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肯定
通過我對身邊孩子的觀察以及對教育史的學習發現,父母以完美主義的態度過高地渴求孩子是導致一些孩子缺乏自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父母的完美主義要求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具有做事認真,成績較好的特點,他們是父母與老師的驕傲。但是,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完美主義的習慣,並且越來越嚴重,最後形成強迫症。這些孩子會表現出當作業有一點塗抹修改時就把整張紙撕掉重新做;或者做題時習慣一遍遍檢查使做題速度越來越慢;更嚴重的是上學的路上忍不住數腳下的地磚數量造成上學經常遲到。這種強迫症影響著孩子,在一件事情沒能完美地完成時,孩子就會在潛意識中對自己不斷否定:“我不行”“我的腦袋不好使”“別人就是不喜歡我”等等,這樣下去,孩子的自信就完全喪失了。
因此,隻有讓孩子從心理上不斷地自我肯定才能為其不斷的進步提供必要的動力。對這些缺乏自信的孩子來說,我認為擺脫他們的自卑心理、樹立自尊和自信是最為重要的。
關於如何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肯定我向大家介紹幾種簡單並有效果的辦法:父母不要過分苛求孩子行為的完美,對於已經有自卑心理的孩子來說,父母更要對孩子的要求降到最低。例如,孩子自己畫了一幅馬,這時家長不能挑剔孩子畫中存在的問題,而要對孩子做出表揚,稱讚孩子成功的地方,可以說:“看,這馬尾巴畫得多好呀,像在風中飄舞一樣。”或者“馬的顏色真漂亮呀!我敢說這匹馬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馬!”
但要注意的是,父母的稱讚要讓孩子覺得是真誠的,不是敷衍的、客氣的、虛偽做作的。因此,為了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父母在思想上要有所改變,語言上也要講求方法。幫助孩子從自己的行為中獲得滿足和動力是讓自卑孩子獲得自我肯定的首要目標。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做應該做的事,並把該做的事做好就是成功的。當我們變更表揚孩子時所用的人稱,即把“我”改成“你”時,這樣簡單的方式就能使孩子多做自我肯定。從我們(父母)對你(孩子)的表揚轉換成你(孩子)對自己的表揚,這樣的一個過程能夠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對的。這種行為增加了對孩子讚賞的效果。例如,我們可以把“你今天用積木蓋起了這麼高的大樓,我真為你感到自豪!”說成:“你今天用積木蓋起了這麼高的大樓,你一定為自己感到自豪!”父母可以撇開其他人的評價,對孩子多做鼓勵和讚揚。但是包括小朋友在內的一些人不會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往往會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或故意刁難,甚至冷言冷語地譏諷。
另外,孩子不可能一直依賴別人的誇獎來樹立自信,而是要依靠自己內心世界的力量才能前進。有些孩子是離不開成人的讚揚的,不知道如何進行自我肯定。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如果將來是個球員,那麼每傳一次球他都會看看教練的臉色,這樣就無法成為一個好球員。對待這樣的孩子,我們就要當麵指出他正確的地方,然後讓他不要看重他人的看法。本來就自卑的孩子如果犯了一點錯就遭到批評,那麼他就會更加不知所措了。這時我們就要告訴孩子承認並改正錯誤才是對待別人批評的最好方式。當孩子能夠主動承擔自己的錯誤時,我們就可以告訴他:“你能承認錯誤需要你很大的勇氣,這已經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你可以對自己說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對自卑感比較嚴重的孩子來說,我們強化其自我肯定意識時,因為他們自己內心深處對自己的肯定是非常不堪一擊的,極其脆弱不堪的,所以他們需要得到外界的強化才更肯定自己。孩子的自我肯定的強化方法有很多,例如:讓孩子做一本“功勞簿”,每周用幾分鍾時間記下或畫上自己的“功勞”,並告訴孩子並不一定非得是了不起的成就才是“功勞”,即使是小小進步以及自己為了進步做出的努力都是“功勞”,可以記錄下來。家長也可以準備一些畫片、玩具、小人書等獎品,等孩子有一點進步,或做了讓他自己感到自豪的事,就獎勵給孩子準備的小獎品。我們還可以教孩子用自言自語的方法肯定自我,當孩子遇到困難正畏縮不前時,我們讓孩子通過自我讚揚,例如可以鼓勵自己說:“來吧,小朋友,你可不是一個懼怕失敗的好孩子,再來一次吧!”的方式來自我肯定。
