神是空洞和迷茫的。

接著,我問了這個孩子幾個問題,結果和我預料的那樣糟糕。盡管他能把已經學過的內容都說出來,但思緒淩亂,表達毫無頭緒。我想,任何一個正常人都看得出來,這個孩子在某方麵已經受到了損害。實際上的確如此,等到卡爾上大學後,這個孩子的智力沒有得到良好發展。很明顯,米斯卡維諾的努力白費了。

顯然,學習用功程度,並不會對幼兒造成神經損害,但是否有興趣,則會影響到幼兒的神經。米斯卡維諾的兒子在學習中沒有發現樂趣,對於他來說,學習隻是一種壓力和職責,學習是一份令他感到痛苦不堪的重擔。而在卡爾的眼中,學習就是在玩遊戲,所以,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感覺累,並且是越玩越愛學習。這樣一來,產生不同的結果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我以為,從兩、三歲起開始培養孩子各方麵興趣愛好,孩子之後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了。因為在幼年時期打下了良好基礎,他們在十歲左右就能獲得相當於優秀大學畢業生的能力。不僅學業上會取得進步,他們在身體發育和精神上都發育良好。這是我自己的經驗,絕不是胡言亂語。

實際上,這樣教育孩子也是很經濟的。請想一下,在現行的教育方式下,學生和老師們需要花費多少時間?我們大概算一下,就會發現這筆花費是非常龐大的。而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在十歲左右就獲得相當於大學畢業生的學力,那麼,我們節約了多少花費啊?然而,實際情況卻是,我們的有些孩子甚至已經在小學學習了八年,但他們連一般的讀寫能力都沒有。當然,關於節約經濟並非我們考慮的重點,重點的是我們的孩子潛藏的能力被無情地扼殺掉了,這是讓人非常遺憾和惋惜的。關於能力問題,有很多學者認為希臘人種是遠遠優於我們的,其實,這種觀點並非正確,我們是否優於希臘人,不在於人種問題,關鍵在於我們自己。隻要采用了正確的教育方式,我們自然就會成為優於希臘人的人。

不能隻停留於課本,也要走進生活中學習

除了教給兒子書本上的知識,我還利用一切機會讓兒子獲得更為豐富的知識。比如,看到建築物,我就告訴他裏麵有什麼,放在什麼地方;看到古城之類的東西,我就告訴他這座古城的曆史,還給他講有關這座古城的很多逸聞趣事。一個死讀書的人,會變得目光短淺,頭腦狹隘,這樣的人不會有什麼創舉。不僅如此,如果隻停留在書本而不進入生活中,那麼,人們連書本上的知識都無法透徹掌握。我不想讓兒子成為一個沒有作為的書呆子,所以,我盡可能地讓兒子走進生活中,去學習更多知識。

有一次,卡爾在書上讀到伽利略的那個“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驗故事,就問我:“爸爸,兩個重量不同的鐵球真的能同時落地嗎?怎麼會呢?一個輕一個重,重的應該先著地啊。”

伽利略這個有名的故事,大概德國所有正在受教育的孩子都知道,但很少有人對此提出疑問。

恐怕有很多孩子都會這麼想:“書上是那麼寫的,就一定不會錯的。”的確,書上寫的故事和物理現象一定不會錯,但隻是因為書上那樣寫的就完全相信,卻表明了學習者的盲目和懶惰。卡爾是個非同尋常的具有獨力思考能力的孩子,他從不輕信書本知識,總會自己親自體驗一下。

為了幫助卡爾對“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現象有個直觀的認識,我專門找了兩個大小不同的鐵球,然後爬到教學樓上去做這個實驗。

人們看到我這樣做,都說,“威特牧師你太寵愛孩子了”,“伽利略的觀點已經被公認的正確的,根本沒必要再做實驗”。但我還是堅持去這樣做。最後,我和卡爾一起做完了這個實驗。

做完實驗後,卡爾感覺太奇妙了,於是,他決心弄清楚為什麼兩個鐵球會同時落地。那一段時間裏,卡爾每天都會樂此不疲地研究枯燥的物理學。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也正是因為親身體驗和接觸實物,小卡爾才會保持如此高的學習熱情。

為了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從兒子兩歲起,我走到哪裏都會帶著他,比如去走親訪友,去買東西,去參加音樂會或者去看歌劇,這樣他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人,認識到了各種階層人的談話。這樣,他的社交能力逐漸培養起來了。從小到哪裏都不害怕和怯場,並且,人越多,越是隆重的場合,兒子發揮得越好。後來,當兒子成名後,他不得不進出一些正式場合,比如與貴族、王公大臣,甚至國王交談,每次,他都表現得很好,都能給人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我見過有些很有學問的人,卻因為缺少經驗,在出入某些正式場合的時候,總是表現得很膽怯,縮手縮腳,很不大方雅觀。

我不僅帶他去見各種各樣的人,我一有空還帶他去看各種實物,比如,去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植物園、工廠、礦山、醫院和保育院等等,這樣的經曆讓他的見識更廣了,眼界也變得更為開闊。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感受,在每次參觀前,兒子都要先閱讀大量有關的書籍,對所參觀的事物做個大概的了解,然後,到了那裏再一一研究,這樣,他就獲得了大量和直接感知相一致的知識。這個時候,兒子的大腦裏充滿了疑問,腦袋轉動得非常快。兒子這個時候總會問很多問題,我總會不厭其煩地給他詳細地解釋和說明,並且會根據他的接受能力,深入淺出地講解,讓他能夠盡可能接受全部知識,絕不會隨便應付他的問題。因為我知道,這樣教授知識,孩子會自然而且非常有效地學習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