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如何照管好你的孩子(2)(2 / 3)

總而言之,錯誤和事情的其他要素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如果說它特殊,那麼它的特殊性就在於我們改正它之前必須要先了解它。根據以上的論述,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要想達到完美的狀態,就需要“控製錯誤”。

既然錯誤不能根除,無論是學校的教師還是學生都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據此我們製定了一個原則:改正錯誤並不是重要的方麵,意識到自己犯的錯誤才是最重要的。每個人都應該經常反省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如果發現了錯誤,沒有必要為犯的錯而苦惱不已,應該認真思考一下為什麼犯這樣的錯誤。

一般情況下,學校裏的孩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即使錯了也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他們沒有正確地認識錯誤,單純地認為糾正錯誤是教師的事情,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這種態度與我們崇尚的自由、理性的理想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如果我們要靠別人的幫助才能改正錯誤,永遠比不上自己認識到錯誤並自覺改正,自己認識到錯誤並自覺地改正,這樣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行為。自覺改正錯誤,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對一個人性格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能力的缺乏會導致人的自卑感的形成。

“製止錯誤”這種方法可以使我們更容易鑒別對與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想去一個城市,但是不知道路。這時候人們通過看地圖或者尋找路標來確定方向。如果看見路標上寫著“艾哈邁德——2公裏”我們知道所走的路是正確的;如果路標上寫著“孟買——50公裏”,表明我們走錯方向了。如果外出的路上我們既沒有地圖也沒有路標,就得不停地向他人打聽怎麼走,有時候得到的指點也可能是完全錯誤的。

由此可見,一個可靠的方向對迷路者是多麼的重要。同理,在早期教育中,我們就應該教孩子掌握日常生活的必需常識,這樣可以為孩子提供認識自己錯誤的依據。學校為學生提供這方麵的幫助是必要的,就如同向他們提供學習材料一樣必要。

正確的發展動力和結果來源於發展方向是否正確,因此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發展的方向,注意自己是否走錯了軌道。假如這個原則能夠在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實現,兒童的成長就不會因為教師和家長是否完美而受到太大的影響。如果是這樣的話,成人犯了錯誤不必感到沒麵子,相反,這種錯誤能夠引起兒童一定程度的興趣,這樣讓父母與孩子的距離更加親近。對於兒童來說,犯錯誤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他們意識到人人都會犯錯誤,這種意識對他們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如果上述都能夠做到的話,錯誤更能縮短成人和兒童之間的距離,他們可以以朋友的方式相處。因為,對兒童來說錯誤是很正常的事情。當孩子們認識到這一點時,一定產生巨大的影響。錯誤將兒童和大人間的距離拉近了,從而二者變成了朋友關係。如果兩個非常“完美”的人經常在一起,他們的爭吵肯定會很頻繁,因為他們各自認為自己是非常正確的,不能理解對方,不能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無法忍受對方的行為。比如,孩子們在壘積木的遊戲中,認識了不同的幾何圖形的物體,並且學會如何親手去擺弄積木。我們會看到,當孩子們用雙手把一個個小的積木擺成一定形狀的時候,他們會發現自己剛剛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要麼是擺得太鬆散,導致積木很快倒掉,要麼由於某個圓柱體不能正好插進下麵的積木孔裏。這樣,孩子們會認真分析原因,仔細研究,並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通常孩子在這個時候,特別專心致誌,因為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感興趣。他們可以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地重複這個遊戲,即使失敗也不怕,一次次重來,直到成功才罷休。

兒童玩這種遊戲有兩大優點,一是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二是他們的自控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拿我們學校的玩具來說,這些玩具都是專門為孩子們設計的,他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自己犯的錯誤在何處。三到六歲的兒童都喜歡這些玩具,甚至兩歲的孩子也喜歡玩這些玩具。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孩子們可以很容易地發現自己的錯誤,尋找改正錯誤的方法,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兒童學會改正錯誤,就是一個完美的孩子了,兒童要對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認識,如此才能不斷激發他工作的欲望。有的兒童會說:“現在我身上還有許多不足,有很多東西還需要自己不斷地學習,但是我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盡管有時我會犯一些錯誤,但是我可以自覺改正。”我們希望兒童能夠擁有這種自我反省、自信的習慣和品質,這些非常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讓兒童走上這樣的成長道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對一個孩子說他靈活或懶散、聰明或愚蠢、好與壞,都是不起任何積極作用的,有時候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在教育兒童時,要盡可能地為他們創造一種條件——正確認識自身錯誤。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些孩子的情況,他們在我們學校學習了較長的時間。比如教師給孩子們留了一些數學題去完成,他們在算出最後結果後,總是自己再檢查一遍所得到的結果,在這些孩子看來,與結果本身的對錯相比,檢查的這個行為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還有一種遊戲,這種遊戲也很受孩子們的喜愛。簡單地說就是對號入座,我們在物體下麵放上與之對應的卡片,孩子們要檢查擺放的結果,如果發現我們擺錯了,他們往往會高興地合不攏嘴。由此可見,孩子們的無限樂趣來源於發現錯誤的愉悅。為了提高兒童認識錯誤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故意安排一些很顯眼的錯誤,兒童養成檢查自我行為的良好習慣,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將極為有利。

比如我們做一個“執行指令”的遊戲,一個小女孩接到指令:“你先到教室外麵,把門關上,然後回來。”小女孩想了想,隨即依照指令行動,可是剛把門關到一半時,她就跑回來對教師說:“如果我已經把門關上,那麼我又如何能回來呢?”教師就對她說:“你說得非常正確,我的命令是錯誤的。”隨後,教師重新給孩子寫下一個命令,女孩接過來看了看,說:“好,這次就沒問題了,我可以獨立完成了。”

