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培養孩子各種能力(2)(1 / 3)

我們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們回答是“波浪”“煙”錯了嗎?“雲”不可以像“波浪”或“煙”嗎?如果那位老師對前兩個小朋友進行表揚:“說得很好!那麼還有其他想法嗎?”這時,可能會有更多的小朋友踴躍地回答問題,說出更多稀奇古怪的東西來。當小朋友的想象力被調動起來時,老師可以很高興地告訴大家:“小朋友們說得都很對,它好像是任何東西,那麼我們這幅畫裏的東西本領怎麼這麼大呢,可以像這個又像那個,究竟是什麼呢?它是一幅什麼都像的雲!”

如果我們這樣處理可以達到雙贏的目的,既完成教學目標,又能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間。最為重要的是我們正麵肯定並鼓勵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在激發不同的想象中互相激勵,這讓他們更加喜歡“雲”,這也將影響他們以後看到雲朵時的關注度和想象力。

我們繼續舉個例子,來看一看能夠維護孩子的想象力的父母是怎樣表現的。

媽媽陪著孩子玩折紙遊戲,當孩子折好一隻小白兔,並將它貼在一張白紙上時。媽媽提出一個問題:“你這隻小白兔生活在什麼地方呀?”

孩子立刻為小白兔畫了一間漂亮的房子,一片青青的草地,還有許多鮮豔的花朵。

媽媽接著問孩子:“你知道小兔子要吃什麼東西嗎?”

孩子一邊自言自語地說:“小白兔最喜歡蘿卜啦。”一邊高興地畫著蘿卜。

媽媽又接著問孩子:“你覺得小兔子還需要什麼呢?”

孩子想想回答:“它還需要朋友、媽媽、爸爸、玩具……”

孩子在媽媽的引導下畫出越來越豐富的東西。

原本孩子隻想到將小白兔貼到紙上就完成了,現在紙上不但有了漂亮的房子、青青的草地、鮮豔的花朵、可口的蘿卜,還有在跑步的小烏龜,穿著裙子的另外一隻小兔,大大的蘑菇,翱翔的鳥,高高的太陽,彎彎的小船,真是熱鬧極了。這不正是一個鍛煉孩子想象力的很實用的例子嗎?

因此,父母與孩子一起做遊戲時,一定不要自作聰明,盡量做到讓孩子成為遊戲中的主角,這樣才會給孩子留有廣闊的空間來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並且在發揮想象力的過程中玩得更盡興、更快樂、更活躍。

三、向孩子提出想象的問題

“一加一等於幾?”“在英語裏‘樹’怎麼讀?”“哪個小朋友在你們班裏最聽話?”“今天老師講了什麼故事呀?”“看一下,這裏有多少個蘋果?”……實際生活中存有許許多多的問題,我們成人也在不斷地向孩子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但是,我們提出的問題往往是“封閉式”的,答案幾乎隻有一個,孩子也隻能給出一個答案,這樣孩子就成了重複知識的工具。

如果問問題隻是一種檢驗孩子掌握知識程度的一種方式,怎麼能激發孩子去想象呢?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回答:一加一等於三,那麼你會因為孩子錯誤的答案而生氣或失望嗎?能夠激發孩子想象力的那些問題應該是“開放式”的,是那些允許孩子充分想象的問題。例如:當爸爸陪孩子看飛機的圖書時,如果問孩子:“你能想一下未來的飛機是什麼樣的嗎?如果讓你自己造一架飛機,你會怎麼去造呢?會造出什麼樣的飛機呢?”爸爸這樣的問題會讓孩子在思考與回答中不斷地發揮想象力。

我們父母如果能夠經常提一些“開放式”的問題,那麼孩子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想象力會得到啟發,孩子的求知欲會得到激發。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回答“開放式”的問題時,家長一定不要著急地去打斷或者更正孩子的回答。

四、讓孩子做一些收尾工作

當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情時,能力上會有限製,例如講故事、畫畫等,父母可以先做出一部分讓孩子來看,剩下部分讓孩子來收尾。例如,父母給孩子講一些帶有啟發性的故事,讓孩子自己設計故事情節,這樣孩子的想象力就會得到鍛煉。當孩子自己講出一部分情節時,我們可以接著孩子的思路繼續講下去,當講到比較關鍵的情節時,再鼓勵孩子去講。

如講《雪孩子》的故事,當孩子已經明白了整個故事的大意時,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去思考,如:“當雪孩子遇到火後為什麼會不見了呢?它能去哪裏呢?”通過思考,孩子會從中明白一些科學道理。例如,他們會明白雪遇熱變成水,在陽光照射下,水又變成水蒸氣升到空中,形成雲的過程。

又如,父母可以先畫一個豬頭,然後讓孩子去畫耳朵、嘴巴等器官,父母可以繼續畫豬的身體,再讓孩子加上其他東西。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夠鼓勵孩子去充分地發揮想象力。還能讓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成就的快樂感覺。

