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給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有在某個方麵的天才般的能力,為何不讓孩子展現出來呢?他喜歡書嗎?如果喜歡就讓他在你做飯的時候讀給你聽;他對數字很敏感嗎?如果敏感,就在購物的時候,讓孩子幫你挑選價格合適的商品。當孩子的積極性被你調動起來時,他會展現出滿意的表現,這樣令你孩子開辟了另一條更自信的道路。
幸福感就如同風箏的線,被抓在父母手中,隻要父母控製好這條線,孩子就能像風箏一樣快樂地在幸福的藍天中翱翔。
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
我們知道這樣一句話:與朋友分享快樂,快樂就會增加一倍;向朋友傾訴煩惱,煩惱便會減少一半。事實上父母對待孩子的這個過程用這句話說是十分合適的。
從孩子一出生起,父母就希望孩子能快樂地度過童年生活,能夠經曆快樂的求學生活,度過自己快樂的人生,父母為此做出了巨大的付出:翻閱各種育兒書,向有經驗的人學習培養孩子的方法,學習孩子愛吃的各種菜肴,四處打聽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哪裏有好的補習中心等等……
因為父母明白孩子如果缺少快樂就不會學習,隻有孩子快樂了,學習效率才會高,才願意去幫助別人,才更能經受住挫折。獲得成功的人不一定都快樂,但快樂的人的人生一定會是成功的。
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獲得快樂呢?
實際上,父母是孩子獲得快樂的源泉。孩子的快樂不僅基於我們給他們提供的物質基礎,潔淨的生活空間上,更重要的是依賴於我們給孩子的快樂的精神支柱。孩子的快樂來自父母,父母快樂,孩子才會快樂。
怎麼才能成為快樂的父母呢?又怎樣才能培養出快樂的孩子呢?下麵的六方麵建議值得父母借鑒一下:
一、多讚美孩子
父母要對孩子的優點及時發現並給予表揚,例如當孩子寫了一篇好的作文時,父母及時地給予表揚,而且要盡量具體地讚美,比如可以說:“你描寫的這處場景很生動逼真,這個任務你成功地完成了。”對孩子來說,你的表揚是一份很快樂的禮物。父母的表揚給孩子帶來快樂的同時,也建立了孩子的自信心,培養起了孩子麵對生活挑戰的樂觀態度。
二、讓孩子時刻感受到愛
在充滿愛意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是最快樂的。美國某位人際關係專家將愛的“大餐”和“小點心”比喻父母對孩子的愛。他指出:愛的“大餐”是指對家人及孩子表達自己的愛要每天三回,每次至少三分鍾。愛的“小點心”包括在額頭上的輕吻、一句發自內心的讚美、一聲謝謝等很多種,這種方法不僅不會浪費很多時間,還能起到很奇特的效果。不論是“大餐”還是“小點心”,都要一心一意的使對方的內心得到充足的養分。
三、從小訓練孩子的幽默感
研究證明,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幽默感。比較幽默的孩子多數性格活潑開朗,比一般孩子的人際關係處理得好一些。幽默感還能使孩子麵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壓力和痛苦時能很好地應付,而且他們的生活往往過得十分快樂,學業上也能比較輕鬆地順利完成。而人天生幽默感占大約十分之三,後天培養起來的部分占十分之七,因此,父母一定在這一方麵提起足夠的重視。
四、智慧帶來快樂
父母需要以快樂來養育孩子,而這種快樂傳遞給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智慧的方式。我們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位媽媽在廚房洗東西時,聽到她的兒子在院子裏跳來跳去,媽媽便十分好奇地問:“你在玩什麼呀?”孩子回答:“我跳到月球上去了!”當時媽媽很驚訝,愣了一下,但是她很聰明,緊接著溫和地對孩子說:“啊,那你可不要忘了回家來呀!”這個孩子長大後成了地球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五、掌握溝通技巧,學會理解孩子
如果親子之間的溝通不能很好地進行,就會讓大多數孩子失去應該有的快樂。父母在和孩子溝通前,要先對自己有所了解再去了解孩子因為某種動機會引發一種情緒,所以孩子某種情緒背後都存在著某種誘發的原因。在溝通過程中,起到作用的因素中,語言隻占了百分之七十,所以表情及肢體的語言對家長和孩子的溝通顯得特別重要。
六、珍惜與家人共同度過的時光
當我們回憶我們成長過程中經曆的快樂時光時,許多人最先想起的往往是與家人團聚的場景。例如一起用餐,節假日的活動等,這一起度過的日子可能是孩子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一句曆史悠久的格言這樣說:“一家人吃飯時,是爭論還是談話,是稱讚還是訓斥是一個能夠測出這個家庭是在越來越疏離,還是越來越親近的測量計。”所以如果你想要創建一個家人之間沒有距離的快樂家庭,就從餐桌上開始努力吧!
