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參觀的客人來我們學校時,孩子們都站在門口熱烈地歡迎著,可是現在許多兒童已經不說話了,一些孩子事先在黑板上寫了請坐、謝謝你們來訪等詞語和句子。
一次,我們談論西西裏島發生的地震造成墨西拿城的徹底毀滅,以及數千人的死亡的巨大災難時,一個大約五歲的兒童站了起來,在黑板上寫出:“我深表遺憾。”我們以為他會走過來用語言表達他對此事的悲哀,但他繼續寫道:“我為自己是一個小孩而感到遺憾。”表麵看起來這個孩子很自我,他寫的話很奇怪。緊接著他又寫道:“如果我是大人,我就會去幫助他們。”這幾句簡短的話語表達出了孩子的內心情感。實際上這就是一篇小文章,雖然文字少,但孩子的母親是靠在街上賣草藥維持生計的,盡管生活條件惡劣,但孩子卻有如此善良的品質。
在“兒童之家”裏,另外一件事情也令我很吃驚。為了使兒童更容易地學習羅馬字母,我們為兒童準備了一些相關的材料。兒童開始閱讀起來,一些在學校能夠認識的印刷體的文字容易讀,但有些文字孩子們很難辨認。例如,日曆上的用哥特體排印的字母孩子們就很難懂。與此同時,這些兒童的父母來學校反映,孩子在街上走路時總是走走停停地讀商店招牌上的文字,根本不能很好地走路。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不僅喜歡閱讀文字,他們對理解這些字母更感興趣。孩子們希望能夠在理解字的含義的前提下去學習另外一種書寫方式。這個過程依賴於直覺,就如同我們大人在看到岩石上有史前的圖文就想辨認出這些符號代表什麼意義,如果知道了符號的含義就能證明自己已經辨認出它們了一樣,印刷的文字對孩子們很有吸引力。若我們著急去向孩子解釋這些文字的意義,可能會將其強烈的探究力扼殺在萌芽中,因此,對孩子們來說,家長過早地強迫自己去閱讀書籍來識字是一點作用都沒有的。
運動對孩子的意義重大
目前,學校裏更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卻忽略了孩子運動的重要意義。實際上,孩子心理發展,離不開孩子身體的健康運動。對兒童來說,運動是十分重要的。通過運動,孩子可以改善外界的環境從而很好地認識世界。運動能夠保證身體的健康,也能為智力的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運動也是孩子與外部環境建立關係而達到目標的唯一途徑。
可以認為,運動能夠帶動一切機體活動,但是,我們不能僅從身體角度來考慮運動。孩子進行運動對身體很有好處,每個孩子都應該做運動。經過鍛煉,肌肉會達到一種健康的狀態。當孩子處於健康的狀態,就具備了參加某種特殊活動的良好的身體基礎。但是,如果沒有經過足夠的鍛煉,生命力就變得衰弱了。因為,如果讓應該發揮作用的肌肉長時間處於休息狀態,身體的機能會有所降低,而且,心靈的機能也被降低了。
實際上,運動對人們來說,不僅能夠保證身體的健康,還能激發我們的勇氣和自信,使我們的熱情被喚醒,從而促使人們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對人的心理來說,運動也具有一定深刻的影響力,某種程度上,運動對心理的影響要遠比對身體的影響大得多。
認識運動功能和意誌之間的直接關係才能更好地去認識運動的重要意義。人體機體的任何植物性功能都與神經係統相關,但是獨立於意誌之外的。與專業人員無法從事其他非專業工作一樣,每個器官發揮著自己的功能。如果對各種器官進行經常性的鍛煉,器官細胞和組織就能更加適應該器官的機能。器官組織與肌肉纖維存在著根本的區別。在肌肉纖維中,細胞雖然發揮著自己本分的功能,但是,它們不能始終連續地發揮功能,細胞要按照一定的秩序開始行動,如果沒有秩序,它們就無法正常發揮作用。
盡管有人將細胞比作等待上級命令的隻會聽從紀律和服從安排的士兵,但各自細胞的職責是非常明確的。例如:人體有分泌乳液或唾液的細胞、供氧細胞、排毒細胞或殺菌細胞等不同功能的細胞,它們結合在一起才保證我們的機體正常運行,在社會體係中勞動分工也是這樣的。機體保持正常的運行最根本的要求是適應社會結構體係中的一種明確的工作。