以上幾個例子隻是發展孩子想象力的方法中的幾種而已,父母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來找尋適合自己孩子發展的方法。總之,到處都存在孩子的想象力。隻要父母放開自己的思維,給孩子大展身手的空間,那麼,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養孩子的閱讀與書寫能力

一次,幾位孩子的母親來請我幫助她們的孩子學習閱讀和書寫。最初我拒絕了。因為她們對我的要求超出我的設想。但是盛情難卻,在她們一再的請求下我答應了。

之後的時間裏發生了令人吃驚的事情。我讓一位教師用硬紙板做成這些字母的形狀以便進行教學。其中幾個字母是用凹凸不平的紙做成的,孩子們常常用手指順著字形在上麵畫,並將字母的形狀牢牢地記在心裏。我將形狀相似的字母歸類到一起,放在桌子上,當兒童觸摸這些字母的時候,他們就會揣摩卡片上的字形,進行臨摹。這位教師也認為這樣做效果很好,之後也堅持這樣做了。但是他沒有發現這種做法對兒童們帶來的好處。

我發現每當兒童們碰到這些卡片時都會激動不已。他們會舉起圖片如同高舉旗幟一樣圍成一圈高興地喊叫著。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們如此激動呢?

還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一個小男孩,一邊走一邊不停地念叨著:“拚‘Sofia’這個詞,由一個S,一個O,一個F,一個I和一個A組成。”孩子重複地說著,他實際上是在大腦中對這個詞進行細致的分析,並在尋找著語音,這令我很驚訝。孩子在探究中發現,這個詞的每一個音都有一個相應的字母來對應。

實際上,有很多的拚音就是語音和符號之間是相對應的形式。口頭語言是說出來的聲音,書麵語隻不過是把我們的語音轉變成可以看到的符號。書寫進步的標誌是書麵語言和口頭語言同步發展。開始的時候,書麵語言來自口頭語言的繁衍,就如同大海是由水滴彙成的一樣,口頭語言最終形成性質不同的書麵語言和語句。掌握字詞和音節要靠書寫來完成的。這樣一方麵能夠使手具有說話般重要的技能,一方麵又創造出能完全精確地反映口頭語言的書麵語言最為重要的第二種交往手段。

文字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書寫的出現。但是要達到正確的書寫,手不得不要具有描摹的能力。一般情況下,因為這些字母僅代表了特定的語音,所以是比較容易描摹的。但是,在“兒童之家”裏發生的事情卻否定了這一說法。

一天,一個兒童開始學習寫字,他突然驚奇地喊道:“我會寫字了,我會寫字了!”其他孩子們聽到他的叫喊就興奮地圍上去看他在地板上用粉筆寫下的字。有的小朋友也喊道:“我也會,我也會!”於是,幾個孩子喊叫著找能寫字的地方。一會工夫,你就看到黑板前,地板上,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學寫字。他們學習寫字的熱情就像洪水決堤一樣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僅在學校裏是這樣,在家裏,他們也是到處寫字,門上、牆上甚至書包上無一幸免。這些兒童隻有四歲,可是他們顯露出來的書寫才能完全超乎我的想象。一位教師告訴我說:“這個小男孩是在昨天三點鍾才開始學習寫字的。”

我們驚訝萬分,如同看到了奇跡。以前,我曾發給兒童一些附有抽象圖的精美書籍,但他們表現得很冷淡。因為,他們的目的在於學會書寫,而不是看圖片,所以,雖然這些圖片很精美但隻能讓他們分心,使他們不能專心致誌地書寫。

長時間以來,我們都在為喚醒孩子的閱讀興趣而積極努力著,即使是那些孩子看過書也無法明白我們成人所說的閱讀的含義。因此,我們隻能等待時機的成熟,在這之前,我們能做的隻有撇開這些書。我們猜測孩子不喜歡閱讀別人的作品可能是因為他不明白這些字的含義。當老師大聲地把書本中所寫的字念出來的時候,大多數兒童都會轉過身來,呆呆地看著老師,似乎在說:“咦,你怎麼知道的?”

大概六個月後,孩子們漸漸明白自己閱讀的書的內容了。那麼,為什麼他們會有如此迅速的進步呢?原來是孩子們把讀和寫結合在一起。當我在一張紙上寫字時,他們就會盯著我的手看,並認為文字能表達出我的想法。他們認識到這一點後就拿起紙來跑到角落裏讀起我寫的字。他們沒有發出聲音,在默默地讀著,有時臉上因為思索問題而皺起眉頭,有時又露出一點笑容,並且還非常高興地跳起來。看到他們的表現,我明白了他們已經明白我寫字的意思了。紙上寫的字有短語,有祈使句。例如:“命令”“打開窗戶”“到我跟前來”等等我以前經常說的話,他們就這樣開始閱讀了。在此基礎上,他們漸漸地就能閱讀比較長的句子了。但這些兒童好像把書寫看成是表達自己思想的另一種方式,就如同人與人交往經常使用的口頭語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