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培養孩子各種能力(1)(2 / 3)

從以上思想出發,我們將意誌教育和培養的途徑和方法主要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麵。

第一,排除成人直接幹涉兒童的行為

我們經常發現孩子特別好動,一刻也不能安靜下來,看到任何東西都要去摸摸,碰碰,他們的行為甚至還被認為願意挑逗同學,結果老師責備他們為“調皮精”“討厭鬼”。

實際上,有上述表現的兒童正處於兒童心理萌芽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存在“衝動”和“抑製”兩種截然相反的狀態,但二者是分離的。這時的兒童無法靠自己的意誌來控製自己,隻是在潛意識裏他的意誌起著支撐作用。處於心理萌芽階段的兒童,他們具有發展自我的能力,這種能力導致他們喜歡去接觸東西,熟悉新鮮事物。在兒童意誌發展過程中這屬於一種自發活動,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誘導和鼓勵兒童的這種積極行為,使他們盡快地產生抑製和衝動之間的聯係。

但是,大人們對兒童的這種自發活動往往采取訓斥和蠻橫幹涉的態度。例如,當孩子伸手去摸身邊的物體時,大人會喊道:“別碰!”當孩子已經可以走得很穩當的時候要跑著去玩,大人害怕孩子摔跤會急忙地阻止說:“別跑!”當孩子想要做一件事情時,大人總是否定地回答:“不行!”當孩子正專心致誌地做一件事情時,大人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來打斷他們並讓他們去做別的事。種種行為都是大人們對孩子原始衝動的踐踏,可以說大人的舉動把孩子發展的意誌扼殺在了搖籃之中。父母以為自己是滿懷著愛心來照顧兒童的,其實,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摧殘兒童意誌的幫凶,他們驅使子女成為履行大人意誌的服從者。成人用自己的意誌來代替兒童的意誌,不允許孩子亂動,或者即使讓孩子動也要替孩子們做主,使孩子們失去鍛煉意誌的機會。

可以看出,成人給孩子提供的環境是一種阻礙孩子意誌發展的環境,這種環境阻礙了兒童意誌與個性的發展。因此,隻有徹底排除大人造成的障礙,衝破成人的禁錮和幹涉,才能解放兒童。

第二,允許兒童自由運動和活動

兒童的發展與自由的關係十分密切。幼兒教育的一條基本途徑就是自由活動,這也是兒童意誌培養的主要途徑之一。

舊教育體製下的教育壓製孩子的自由,對孩子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那些教師隻關注於讓孩子聽話,進行呆坐、靜聽和背誦。在這樣的訓練下,孩子失去了“我想要”的想法,無論做什麼都要得到老師的首肯,自己完全沒有權利去支配自己。實際上,這樣的教育模式阻礙了孩子初期意誌的發展,孩子變得膽小軟弱,如果沒有在別人的幫助下,自己沒有勇氣去做一件事情,這樣的孩子卻被老師認為是“乖孩子”,其實,這樣的孩子已經形成了意誌比較薄弱、沒有自己的個性的特征。

因此,新教育體係要將這些被監視、被壓抑的孩子們解放出來。對於那些已經形成意誌較薄弱特點的孩子,我們知道表麵上他們很安靜,但是內心世界是極其渴望動起來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一係列有趣的活動來刺激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孩子們的遊戲中,並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在他們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中激發他們的意誌力,就如同訓練體操一樣,行動訓練孩子的意誌,從而將孩子從抑製中解放出來。

我們可以認為在兒童意誌形成過程中,自由運動和自由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兒童進行自由運動,可以獲得力量,協調身體機能,為意誌的形成奠定健康的生理基礎,為意誌鍛煉的逐步進行做好充分的準備。

另外,意誌品質的發展離不開自由活動和自由運動。例如,在自由活動中,孩子麵臨著做哪些活動的決定,這樣就能夠鍛煉孩子果斷的性格。當孩子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工作就會專心致誌地去做,不會感到疲憊,而會獲得快樂,他能夠自覺地反複練習,直到自己認為滿意為止。這一過程也是孩子鍛煉自己的堅持性和持久性的過程。

最後,衝動和抑製達到相互平衡依靠著自由運動和活動。例如,孩子能夠到處走動時,他會努力不讓自己碰到夥伴,或踩到別的夥伴的腳,不去弄翻桌椅,這樣的鍛煉能夠使衝動和抑製保持平衡。

禁止去做事情不能稱之為人有控製能力,隻有通過自由活動和運動我們的控製能力才能形成。弱者在自由活動或運動中獲得力量,強者則獲得更好的改善。但我們所說的自由運動不僅僅指身體上的自由,並不局限於原始的概念範圍。如果我們僅提供給孩子像小貓小狗似的自由,讓他們聽之任之地活動也是無法獲得很好的效果的,也無法促進孩子意誌的健康發展。

