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述觀點來看,父母如果不去管教孩子的毛病是不對的,如果不能控製孩子的注意力的不斷變化,那麼孩子以後也無法做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經過試驗表明,父母或老師不能人為地讓孩子始終注意力集中,因為隻有當出現某個固定的、能夠引起注意的、讓他產生興趣的事物時,孩子才會集中注意力。在給孩子喂奶時,我們發現孩子這時注意力十分集中,不管外界發生什麼事情,嬰兒都會集中精力吮吸奶頭直到吃飽為止。雖然孩子在吃奶過程中,並沒有樹立明確的目標,但是吃奶這件事情本身就對嬰兒有吸引力,吃奶產生的刺激能夠將嬰兒的注意力集中起來。
經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我們發現,一個才三歲的孩子可以在一天內不受外界幹擾地不斷重複一個動作。即使身邊有人在跳舞,有人在畫畫,有人在聊天……這些都不能夠影響到他,他仍然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做的事情上。
在對孩子注意力進行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幹涉孩子的行為,讓他們自由發揮是能夠讓孩子一直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最主要條件。
在實際生活中,許多教育者就已經這樣做了。但需要強調的是,在讓孩子提供自由活動的前提下,也要提供一些能夠吸引他們的東西。首先從他們最感興趣或者最需要的事情入手來培養孩子注意力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千萬不要強迫孩子接受他們不喜歡的東西。當孩子能夠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並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來完成這件事時,他就會得到快樂的體驗。相反,如果孩子被強迫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孩子注意力就很難集中,孩子隻會感到疲憊不堪,甚至孩子的眼、耳等器官會因此受到傷害。
但有一些教育者反對上述觀點,他們認為無論孩子喜不喜歡,孩子們都必須具有注意力這種品質,必須適應生活的需要,必須全部接受。這種觀點讓我想起了一個學生來。有一個小男孩因為不喜歡媽媽做的菜,所以吃午飯時他就沒有吃。父親就強迫孩子吃這道菜,孩子還是不吃,這樣孩子被懲罰一天不能吃飯。菜也涼了,孩子已經十分饑餓了,沒辦法,孩子隻能向父親認輸。這時,父親洋洋得意地說:“看,我的兒子什麼都可以吃的,是個好孩子!”我們想象一下,在教育家和父母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如何培養出麵對未來生活的能力呢?在這種環境下,兒童的許多願望被拒絕而造成內心壓抑,他將自己的需求的滿足看成是自己最為快樂和幸福的事情,因此,長大後就會出現毫無節製的行為。
另外,值得我們關注的還有孩子的身體,在此過程中,也要將孩子的身體養好。當孩子身體做好準備時,當他受到外界刺激,孩子就通過其內部程序開始啟動大腦神經中樞。這就如同開啟一扇大門時既需要敲門這一外部的力量,也需要開門的內部力量。如果沒有內部力量,外部的刺激如何巨大都是不起作用的。這也如同當一個人專心致誌做一件事情時,無論外麵樂隊的演奏多麼吵鬧,他也能夠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
發揮孩子的想象力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測驗:一個“0”圖形分別讓幼兒、小學生、中學生來看,測試的結果是大多數中學生和一部分小學生說這是數字“零”或英文字母“O”,另一部分小學生的答案是“麵包圈”“眼鏡片”;幼兒園的小朋友的答案是“眼淚”“肚臍眼”“圍棋”“表”等等,這樣的回答是我們成人、中學生、小學生都難以想到的,幼兒的想象力是我們不得不驚歎的。
仔細分析一下這個測試結果,我們不禁提出這樣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想象力會逐漸減少嗎?為什麼年齡越大,想象力就越匱乏呢?這是我們不斷成長的必然結果還是由於我們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後果呢?
