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收拾房間,整理床鋪,除此之外,還要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家長在生活中應該慢慢教會孩子做飯,洗衣,凡是學校裏的各種事情,都讓孩子自己操心,自己整理所用的東西。家庭作業,除了一些需要父母配合才能完成的作業,其餘都要讓孩子獨立完成,父母不應該代勞,也不用總是陪孩子做作業,盡量讓孩子獨立解決各種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提供一些指導,但永遠不要代替。無論是孩子之間,還是孩子與老師之間的事情,都要鼓勵孩子自己去處理,鼓勵孩子與人交流,學會表達、商量、道歉和原諒。如果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意外、變故,父母可以提供必要的幫助,但這種幫助應有分寸,隻有這樣,孩子的自理能力才能提高,孩子將來才更堅穩地走向社會。要讓孩子多動手、多實踐,給孩子提供盡可能多的積累經驗的機會,從小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教孩子自己整理床鋪,收拾書桌、抽屜、書架;讓孩子自己洗手帕、內衣、紅領巾、鞋等小件衣物;要求孩子自己準備學習用具等。孩子一開始從事這些勞動時,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可避免,這時候家長不要指責,首先要給予肯定,然後給孩子以耐心而具體的指導。如果孩子一次沒做好,鼓勵孩子重新做一遍。當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後,就逐漸地具備生活自理能力了。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對孩子的事情切忌大包大攬,盡力做到該放手時就放手。
幼兒是成人之母,教育要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
當今流行的主流思想是:兒童教育從七八歲開始最適宜。一些人對這種理論深信不疑。除了這一理論外,還有一種理念讓很多家長感到非常擔憂,那就是早期教育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這種理念跟主流觀念相衝突。我的教育經驗是,幼兒是成人之母,教育必須從出生那天起就開始進行。雖然有許多人反對我盡早開始教育孩子的觀點,但我仍然這樣去做了。孩子從出生到三歲的這段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時期,因為這一時期,孩子的大腦接受事物的方式同他長大後是不一樣的。嬰兒在剛出生時並不能夠分辨出人們的麵孔,但是過兩個月或是再晚一些,他就能將母親和別人的麵孔分辨出來。這是他通過反複觀察,將母親的麵孔在他的大腦中做了一個“模式”,而不是對不同麵孔的特征進行了什麼理性的分析後才記住的。嬰兒的這種識別的能力,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所以對於三歲之前的嬰兒,我們有必要采取這種“模式教育”的方式。而且三歲之前的這一段時間是可以對孩子進行“硬灌”的時期,因為這個階段的嬰兒對於多次重複的事物不會厭煩,他們依靠動物似的直覺,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事物物體的模式,他們的這種識別能力,大大地超過了成人。孩子在三歲以前,大腦還處在一個白紙狀態,不能像成人那樣對外界的事物進行分析判斷,因此,可以說他具備一種不需要理解或領會的吸收能力。如果你認為正確的東西,不能經常地、生動地反複灌入尚幼且未具備自主分辨好壞能力的大腦中,那麼,大量壞的東西也會被他的大腦毫無區別地吸收進去,最終形成人的素質。就像古諺說的那樣:“從小時候就可以看到你成人以後的樣子。”孩子在三歲時,長大之後一些基本性格的素質就已經形成。如果對所有的人進行仔細分析,那麼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三歲以前的環境,以及這種環境對他性格及素質形成造成的影響。所以,可以說這一時期決定了人的一生。那麼對於三歲之前的嬰兒,我們應該給他們“硬灌”些什麼呢?我想主要有兩個方麵:首先是要反複灌輸大腦基礎模式,如語言、音樂、文字和圖形,這樣可以為嬰兒智力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麵我們要給他輸入一些人生的基本準則和做人應有的態度。
