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出生與保護
新生嬰兒的誕生對人類來說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嬰兒從呱呱墜地後就從一個世界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是小生命完全陌生的世界。從他開始進入人類生活的世界開始,他原本的生命形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具有洞察環境改變的敏銳感覺,並能夠順應自然要求,積極地盡己所能去適應新的生活。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嬰兒時期的經曆對人生的成長往往有著重要的影響。胎兒在母體中的發育以及出生後兒童時期的成長經曆對其成年後的生活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一點幾乎得到教育界專家的一致認可。
到目前為止,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看法:分娩是一位母親在其生命旅程中最具考驗的艱苦經曆,她們所承受的痛苦是未做母親的人所難以想象的,就如同是處在生死抉擇的境地。可是很少有人會去關注新生兒。其實,新生嬰兒在出世的時刻同樣是他人生中最具艱難的經曆。
那麼,為什麼我們認為新生嬰兒在出生時與分娩母親一樣同時處於忍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呢?
這是因為,嬰兒在母親的體內已經度過了九個多月的黑暗生活,他在母體的保護和供養中發育著,出生的時刻意味著他將被迫離開已經習慣的母體生活環境,步入完全陌生的世界,即將麵臨著生存的考驗,並且隻能靠自己去維持生命,可是,此時自己的各種器官還處於沒有發育完整階段。
眾所周知,新生兒在出生之前,是靠母體的羊水來獲得營養的,在溫暖安靜的環境中,他慢慢地成長,可是,當他出生的那一瞬間,新生兒突然被帶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他還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但是為了生存,他必須學會適應全新的生活環境的呼吸方式,適應新的聲音等等方麵。
從嬰兒離開母體的這一刻開始,他們就沒有了母體的保護,也沒有經曆適應新世界的過渡階段就開始了生死的搏鬥。
我們可以認為,新生兒是帶著恐懼與陌生感來到人世間的。
依據科學研究證明,胎兒一般在七個月大時就已經有了心理活動,因此,當離開母體的這一刻,嬰兒從一個已經習慣的環境進入完全嶄新的環境時,便迫不得已為生命進行最具艱難的鬥爭。
盡管嬰兒對已經發生的事情還無意識,也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所經受的痛苦,但是,這並不能阻止這種痛苦在他的內心深處的潛意識中打下牢牢的印記,我們稱之為嬰兒的“出生恐懼”。嬰兒對出生的痛苦有所感覺,所以會通過清脆的哭聲來排解這種恐懼。
嬰兒早產或者是以不安全的方式出生都有可能導致其遭遇我們所說的“出生創傷”,這種創傷不僅會造成嬰兒的哭泣和抗議行為,還會讓他在以後的生活中產生不正常的生活方式。例如,在嬰兒階段會出現長時間的睡眠或不知緣由的哭鬧等行為。這些表現均是源於嬰兒對陌生世界的恐懼。比較嚴重的孩子,還會在成長過程中過分依賴家長,或對新事物的接受有障礙。
我們隻要對比一下新生兒出生前後的環境,就很容易理解這個小生命將麵臨何種困難。
即將脫離母體,新生兒身邊的早已習慣的羊水不斷減少,他嬌小的身軀被母體的力量向外推,他不得不焦急地尋找著出去的路,如此脆弱的身體就這樣被擠壓中來到這個世界上。
那麼,我們將如何迎接這個新生命的到來呢?
