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孩子的出生是一個完美的謎(2 / 3)

關注嬰幼兒心理胚胎期

我們知道,“生理胚胎期”是指一個胎兒從肉眼看不見的受精卵開始逐漸分裂出許多細胞,形成各種器官,最後發育成人的整個生長過程。同樣,“心理胚胎期”是指嬰幼兒經過吸取外界信息的刺激,不斷積累材料,形成眾多感受點,最後產生心理活動的過程。在嬰幼兒的心理胚胎期,嬰幼兒經曆了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轉變,也逐漸形成了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能力,並且這一時期也是嬰幼兒的需要、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

○到三歲(包括胎兒期)這一時間段被認為是嬰幼兒“心理胚胎期”。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嬰幼兒“心理胚胎期”的發育成熟有賴於豐富的社會心理刺激。經實踐證明,社會心理刺激相當於維生素,給嬰幼兒“心理胚胎期”智能發育提供養分。一般情況下,社會心理刺激為嬰幼兒提供了:“遊戲”的刺激、“好奇心”的刺激、“動作”的刺激以及“語言”的刺激。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忌諱的事情是家長強製孩子學習那些死板的知識,我們應該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通過玩耍的形式來教他們知識,例如:搭積木、玩魔棍、剪紙等方式,這些遊戲都是孩子們喜歡的活動,所以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形成有利的刺激,既可以使嬰幼兒的大腦皮層得到興奮的刺激,又能培養孩子的實際操作能力。

另外,好奇心作為孩子智能培養的先決因素,我們要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給他們講一些新奇的故事。通過有趣的故事情節的展開,讓孩子一步步地解決已有的疑問和懸念,從而使孩子獲得新鮮的知識,懂得更多的道理。

嬰幼兒時期要進行對手、眼、耳等動作方麵的訓練,通過耳聽、口辯、手動多方麵的協調配合來激發孩子的意識。

我們知道語言感知能力、運動能力及社會適應性等方麵的培養在嬰幼兒時期十分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因為,隻有當語言能力提高了,孩子的智力水平才會越來越高。

神奇的五大潛能

對嬰兒潛能的開發研究目前尚屬於世界前沿領域,科學家們已經在這一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他們突破性的成果在於打破人們對待嬰兒的傳統觀念和習慣,不斷更新早期教育的概念和內涵。經研究發現,每一個誕生的小生命都具有讓我們無法想象的潛能。

一般而言,新生兒具有五大神奇的本領:

一、模仿能力

在新生兒出生八小時後,看到母親吐舌頭,他就能夠模仿出來。

二、分辨聲音方向能力

在新生兒沒有睡覺的狀態下,在離他十到十五厘米的距離處,搖晃裝有少量玉米或黃豆粒的小盒子,孩子聽到盒子裏發出的咯咯聲,就會朝著聲音傳來的方向轉頭,或眼睛向那個方向看去。調比較高的聲音更能吸引新生兒,他喜歡聽人講話,當媽媽叫他時他就會向媽媽轉過頭去。當然,如果家長給新生兒每天讀書,他們會產生閱讀的興趣,這種興趣對其一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這樣會使他的專注力、語言能力的發展比同齡孩子超前。

三、注視與追視能力

新生兒經常眨著眼睛,他們喜歡看顏色鮮豔的東西,例如,紅球或黑白分明的靶心圖、條形圖、字母等等,他們尤其喜歡看圖書。他非常喜歡看人的臉龐,特別喜歡媽媽的慈祥的笑臉。我們平時的經驗發現,我們戴上眼鏡比不戴時更能吸引他;當我們在嬰兒眼前晃動紅球時,他的目光和頭部也隨著移動。

四、觸覺、嗅覺、味覺能力

嬰兒喜歡被媽媽緊緊地摟在懷裏,當媽媽把手放在哭鬧的嬰兒腹部並輕輕按住嬰兒的兩個上臂時,他就會停止哭泣。對酸、苦、辣、鹹的味道,嬰兒都有不愉快的表情,說明嬰兒能夠辨別出來不同的味道。在實驗中發現,當嬰兒聞到一種氣味時,會出現心率加快、活動量改變的情況。嬰兒也能區分哪個是自己母親的奶水。在健康的狀態下,嬰兒會盯著你笑,同時喜歡吸吮手指或去抓緊說話人的手指。

五、運動能力

新生兒先天具有許多運動本領。例如他們具有爬行反射、行走反射、遊泳反射、牽拉反射等本能。如果將手抵住趴在床上的嬰兒的雙腳,他們就能趁機向前爬;將孩子直立在床上,扶住他的腰,他就會自己向前邁步,走得比較好的就像在散步似的;水下分娩的嬰兒可以自由地在水中遊來遊去而嗆不到自己;如果將食指讓嬰兒抓緊,我們趁機將食指提升,嬰兒會抓緊食指在空中懸掛幾秒鍾,就如同人類的祖先能夠懸掛在高高的樹枝上一樣。

這五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訓練,它們會在幾個月後自動消失,但反之,我們抓住關鍵時期進行訓練,嬰兒的這種先天能力就會變成後天的本領。研究者對新生兒能力的發現,是我們對自身認識的又一次裏程碑式的進步。新生兒能力的發現為我們科學地開發新生兒的潛能提供了依據,有人將這一發現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相媲美也不足為奇。但我們要強調一點,對新生兒潛力的開發必須由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來進行。

無窮無盡的智慧

兒童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使我們發現,機械分析心理學家所分析的兒童智慧的發展過程是站不住腳的。外部條件在兒童智慧的發展過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機械分析心理學家們卻認為,智慧的產生是由於我們通過自身的感官認識外界事物,將其對外界事物的印象貯存在記憶裏,並逐漸條理清晰,就形成了智慧。在他們的觀點裏,認為外部環境控製著兒童的智商,他們隻能被動地接受環境的影響。還有一部分人持這樣的觀點,兒童不僅在智慧上處於被動狀態,在思想上同樣像一個空瓶子可以隨時被別人填滿。

目前,一些教育學者這樣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我們不僅要關注環境的影響,更要關注孩子本身所具有的敏感性。從出生到五歲多的時間裏是孩子具有的敏感期之一。這段時間是兒童主動積極地觀察外部環境的階段,他們通過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外界環境,這是我們成人無法想象的感受方式。兒童作為一個積極的觀察者,他在內心衝突的需要的指引下,用某種感覺或興趣來挑選自己的對象,進行著有選擇地去體驗外界的活動。也就是說他不像照鏡子一樣完全接受一切的外部環境,而是借助感官去接受或感知身邊的事物。那麼,有人接著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究竟是什麼力量可以讓孩子在眾多的外界事物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呢?他們的特殊興趣又是哪些呢?

實際上,新生兒剛剛來到世界時處於什麼也不了解的狀態,他將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不斷地認識身邊的事物。那麼,這種我們說的特殊興趣是他們在敏感期形成的某種理性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這種理性能夠對通過環境獲取的印象不斷地加工創造,使之發展下去。反過來,這些被孩子獲得的印象會在大腦中整齊地排列開來,成為為理性服務的因素,從而使理性特征更加完善。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表述,兒童被外界事物的形狀、色彩和聲音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們通過感官去感受外界事物獲取印象的欲望十分強烈。但是,要強調一點,孩子這種理性是屬於自發的,它需要在成人的尊重和幫助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