我對早期教育的重視並不是毫無根據的臆斷。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天生就具有一種特殊的能力——潛能。這種能力從人們表麵上看不出來,它隱藏在人體內。例如,如果一棵樹按其正常狀態生長,它能夠長到四十米高,當然它最終不一定能長到這麼高,但是具有長這麼高的可能性。同樣的道理,讓一個孩子在理想的狀態下成長,他的智商可以達到一百分,所以,父母必須盡可能地為孩子提供理想的成長狀態,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你的孩子就有可能成為天才。當然,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即使大樹具備長到四十米高的潛能,但是真正達到那樣的標準也不容易,因為一般的樹最多長到二十米左右。如果沒有良好的生長環境,它的長勢就會更不好,但是如果你能一直精心栽培、施肥,它也許能夠長到十八到二十一米,甚至可以長得更高。同理,就算一個孩子天生智商為一百,但是如果不對他進行正確的培養教育,最後孩子的智商可能就變為三十分,遠遠低於原來的智商。如果對孩子給予正確合適的教育,智商達到七十或者更高是完全可能的。換句話說,潛在智商的七成或九成能被開發出來,當然,讓孩子的潛力達到十成,這是非常理想的教育。一個孩子的潛力被開發出來,他就可以做出豐功偉績。世界上的天才為什麼如此少呢?這是因為沒有幾個父母能給予兒童適當的教育,孩子的潛力無法充分地發揮出來。如果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能夠挖掘出孩子的這種巨大潛力,就可以培養出偉大的天才人物。所以對父母來說,生下一個健康的寶寶僅僅是第一步,之後要走的路更長,要承擔的責任也會更加重大。因此,從孩子一出生起,父母就應該對他們施行正確而合適的教育。
怎樣對待孩子的錯誤
我以前說過,在校園裏,孩子應該可以自由活動,他們擁有不被限製的自由,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可以不去組織他們進行活動,其實,在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之一就是“組織”。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們自由地進行操作就必須給他們做些必不可少的安排,這些準備中少不了給孩子提供適合的環境以及孩子們所必需的經驗條件,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非常必要。如果兒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他們就會表現得十分上進,這時教師在其中的作用就不再是關鍵角色了。事實上,在學校裏,教師更多的是充當一個旁觀者的角色。
我們在前麵提到過,兒童能夠很好地將自己投入到群體活動中去,並且形成一種社會關係。麵對現在的狀況,我禁不住地想:這些可愛的孩子如果能夠永遠擺脫成人的束縛該是一件多麼開心的事呀!
孩子們在群體氛圍中成長的狀況就像嬰兒在胚胎中的發育一樣很奇妙。為他們創造這種生活所需的條件,而不是去幹涉他們的行為與活動。是我們需要去做的事情。對於重新認識教師和兒童關係的問題,我們將另做討論。不過,我必須指出一點,教師對孩子的誇獎、懲罰、糾正錯誤,都不能成為強製幹涉兒童的成長的方式和借口,這些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有害。
有很多人可能不明白我的觀點,他們認為:孩子做錯事就應該立即糾正,如果任其發展,孩子們就無法學會做正確的事情。
擁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甚至一些教師也持這樣的態度,他們認為教師有責任批評孩子的錯誤,對於學習上的或者人格修養上的錯誤,都應該給予糾正。這些教師認為,教育兒童不是獎賞就是懲罰。如果隻能通過表揚和懲罰來體現教育的話,說明我們的孩子自我約束能力根本沒有形成。如果在孩子“工作”的時候對其獎懲,這嚴重幹涉了兒童的精神自由。我們的教育宗旨是崇尚自由,我們不鼓勵學校采用獎賞或懲罰的教育方式,而是盡量鼓勵讓孩子自由地去做事情。
或許有人會提出不讚成的意見,不對兒童進行獎賞與懲罰,這種教育方式行得通嗎?但是,我們這樣的教育方式不無道理,因為這樣做並不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代價,而且不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教育,而最終可以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們發現,很多教師在對孩子實施教育的時候,不能合理地把握並運用獎懲原則。比如,學生的作業極差,老師給他○分,然後讓他改正,作業的分數從○變為十,分數提高了,可是孩子的缺點是否也隨之改正了呢?