在母親分娩過程中,因為這是母親最為艱難的掙紮時刻,幾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她身上,而嬰兒隻是被醫生簡單地檢查一下是否健康就交給家人,不會去考慮他所經受的與母親同樣的痛苦與掙紮。
一般情況下,人們可能更關注新生嬰兒的身體和對他的物質上的照顧。生活比較富裕的家庭會給嬰兒提供舒適的成長環境,能夠為其提供比較奢侈的物質享受,但往往不會注意到他們的心理活動,他們不會知道對於嬰兒來說,讓其心理健康要遠比奢侈的物質享受重要得多。實際上,對於嬰兒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個溫暖的遠離嘈雜的環境,而不是具有華麗外表卻冷冰冰的物質享受。嬰兒的居住環境應該是有著和煦的溫暖的陽光照耀,比較舒適的平衡的溫度,就和在母體中的環境一樣。因為,嬰兒在出生前習慣了母體溫暖的羊水,自己本身並沒有這樣的能力去適應外界的溫度,所以必須依靠我們大人為嬰兒營造這樣的溫暖環境。衣服和被子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但是,當他已經處在溫暖的環境中,如果還將嬰兒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反而會阻礙他吸收外界的熱量。跟動物一樣,剛出生的小動物身上僅有一層細細的絨毛,母親用自己的身體給他取暖。同樣,健康的孩子自己具有抵抗外界侵害的能力,我們家長隻要給他們提供一個適合的環境就已經足夠了。
因此,我們隻有了解新生嬰兒的特點,才能做到科學地細心照顧他們,才能使嬰兒們在環境改變的瞬間不會產生心理壓力,使他們能夠健健康康地、踏踏實實地走出生命旅程的第一步。
重視兒童精神胚胎的發育
生理學、心理學、腦科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表明,人類在產生、形成到發育成熟的過程中要經曆兩個胚胎期:一個是胎兒期,即指從受孕到離開母體成為獨立的個體階段;第二個是精神胚胎期,即指從出生到兩歲半階段,我們將這個階段稱為人類特有的孕育社會人的時期。上述兩個階段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時期,是奠定我們個人素質基礎的階段。
在“精神胚胎”階段,所有的嬰兒的行為特征都很相似。人們常這樣說:“所有嬰兒剛出生時都是一樣的,並且以同一個速度進行發育成長。”這是指嬰兒胚胎階段的生命都大致一樣。人類社會的所有成員,無論是藝術家、傑出的領袖還是普通人,都經曆著大致相同的“精神胚胎”階段而發展起來的。我們無法根據胚胎階段來預測以後的發展,也不能了解這一階段人們的心理。因此,在這一階段,我們隻能為生命的發育提供幫助。由於這一階段是孩子心理發育的開始階段,所以,如果家長在某一方麵給孩子提供有力的幫助,必然能大大提高孩子以後的能力。
精神胚胎期與胎兒期主要區別在於:嬰兒成為獨立個體,精神胚胎期不再依附母體,能夠自主地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信息等,能夠靠自己來呼吸、汲取營養、排泄廢物等等。在精神發育方麵,各種感覺器官和肢體運動能力均得到發展,更重要的是,嬰兒能夠自主地吸收信息從而促進大腦的發育。因此,如果家長很長時間地抱著嬰兒,會使他產生依賴的缺點,不利於他身心的發展。我們可以將嬰兒放在搖籃中,上麵掛滿彩色的氣球或一些會隨著嬰兒的手舞足蹈而發出聲音的玩具,這樣,就能鍛煉嬰兒對外界事物的感受能力。當嬰兒會坐著、會爬行時,我們就要提供一些可以讓嬰兒去玩弄的玩具,從而去促進其四肢和身體的發展。成年人可以陪著孩子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要說話,促進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交流欲望。家長為孩子創造積極正麵的環境非常重要,因為嬰兒期受到的情緒影響著以後其精神發育。
有關學者從情緒中樞發展的特點進行推斷,得出這樣的結論:嬰兒建立起來的情緒是通過與親人交往的情緒經驗建立起來的,由於此時語言能力還未發展,因此,這些經驗被嬰兒以非語言的形式儲存在大腦記憶中。以後嬰兒再受到刺激時,這些存儲在大腦中印象很深刻的經驗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因此,在嬰兒階段,他們與成人交往或在周圍環境影響下產生的積極的或消極的情緒對其成人之後的情緒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一點是家長進行嬰兒素質教育過程中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
要抓住培養控製能力的關鍵期。隨著嬰兒大腦皮層的不斷發育,家長要及時培養嬰兒的控製情緒能力。我們可以通過擁抱、撫摸等安慰性動作來緩和嬰兒情緒的衝動,同時,家長要通過使嬰兒適當宣泄、轉移嬰兒的注意力或者通過與嬰兒談心、講道理的形式,來幫助嬰兒發揮大腦皮層對情緒的控製作用。但是,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再想培養孩子控製情緒的能力就十分困難了。從嬰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方麵來說,精神胚胎期要著重進行的教育是:訓練嬰幼兒通過感官和肢體來認識周圍事物,使嬰幼兒經曆愉快的人際交往,從而為其以後的身體、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方麵麵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