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培養孩子各種能力(2)(3 / 3)

我承認嬰兒對聲音反應遲緩是正確的結論,但是,我認為兒童的語言中樞反應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對帶有詞彙的聲音反應異常靈敏,也可以說,兒童的聽覺器官不是對任何聲音都有反應的,而是隻對某一類的聲音做出反應,比如語言就是其中一種。

我得出這樣的推論:兒童大腦中的語言機製隻對語言這種聲音做出反應,兒童的聽覺器官對聲音有鑒別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可以證明自己的觀點,如果兒童沒有對聲音的鑒別力,那麼開始說話的時候他們就會不隻是模仿人類的語言也會模仿各種聲音了。大腦神經中樞天生就具有區別力,兒童對語言敏感也是天生的。為了形成語言,兒童大腦中的這種語言機製才形成的,人不是天生就會說話,而是因為大腦中的這種語言機製才促使人類逐漸掌握語言,所以說,嬰兒時就擁有學習語言的能力才能夠使他們很快地吸收語言。

在我們成人眼裏,嬰兒隻知道睡覺。嬰兒結束這段隻知道睡覺的時期後,似乎從睡夢中醒過來了,他們的聽覺神經就能發揮作用了,仿佛一夜之間能聽到人類最美妙的語言了。但事實上,聽力從他們一出生時就已經開始了,他們已經能夠分辨出人類的語言,並能做出反應。正是這種創造生命的大自然偉大的力量賦予了兒童記憶機製,使包括人類的語言、舞蹈、音樂在內的一切才能一代代地得以傳承下來。

剛出生時的嬰兒什麼都不懂,但隨著他們一天天地長大,他們會慢慢學會人類所有的技能。外界環境對剛出生的嬰兒來說是雜亂無章的、無法掌握的聲音。但之後某一天他會感覺到一些吸引人的、清晰的聲音,雖然還一時無法聽懂語言的發音,但他將這些聲音當成某種音樂去填充他們的世界。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孩子的一部分隱藏的神經纖維開始隨著聲音發出顫動,以前那些哭叫的神經纖維被喚醒了。這些神經纖維開始顫動,是有序的、有節奏的,它們開創了心靈胚胎發展的新時期。漸漸的嬰兒的耳朵能夠辨別聲音了,隨著耳朵功能的完善,以往隻用來做吸吮動作的舌頭也感覺到了內在的顫動。一種無法抵抗的力量驅使著嬰兒將舌頭與喉嚨、臉、嘴唇等部位進行配合,終於,嬰兒發出了自己的聲音。雖然此時的聲音不能稱之為語言,但對於嬰兒來說是非常美好的享受。

嬰兒蜷縮四肢、握緊拳頭、抬起頭目不轉睛地看著身邊說話人的嘴唇,這表現的是孩子的一種內心的享受。如果成人的發音或短語比較清晰,能夠讓嬰兒聽懂,嬰兒就表現出非常開心的樣子,這就表明嬰兒開始學習語言了。

一般情況下,約四個月大的嬰兒就能認識到語音是從嘴裏發出的,所以他們會常常盯著大人的嘴唇看,並嚐試模仿。誠然,嬰兒的發音器官發育得不完全,這些動作隻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的,他的發音器官不能真正意義上的進行工作。但是,嬰兒的動作已經明顯地表現出他已經認識到語言的存在,並非常有興趣去學習語言。

嬰兒一般會進行兩個月左右的觀察,直到他們大概六個月的時候就能發出一些簡單的“趴趴”“嘛嘛”的聲音,就好像是在叫“爸爸”“媽媽”。發出這兩個音後很長一段時間裏嬰兒的語言不會出現什麼進步。這就說明嬰兒的努力嚐試已經到達一個開始擺脫潛意識的學習時期,到了有意識地去學習語言技能的臨界點。

當嬰兒十個月大的時候,他們已經感覺到聲音具有某種意義了,特別是聽到父母和自己說的話,他們開始知道這些話有不同的含義,並且努力嚐試去理解每句話的含義。

時間再過兩個月,嬰兒就能夠嚐試著開口說話了,當然隻能是呀呀學語,但是我們從他們的聲音判斷,他們聲音中帶有目的,他們的思想已經進入了有意識的階段。

那麼,嬰兒在這個時期裏身體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通過學習以前的科學研究,我發現,兒童身體內的變化遠遠要超過我們能夠看到的表麵現象。在這個時期裏,語言與事物之間具有的聯係已經被兒童意識到,他們學習語言的意願愈加的強烈。他們開始努力從無意識狀態中衝進有意識的狀態,這樣便引發了一場蘊藏在他們體內的衝突,這個衝突應該是他們一生中的第一次衝突。