即使孩子改正了,我們也會經常聽到教師會這樣說:“跟你講了多少次了,為什麼還要犯同樣的錯誤,我講的東西你聽不懂嗎?照這樣下去,成績怎麼會有提高?”教師不應該以這樣的態度對待孩子,這樣會打擊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孩子容易對學習失去熱情。道理很簡單,如果你總對一個孩子說他很蠢笨,說他是個調皮鬼,結果隻會給他造成深深的傷害,除此之外並不能給他帶來任何幫助。想讓孩子盡量少犯錯誤,重要的是幫助他嫻熟地掌握所學的內容。如果他在學習上已經被落下了,還得不到老師的激勵和幫助,那麼學習成績怎麼能夠提高呢?過去,我們經常會看到教師們因為學生寫不好字,就用揪耳朵、打手心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懲罰。現在想來,當初的那種做法是多麼可笑,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能立刻變得聰明嗎?即使你把他的手打腫了,他的字也不見得能夠寫好。
隻有通過長時間的練習,不斷積累經驗,兒童的能力才會有所提高。想讓孩子聽話,嗬斥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必須讓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工作”。我們對孩子說“你很淘氣”,說“你很笨”“缺乏一定的能力來做某些事情”時,那麼他也會針鋒相對地回答:“這些我自己都知道,用不著你和我說。”
確實,我們隻是說出了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根本談不上是糾正。隻有通過發展孩子的能力,也就是說通過兒童主動的活動才能修複他們自身存在的缺陷。
誠然,兒童有時候並沒有發現自己所犯的錯誤,但是這並不是說對於他們的錯誤必須有人指出,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永遠不犯任何錯誤。教師也不可能永遠是正確的,但是在他們的潛意識裏,總是希望自己永遠不出錯,永遠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在教師的內心深處,他們的尊嚴似乎就意味著自己永遠不能出錯,永遠隻能正確,即使犯了錯誤,也不願在孩子麵前承認自己錯了。當然,教師的標準要比學生高得多。這些問題的發生都是因為他們具有整套錯誤的教育觀念,不能把責任完全歸結於教師。我們應該且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所以,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態度麵對錯誤。錯誤作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很多時候,回避錯誤就表明自己不夠成熟。
隨著生命的不斷成長,孩子自然會改正許多錯誤。磕磕碰碰的孩童最終學會了走路是通過不斷成長才獲得的。總是把自己想得十全十美,那隻能表明自己在欺騙自己,因為成人和嬰兒一樣都是在成長著,隻不過成人處在成長階段的較高級階段。
實際上,成人在生活中也會經常犯錯誤,而且很少會想到改正。一個教師認為自己很完美,從不正視自己的錯誤,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好教師。隻要我們經曆新事情,就會不可避免地要犯錯誤。每個人都渴望完美無瑕,但是我們必須能夠正視自己的缺點,並虛心改正,如此自己才能得到提升。我們應該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生活中遇到錯誤是難以避免的。像數學、物理、化學這些學科,要求的準確度相對要高,錯誤不僅不可避免,反而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實踐證明,科學的進步發展是離不開錯誤的。人們為什麼能把科學和錯誤區分開呢?這是因為科學是通過錯誤來進行衡量的,在不斷的試驗和衡量過程中,需要具備兩個要素,其中之一是準確的數據。但事實上,這個數據並沒有絕對精確的,允許在一定的範圍內存在誤差。因此科學的成果不見得就完全準確無誤,肯定存在或多或少的失誤。
比如,抗生素的有效率是百分之九十五,既然這樣,知道這百分之五的失誤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知道尺子是用來測量的工具,但是它也隻能精確到一定的單位。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精準的數據,一個科學結論的真實性和它的誤差存在密切的聯係,如果這種不確定性不被知曉的話,這個數據就是不夠嚴肅的。在科學中,錯誤發揮著如此重要的作用,其實錯誤對人們的工作也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