一個人的肌肉活動跟這些不自覺的細胞和組織的固定活動相比是比較自由的,而且,能夠對大腦傳輸的命令做出比較迅速的反應,做到立刻服從,但這些要經過很長時間的鍛煉和社會實踐才能做到。因為隻有這樣,執行命令的各種肌肉群在共同活動下才能把它們的功能一起發揮出來。
所以,當一個人的機體執行大腦發出的指令時必須進行連續而複雜的動作。兒童隻有進行運動,他的意誌才能夠形成。因此,當兒童想要實現他的意誌支配下的活動時,父母要給以大力的支持。兒童有一種渴望自主地掌握和運用自己運動器官的欲望,如果實現不了他的欲望,他的智慧就無法顯現出來。
經過觀察發現,我們學校裏的兒童自由活動時,尤其是勞動時他們充滿著熱情和細致準確的特點是最令人出乎意料的和驚歎不已的。兒童生活在自由環境中,他尋求的不僅是一種捕抓外界環境的可視形象,也是在表現中追求精準。推動他去表現自己的現實存在以及進行實現自我的行動的動力似乎是精神。作為一個發現者的兒童,就像是在混沌星雲中誕生的人,雖然不知道方向,但自己具有光芒,他嚐試著尋找自己的原型。
開啟孩子的語言之門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覺得隻要孩子經常和大人在一起,孩子總有一天會學會說話的。但是,事情並不是如此簡單。
我們都清楚,人體機能的運作離不開各種感覺器官的作用,例如神經係統、神經中樞、運動肌肉等。又如從十九世紀末以來,人類就對大腦進行著研究。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人類語言係統與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有著一定的聯係,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包括兩個區域:感覺中樞和運動中樞,前者負責接收語音,如用耳朵接收發出的語言;後者負責發音動作,如用嘴、鼻子、喉嚨來發出語言。醫學研究證明,人類的這兩個中樞的發展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心理方麵都是分開進行的。兒童依靠與聽覺器官有關的某種心理能量在無意識中吸收語言,兒童通過說話時各個器官的活動來了解運動中樞。很明顯,二者比較起來,語言的運動中樞發育較為緩慢,並且出現時間相對較晚。原因在於兒童的語言接收促進了語言表達器官的發展。
我們認為這種解釋是比較合乎邏輯的,語言不是人們生來就會說的,那麼,兒童隻能在聽到大人說話,在大腦中留有印象後才能會說話。也可以說,大腦接收的語言信息是語言器官活動需要的條件。但是我們必須明白,語言不是邏輯推理得來的,它是一種自然機製的產物。當然,自然往往“合乎邏輯”的。開始時大腦的兩個中樞不起任何作用,這說明它們不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它們是語言機製的一部分,人們的學習語言、表述語言的能力蘊含其中。
經過進一步研究發現,除了這兩個神經中樞之外,人的語言機製還與一種特殊的感覺能力——聽覺密切相關。聽覺直接影響著兒童的語言行為。大自然已經在兒童出生之前就給他們準備好了學習語言的這些條件。語言器官的形成過程是很神奇的,比如,將具有非常精密結構的耳朵比作一部天才的音樂作品也不為過,我們將耳朵的主要部分比作一把“豎琴”,有依據一定的規律排列的六十四根長度不等的弦。但人的耳朵空間是有限的,隻能是螺旋形排列。那麼在有限的空間裏,是什麼在發動“豎琴”分辨出各種聲音呢?其實,在“豎琴”的裏麵,有一層共鳴膜,它是像鼓麵一樣的膜,隻要有聲波觸動這層共鳴膜,“豎琴”就會通過震動聽到外界的聲音。雖然耳朵對自然界的聲音不能全部做出反應,但已經完全能夠對人類的語言做出準確的反映了。
耳朵在嬰兒出生之前就已經長成,因此,嬰兒出生後耳朵就能發揮作用了。但耳朵隻是一個接收聲音的器官,大腦才是將聲音轉化為語言的要素。那麼,許多科學家進行著耳朵是怎樣將聲音傳給大腦的研究,他們認為,耳朵是嬰兒發育最慢的器官,剛到人世間的嬰兒聽到聲音反應會很遲鈍,如果聲音不是非常大的話,可以說嬰兒跟聾子一樣不會做出任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