為了很好地解釋上述觀點,我舉以下的例子來說明。例如,能和外國的讀者進行交流是我一直渴望的,可是我的外語非常差,這造成的語言差異使我無法與他們進行順利的交流。我所麵臨的境遇其實和兒童們所麵臨的情況十分相近。兒童也有與人交流的強烈欲望,但是怎麼努力也無法開口說話。這時,兒童會很苦惱,並隻能仍然停留在潛意識階段不斷地學習,並在這段積累之後取得驚人的成績,但對於成人來說,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是無法學會一種語言的。在與兒童對話時,有時候成人會開玩笑地學習兒童的語言。有人可能認為這是大人的一種童心的表現。其實,大人這樣的行為能夠為兒童提供一個學習語言的機會。但是有一點成人必須注意,孩子是在模仿中逐漸學習語言的語法等知識的,因此,成人必須用正確的語法對兒童說話,如此才能讓兒童真正地學習和組織語言。

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在一到兩歲,在這個階段內,成人必須具備完善的語言知識才能看護兒童,因為這樣才能給兒童提供幫助。現在,我們再看看我的例子。

我的外語水平很差,無法讓外國朋友明白我要表達的意思,那麼我該怎麼辦呢?我可能會因為十分著急而大動肝火,大發脾氣。同樣,兒童也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當他們還不能用準確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當他們的語言能力還沒有完善的時候,我們往往不能明白他們要表達的意思,這時候他們就會著急得發脾氣。

由於兒童語言能力有限,成人的不理解常常會使他們感到孤獨無助。如果父母能夠明白兒童用簡單語言表達出來的意思,那麼對他們的幫助將是十分巨大的!但我們大部分家長對此僅一笑了之,無法真正明白孩子到底想表達什麼,隻是認為孩子都是這樣的喜歡發發小脾氣。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更加努力,希望達到與家長順利溝通的程度,讓家長明白自己的意思,因此,這樣的欲望促使孩子在學習語言方麵更加認真努力。

一歲半左右,兒童開始意識到每樣東西都有一個特定的詞來代表自己的名稱,已經能夠從聽到的詞語中分辨出一些具體的事物,這是孩子學習語言過程中一個非常大的進步。

兒童在剛開始說話的時候,隻會說出單個的詞語。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所說的這些詞語等同於一個單詞的句子。我們認真地觀察就會發現,事實確實是這樣的。例如,孩子經常說“吃、吃”,那這個意思就是“媽媽,我要吃飯。”兒童用變換單詞來表示一個句子的意思。他們還會用簡單的擬聲詞來指一種動物,比如,他們常用“喵喵”來指貓,“汪汪”來指狗,兒童的這些語言被人們稱之為“兒語”,但是我們對兒童的這種“兒語”的研究還不夠深入。

兒童對語言的把握兩在兩歲之前還是比較模糊的,但是兩歲之後,一般情況下,他們能夠用比較複雜的句子來表達想法了。好像兩歲後的某一天,兒童一下子學會了各種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甚至表達自己的意思時能夠使用比較長的句子。兒童在這個時期內他特有的心理結構和語言表達機製已經建立起來了。可以說,人類心理發展的分水嶺在兩歲。

兒童到了五六歲的時候,會學習一些新的單詞,並將語法知識不斷地完善。這個時期兒童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外界環境中孩子周圍的人說的都是方言,那麼,兒童也一定說方言。假如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都是能說會道的,那麼他也會變得口齒伶俐,滔滔不絕。

比利時的心理學家有這樣的發現:兩歲半大的兒童的詞彙量大約是二三百,但當長到六歲時,他的詞彙量已經上千了,而且都是通過他們自己學習掌握了這些詞彙。

我們成人通常認為如果孩子沒有經過係統的學習,就不會正確運用這些他們學會的詞彙。但實際上,學習語言的全過程是孩子獨立完成的,他們具有自覺、自然地學習語言的能力,正因為如此,人類才能不斷地發展文明,不斷取得輝煌的人類曆史成就。

兒童漸漸從潛意識學習向有意識學習時期的轉變蘊藏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所以,父母應該重視與孩子的日常交流與溝通,對孩子學習語言付出的艱辛努力給予理解和鼓勵,並能夠盡力幫助他們,為孩子創造一個學習語言的良好環境,幫助他們順利開啟語言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