如何構建孩子的心靈
孩子是父母愛的結晶,是在被愛包圍下來到世界上的,出生後,父母的愛無時無刻不圍繞在他們身邊。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種自發的、自然而然的情感與奉獻,並不是一種理性的思考,父母為孩子做出犧牲是一種天性。事實上,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是他們認為的一種收獲,父母給予孩子的越多就會越快樂,對於父母來說,這是一種生命的本性,是一種特殊的本能力量。
要了解孩子心靈是如何建構的,首先我們要研究一下嬰兒出生前在母體中的活動。
在十九世紀,有些科學家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有一個很微型的小人在人的胚胎細胞裏成長,關於這個小人是男女的性別問題一直爭論不止。後來有了顯微鏡的幫助,科學家才發現胚胎內並沒有先天的人的雛形,人的胚胎是由受精卵一分為二,由二分成四,這樣一直地分裂繁殖而形成的。最初是一個小囊,後來發展成心髒。直到目前,胚胎學的研究結果是:人的胚胎隻有當細胞分裂到一定數目時才會初步形成,之後,各種器官在胚胎裏才開始構築。這個過程就如同建構房屋之前,首先要準備足夠的磚塊,然後在充足的材料基礎上構築各種門窗。
胚胎學家指出:“每一個細胞發展比較獨立,各有各的目的。當它們圍繞一個中心進行著活動後就會不斷地變化,漸漸地顯現出將要形成器官的樣子,有的變成軟骨,有的變成神經,有的變成皮膚。當形成不同的獨立器官時,各種器官就會結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依靠,缺少任何一個也不行。這時嬰兒就誕生了。首先全身的器官被循環係統聯係在一起,然後在神經係統的幫助下它們更完美地連接在一起,這個過程從一個中心開始,一個個器官的構建就在這個中心的作用下逐漸完成的。各個器官一旦完全形成,那麼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就誕生了。”
我們將人類的心靈與之聯想在一起,不也同樣遵循著這種發展過程嗎?
開始的時候,心靈並不是真的存在,而是在新生兒的心理層麵存在著,然後心靈在這個層麵上逐漸產生。而在這之前的時間裏,新生兒的身體已一直在搜集材料,心靈就在這些材料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產生了。孩子學習語言也是一樣的過程,從無到有,慢慢地搜集資料,由少成多,最後出口成章。
孩子的心靈器官也是各自獨立發展的模式,例如,說話、四肢的動作、方向的辨認以及協調運動的能力都是這樣的,每部分都是圍繞著某種興趣發展起來的。當每種器官都發展完畢,所有的器官就結合在一起,成為心靈的組成實體。
如果我們對這個過程及其發生的順序不能有所了解,那麼我們就不可能明白孩子是如何構建心靈的。可能有人會質疑說,以前的人雖然不懂這些道理,也同樣能養育出健康的孩子。但是,我要強調一下,社會的發展使我們進入現代生活,現在生活的時代與過去完全不同了,母親被大自然賜予的本能已經在現代社會中受到壓抑,甚至已經消失了某些本能。
以前,母親以母愛保護著自己的孩子,母親在本能的支配下,自己去哪就把孩子帶到哪裏,時刻創造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環境。但是,在現代社會中母親的這種偉大的本能已經消失了,人性也朝著退化方向前行。因此,我們要強調母愛,因為母愛與孩子的自然發展處於同樣重要的地位,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荷蘭某城市有這樣一件駭人聽聞的事。一個慈善機構收養一些沒有父母的孩子。在這裏管理體係很完善,孩子們吃到的食物營養豐富,而且還能得到護士的精心照顧,並且這些護士都有著最新的理念,受過專業的訓練。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不長時間這裏就發生了大範圍的疾病,甚至有些孩子因病死亡,但當地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照顧下沒有得這種病,他們比在這個機構接受良好照顧的孩子還健康。
研究者後來發現,那些病逝的孩子是因為過早地失去了母愛,進而引發心理疾病而死。但值得我們慶幸的是,在經過訓練後,慈善機構的這些護士開始以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來照顧機構裏的孩子,她們經常親吻孩子,與孩子一起玩耍,並真心實意地愛他們。這樣,孩子們重新露出笑容,恢複了健康,之後再也沒有出現因過早失去母愛而死亡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