要讓自卑的孩子合理地使用自我肯定,而不是讓他“濫用”自我肯定。不是在任何時間或任何情況下都要進行自我肯定,自我肯定要分時間、場合,也要有原則、標準和尺度。就如醫生對病人下藥一樣,良藥也不能超出藥量。如果孩子自我肯定超過了度,就麵臨變成一個自負甚至是唯我獨尊的人,所以,我們在對孩子自我肯定進行強化時要注意上述傾向的發生。
兒童對外部秩序具有敏感性
兒童要了解外部世界的環境之前往往需要看到外部世界的秩序,對外部世界有所了解後才能了解自己與外部環境的關係。兒童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對秩序具有敏感性,這在兒童一歲左右就已經表現出來了,並一直持續到兩歲左右。
但令人遺憾的是人們很少關注兒童的這一能力,因為大人們覺得孩子們並不是天生就具有秩序感,這種秩序感是成人所特有的。大人們喜歡以自己的方式在家裏擺放物品,從來沒有考慮到孩子是怎麼想的。對那些秩序敏感的孩子來說,身邊細微的環境變化都會使他的心情受到影響。如果孩子的周圍環境十分雜亂無章,就會造成孩子心情煩亂,並十分痛苦。這時孩子們往往通過大聲的哭泣來表達自己的心情,這樣的激動情緒長期進行下去,對孩子的身心是十分不利的。
孩子對外界的敏感性的發展是分階段的,並且會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消失,所以,這種敏感性顯得尤為珍貴。可以這樣說,在人類成長過程中,這一時期是最重要和最神秘的敏感期之一。可是在成人眼中,孩子的這種秩序感是十分混亂無章的。那麼,成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看法呢?成人往往不會考慮到孩子的想法而按照自己的想法改變著生活的環境,這也就意味著孩子生活的環境並不屬於孩子自己。
對孩子來說,成人主宰著環境,孩子對於無法表達環境中的位置的不滿,隻有通過哭鬧和喊叫的方式來排解。這時不管成人對孩子怎麼去愛撫,孩子總是按照自己的心情固執地哭鬧不停。成人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就把這種常常發生的哭鬧看成是孩子正常的反映。
事實上,孩子對秩序的敏感造成了孩子早期哭鬧的任性行為。那麼,成人怎樣理解孩子的秩序感呢?兒童又如何用心靈去顯現他的秘密呢?我們必須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將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一位保姆每天推著一輛裏麵坐著五個月大的嬰兒的童車從房前的花園裏慢慢地走過。我很關注這個孩子會對什麼東西感興趣?原來一塊鑲嵌在灰色的舊牆上的白色大理石碑吸引了她。花園裏開滿鮮花,但是當她來到大理石碑附近的時候才會非常開心。保姆很聰明已經發現出生不久的小孩對大理石碑比較感興趣,所以每天都會推著童車來到這石碑前多停留一會兒。
我們也能感覺到小孩的秩序感被他的挫敗感表現得很清晰。小孩經常動不動發脾氣,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敏感性促成的,我能找到生活中鮮活生動的真實例子。
我再舉一個親身經曆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有一次我去旅遊,當和一群遊客一起經過那不勒斯的尼祿岩洞時,我們這群遊客中有一個帶著自己一歲半的孩子的婦女,她的孩子很小不能一個人走過這個岩洞,這名女士隻能抱著他走,所以一會工夫就累得滿頭是汗。她因太熱就把外套脫下來掛在手臂上,抱著孩子繼續向前走。
但這時孩子哭鬧起來,孩子的哭聲越來越大。這位母親非常著急,用盡一切辦法想讓孩子平靜下來,但都不起作用。母親累得疲憊不堪,而且心煩意亂。遊客們也都來幫這位母親哄孩子,他們輪流抱著孩子走來走去,但孩子卻變得更加激動不已,孩子的任性已經到了幾乎不能收拾的地步。
看著這個哭鬧的孩子,我想這是孩子對環境敏感引起的。於是,我想出一個辦法,我滿懷信心地走到母親的身邊,對她說:“夫人,我幫您穿上外衣可以嗎?”那位母親看著我表現得非常驚訝,天氣如此之熱,她很不情願穿上衣服。
不過,在我的再三請求下,她最終把外套重新穿上。
這時,發生了奇跡,孩子停止了哭鬧。孩子嘴裏還不住地說:“媽媽,衣服。”孩子的意思是媽媽的衣服不應掛在手臂上而應該穿在身上。這時,孩子又伸出手讓媽媽抱,這可能是孩子覺得大家已經認可了自己的存在,現在又變得高興起來了,我們的旅行也得以繼續下去。
通過這個事實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將媽媽脫掉外套看成是原來固有的秩序被突然打亂,物品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就變得不再和諧,這樣孩子認知出現障礙。而隻有把這個舉動糾正過來,孩子才恢複平靜。
我曾親眼看到在另外一個家庭發生的事,它同樣讓我印象深刻。
我以前去過一個家庭,那天那家庭的女士因身體不適半躺在沙發上。女傭給她拿了兩個靠墊墊在了她的背後希望使她能夠舒服點。這時女士的二十一個月大的女兒想要媽媽講故事給她聽。雖然她很不舒服,但是為了不掃孩子的興致,隻能忍著身體的不適給孩子講起故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