前麵我們提到過,認識到錯誤可以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增進。是的,錯誤容易使人們產生隔膜,但是隻要改正了錯誤,人們就可以重新結合在一起。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聖人,沒有誰總不犯錯,我們對錯誤有一個正確的態度,那麼,錯誤就不是那麼令人難以忍受了,而會成為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們在不斷發現錯誤、改正錯誤的過程中能夠得到無窮的樂趣。

在兒童的世界裏,他們認為犯錯誤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教師一定要正視自己的錯誤,不要逃避問題,這樣我們就可以把犯錯誤視為教師和兒童的共同特征中的一點,讓犯錯成為連接師生關係的紐帶。這樣,教師也不會因為承認錯誤就失去麵子,兒童不會因為教師出錯就不再尊重他。錯誤不僅僅是個人小事,它還是一座人與人溝通的橋梁。認識自己的錯誤,並改正自己的錯誤,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素質,正因為如此,我們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小事也就變得很重要了。

教師該如何帶孩子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兒童之家”的老師,首先自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他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一般在一些傳統的學校裏,兒童的行為能被教師認識到,並且其需要得到教師的良好照顧,教師知道在教育的過程中他們應該怎麼做。但是作為“兒童之家”的一位教師,他還有必要繼續認識並完全了解眼前的孩子,這一點,是我們“兒童之家”的教師和傳統學校的教師的巨大差異所在。

“兒童之家”的老師要相信在學習和操作中,兒童通常會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他們能夠自我表現,即兒童會在行動上讓教師對他產生深刻的印象。教師已經學到的發展心理學的知識,即以不同年齡的幼兒在發展過程中表現的一般狀態來判定幼兒,用這樣的知識來看待幼兒發展的習慣也應該暫時放下。

教師不要被一些在發展曆程中有偏差的孩子而擾亂心緒,他要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孩子也是生活在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境界裏,教師一定要堅信,一定有某種教具可以吸引眼前的孩子,在操作教具的過程中,孩子會將真實天性流露出來。

在教室裏要實現怎樣的一種理想狀態呢?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呢?如何才能讓孩子們專注於自己的操作?為了達到這樣的教育效果,就需要重視存在於孩子們內心世界的動力,改變他們每一階段的活動,生動地呈現孩子們精神領域所發生的變化。

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在這三個時期采取不同的態度:

第一個時期:教師這時要充當環境維護者的角色,維護環境時也要全心全意。由於環境可以誘導孩子,使他們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到某一點上,並且環境對不專心的孩子有潛移默化的治療作用。我們國家的傳統是每一個家庭主婦都會把家裏整理得舒適愜意,讓人喜愛,她們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自己的丈夫,她們對丈夫所做的事情不會過多地考慮,但是她們會為自己的丈夫提供一個寧靜舒適的家庭,製造和諧的氣氛,製造有助於家人共同生活的美好情趣。

通常人們所喜歡的家庭,是整齊有序的,是清潔明亮的、賞心悅目的。這些細節的整理都是家庭主婦在意的問題。同理,在學校裏,教師也需要首先注意到各方麵的秩序性。保持教具時刻的美觀和幹淨,要把教具擦得幹幹淨淨,沒有一絲灰塵。這樣小朋友感覺這些東西永遠是嶄新的、完整的。教師做好這些準備後,小朋友就可以隨時隨地使用這些教具了。

教師要保持自己在孩子麵前的良好形象,要整潔、平和、高雅,以此保證小朋友會喜歡自己,讓自己達到這樣的理想狀態是每個教師都應該努力去做的。教師還要時刻提醒自己:麵前的這些孩子每一個都是天主鍾愛的孩子。教師為了在小朋友麵前保持好的形象,要修飾自己,讓自己的言行舉止優雅、宜人,這也是教師對孩子進行尊重與理解所走出的第一步。

孩子們在這個年齡段,總是習慣把美麗的老師當成自己的媽媽,到底在孩子眼中的老師是怎麼樣的媽媽,我們還無法確定,但是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孩子說:“好美啊!和我媽媽一樣美!”實際上,可能他的母親外表並不漂亮,但是在孩子的眼中,媽媽永遠是最美的。孩子會對她喜歡的任何一個人說:“你和我媽媽一樣的美麗。”因此,孩子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是環境的一部分,最能影響孩子的環境因素是老師。

教師要先用心營造孩子的學習環境,然後再準備教學,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間接卻十分重要的影響。教師如果不能維護好學習環境,孩子在生理、心智、精神方麵的教育效果會大打折扣。

第二個時期:我們明白了學習環境對孩子的重要意義之後,還要明確教師對孩子應該具有怎樣的態度。對於沒有規矩、猶豫不決、頭腦不太清楚的孩子,我們應該為他們做些什麼事情呢?希望他們能夠專心致誌於自己的操作,有時候我用這樣一般不被人們讚同的話來描述:“教師要成為孩子的誘惑者,要能夠去將小朋友吸引住。”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灰塵布滿櫃子表麵,油漆已經脫落,教具又擺放得不整齊,如果教師再著裝不夠整潔、言行舉止又有傷大雅,甚至用粗魯的方式來對待小朋友,這就表明教師的職責明顯存在缺失。

如果小朋友還不能達到專心操作的狀態,這時需要老師要具有像熊熊火焰般的激情去激發、誘導孩子,讓孩子充滿無限的活力。教師對孩子進行誘導與激發,但不必有阻礙孩子心智發展的擔心。由於處在淩亂吵鬧的環境中,孩子的心智是無法增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