年齡與學識不是扼殺我們想象力的真正殺手,曆史上的偉人、奇才不都是擁有淵博的知識,也同樣擁有著驚人的想象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仍然持有對知識的質疑態度,他們堅信已有的知識還不是全部,還有更為廣泛的空間去探索。想象力要在知識的幫助下才會更加有力量、有方向。
可是,對於我們現代的孩子來說,成人使他們過度地相信現有的知識,他們可能被所謂的“知識”捆綁住了應有的想象力。成人的逼迫行為,忽視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原本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可是被扼殺了,這就是我們說的“用進廢退”,想象力就是在“不用中退化”的。
在當今社會,如果家長能夠相信“孩子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那麼,請家長細心留意孩子的想象力,在孩子想象的瞬間去做出積極的引導。
一、支持孩子“奇思妙想”
孩子們的頭腦裏缺少那些固定的答案或思維模式,也沒有成人那麼豐富的人生閱曆和淵博的知識,但他們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寬容、放鬆,自由與多樣的環境是孩子想象力成長的優良土壤,因此,當孩子在思考一個已經認為不應該納入思考範圍的問題時,請不要打斷孩子的“奇思妙想”。
|例如:
五歲的小女兒正坐在小凳子上看媽媽做飯,她忽然問媽媽這樣一個問題:“星星是從哪兒來的?”
媽媽並沒有馬上回答孩子的問題,而是說:“寶寶想想看。”
女兒全神貫注地看著媽媽揉麵、揪麵團,擀麵餅,包包子等一係列動作,看了好久後,女兒突然說:“我知道星星是從哪裏來的了,星星是用做月亮剩下的東西做成的。”
這樣的話讓媽媽大吃一驚,然後媽媽非常激動地吻了女兒一下,媽媽高興地說:“寶貝,你的想象真的很奇特。”
爸爸知道女兒的表現後也十分開心,抱著女兒為她講起神話故事來……
可是,現實生活中,成人往往會打擊孩子的“奇思妙想”。大多數家長麵對孩子這樣的提問,會回答:“星星本來就存在的,有什麼好想的,快點背書吧!”“你隻會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沒用的東西,老師講的知識卻什麼也不知道。”“你自己去書上看看怎麼寫的吧!”這樣,我們成人在無意識中將孩子帶進了隻需記憶的世界而忽視了鼓勵其發揮想象,結果,這些孩子變成了和我們多數人同樣的情況,隻會照搬前人的知識和技術,沒有了突破與創新的勇氣和能力。
因此,家長們如果重視想象力,請一定要留意生活中孩子的種種表現,注意自己對他們的“奇思妙想”做出的反應。
二、給孩子留有想象的“空間”
現代家庭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孩子被我們自認為學識淵博的成人包圍著,隻要他們有問題提出,我們就趕緊給出答案,一方麵害怕耽誤孩子求知的欲望,一方麵又害怕被孩子嘲笑。這種情況下,孩子既然得到了正確的答案,那麼就不會繼續進行思考,更不會去進一步想象了。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幼兒園中班在上關於“雲”的課,老師以讓孩子認識雲、了解雲的形成作為教學目標。
上課過程中,老師拿出雲朵的圖案,問小朋友們:“這是什麼?”
有的小朋友回答說:“波浪。”
老師搖搖頭說:“再仔細看一看。”
又有小朋友說是“煙。”
老師繼續鼓勵說:“再仔細看一看,想一想,這到底是什麼呢?”
最後有小朋友說:“是雲。”
老師高興地稱讚道:“對了,是雲!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雲’。”
我們先不去討論老師的教學能否達到他的目標,僅來看看老師這一段的“啟發式”的問答,能告訴我們什麼呢?
我們隻能看到老師在追求著固定的答案。雖然老師嚐試用啟發與參與的方式進行教學,但事實上,孩子們是在他的控製中學習的。前麵的兩個回答,老師用“再看一看”等語言間接地否定了孩子做出的“波浪”或者“煙”的回答。由於幼小的孩子對別人的稱讚與評價具有依賴性,因此,他們久而久之就會迎合老師的需要去做出回答了,或者孩子不知道老師想要的答案,幹脆放棄回答,不去思考,不去猜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