工作分有目的地進行和無目的地進行,相比之下,無目的的工作使人容易疲憊。因此,我們說的自由活動要有目的地進行,需要傾注孩子的智力、意誌來完成。兒童能夠在這種準備充分的活動中獲得完成任務的衝動,而且是快樂的積極的衝動,這樣他才能培養自覺完成工作的意誌和品質,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精神健全的人。

第三,成人要為兒童提供必要的物質和材料

隻排除阻礙孩子自由活動的障礙還不能將其培養成更健康完美的人,我們必須要為孩子們精心準備適合鍛煉其意誌的材料,讓孩子們在生活環境中不斷獲取經驗,獲得比較豐富的印象,我們還要積極引導孩子向著自己感興趣的、有利於身心發展的方向前進,使他們在訓練中汲取營養,促使意誌、注意力、智力、品德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應該為兒童創造一種適合他們特點的物質環境。例如,我們可以為兒童準備輕巧並且好看的桌椅、玩具,成套的教具、材料來幫助他們進行肌體協調運動,發展意誌。

第四,反對口頭說教

我們反對在意誌教育上采取口頭的說教方法,僅僅通過說教是無法培養起孩子們堅強的意誌的。因為行動是意誌的表現形式,什麼都不做的人就是一個沒有意誌的人。因此,行動才是促進兒童意誌發展的關鍵因素。自由的運動、活動、作業、交往和有規則的訓練,手腦結合、身心協調的作業練習都是鍛煉意誌的方法,這些方法中的每一部分都在對孩子的意誌力進行著訓練。

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心理學家把對某一事物有選擇地集中的現象稱為“注意”,而這種對某一事物有選擇地集中的能力則稱為“注意力”。這種“注意力”如同一把鑰匙,使孩子們能夠打開認識周圍世界的鎖。孩子們有了注意力,可以將精力一直投入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上,從而學到許多對自己有幫助的知識。但是,如果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思維比較混亂,那麼許多對他有用的知識就無法被他大腦吸收了。

根據史料記載,盡管那些天才們各自具有自己擅長的方麵,各具特點。但他們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就是都有超常的注意力。

以鼎鼎有名的科學家牛頓為例。一天,牛頓的朋友來拜訪他,和他一起吃飯。當飯菜已經擺放在餐桌上時,牛頓還沒有從書房中出來,因為這位朋友很了解牛頓,就自己先吃起飯來。他吃光了烤雞,將骨頭又放回盤子中,想和牛頓開個玩笑,就蓋好蓋子離開了。過了幾個小時,牛頓感到餓了,便從書房走出來找吃的。掀開盤子一看,裏麵都是骨頭,牛頓自言自語地說:“還以為自己沒吃飯呢,原來吃過了,又搞錯了。”於是,他轉身又回書房工作去了。從牛頓的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他將自己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於工作上忽視了其他的事情了。

再舉物理學家伏特的一個例子。一次,伏特的妻子生病了,高燒不退。在那時有一種治療高燒的方法很流行,就是用帶皮的青蛙煮湯給病人喝。因此,伏特於是捉來青蛙將其掛在窗外,他發現這隻掛在窗外的死青蛙的腮還在不停地收縮著。伏特於是進行推論,認為一定有什麼外力作用於青蛙身上。伏特超常的注意力使他能夠發現死了的肌肉仍然在收縮。伏特為了解決疑問,尋找這種外力到底是什麼的過程中,進行了大量實驗,終於從磁場中得到了電。

我們知道無論老師具有多麼高超的教學能力,都很難培養孩子們具有天才人物本身具有的這種超常的注意力。有關人士認為孩子本身就有一種天生的力量聚積在內心世界,這種力量可以幫助孩子培養注意力。假如這種想法是正確的話,我們就要思考,究竟用什麼方法才能把孩子內心的這種力量喚醒去打開注意力的大門呢?邏輯上來看,隻有父母為孩子提供能夠適應其心理需求的環境和物質基礎,並且要給予孩子自由發展的天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才能喚醒這種力量。

一段時間以來,有一種說法得到了教育學家的認可:三四歲的孩子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這是共有的特征。意思是說,在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均會出現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比較好動,看看這看看那,不能將注意力集中到一處的特點。教育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說過:“我們大人都發現孩子的注意力總是變化得很快,我們給他們上第一節課時就已經能夠發現這一點,他們將課堂弄得亂七八糟。孩子注意力的易變性以及其注意力處於被動狀態,都將導致孩子很難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件物品上來,這就導致老師和家長教育孩子很困難。在進行轉變的過程中,我們將孩子由很難集中注意力轉變成開始集中注意一件物體上時,孩子的判斷力、性格和意誌就會隨之形成,因此,這個過程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和老師都要積極地為孩子的轉變過程創造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