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封建王朝更替秦(七)(1 / 3)

元大都\r

吳元年九月,朱元璋滅張士誠後,遣軍分兩路進攻方國珍。十一月,方國珍投降。同月,又派軍南下征陳友定。陳友定本為驛卒,因襲擊紅巾軍有功,官至福建行省平章,占有閩中八郡,一直效忠元朝,與朱元璋為敵。次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建國號為明,年號洪武。同月,明兵攻取建寧,進圍延平,陳友定被俘,福建平定。接著,兩廣也為明朝所有。\r

正當元朝統治下的北方處在軍閥混戰的時候,吳元年十月,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二十五萬北伐。他再三申明行軍紀律,又發布了北伐檄文,提出“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根據朱元璋的作戰部署,徐達率軍先抵淮安,攻占山東全境。洪武元年三月,徐達等進入河南,同時,由馮宗異率領的偏師克陝州,扼潼關,西略華州,以防李思齊等援兵東犯。五月,朱元璋抵汴梁,準備進軍大都。閏七月,明兵會集德州,步騎舟師繼續沿運河北上,下長蘆,克清州,至直沽,大都震驚。七月二十八日,當明軍占領通州後,元順帝率後妃、太子逃到上都。八月初二,徐達率北伐明軍進入大都,元朝政權被推翻。時擴廓帖木兒擁兵山西,李思齊、張良弼等盤踞陝西,納哈出據守遼陽。九月,徐達、常遇春等進兵山西。十二月,擴廓帖木兒乘北平(明改大都為北平)空虛,率軍出雁門關企圖奪取北平,徐達等直取太原,又偷襲擴廓兵營,擴廓大敗,僅以十八騎逃遁,太原失陷,山西平定。洪武二年四月,常遇春、馮宗異等率軍入陝西,李思齊投降。常遇春、李文忠又率軍直搗上都,元順帝再往北逃,次年四月病死於應昌。\r

明\r

中國曆史上繼元之後的又一統一王朝。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國號明。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疆域最廣時,東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今烏第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有今西藏、雲南,東南到海並及於海外諸島。朱明王朝傳十二代,曆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共十六帝,統治二百七十七年。崇禎初年,陝北爆發農民起義,不久發展成為全國規模的農民戰爭。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自殺,明朝滅亡。明亡後,其殘餘力量曾在南方建立弘光等政權,史稱南明。\r

明朝的建立\r

元朝末年,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極端尖銳,最終導致以紅巾軍為主力的農民大起義。在各路義軍之中,朱元璋所部軍紀嚴明,兼有文士馮國用兄弟、李善長、陶安等運籌帷幄,武將徐達、常遇春、湯和等能征善戰,終於脫穎而出,成為起義軍主力。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慶(今南京)後,起義軍大宋政權任命其為平章政事、左丞相,朱元璋遂廣聘能士,采儒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發展生產,且耕且戰,為軍需奠定了雄厚基礎。對外攻城略地,屢敗陳友諒、張士誠,勢力擴展至蘇、浙、皖、贛。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與陳友諒會戰於鄱陽湖,友諒大敗。次年正月,朱元璋稱吳王。二十六年,他發布《平周檄》,雖仍沿用大宋龍鳳年號,卻已流露出稱帝自立之意。次年九月,克平江,俘張士誠又迫降方國珍,南征陳友定,南方割據勢力基本廓清,遂派徐達、常遇春統兵二十五萬北伐。二十八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即皇帝位,建國號為明:是為明洪武元年(1368)。同年八月,明北伐軍進入大都,元朝政權被推翻。此後,明軍分兵略地,先後平定西北、四川、雲南、東北等地,統一中國。\r

明末農民起義和明王朝的滅亡\r

明後期社會矛盾的激化明末,社會矛盾繼續加深,土地空前集中。神宗時,皇室的莊田達兩萬一千多頃,其中一部分已擴張到江南。神宗之弟潞王朱翊謬在湖廣等地占田四萬頃。神宗子福王朱常洵在山東、河南、湖廣占田兩萬頃,三女占田共七千五百頃,以後桂、惠二王又占田一萬頃。直隸、山西、山東、河南、四川、湖廣等省王莊密布。地主官紳也爭相置產,這些人對田土的侵奪,比王莊、皇莊尤劇。河南的縉紳富室占田少者六七百頃,多者千餘頃。在土地肥沃的蘇、鬆、杭、嘉、湖五府地區,已達到“有田者十一,為人佃作者十九”的程度。在擁有水利灌溉的成都平原地區,十分之七的土地是王公占田。在封建地主階級兼並土地過程中,大量勞動人民淪為貴族、地主的佃農、雇工和奴仆。王公、勳戚向佃農征收高額銀租,每畝地收租銀三分、五分,甚至一錢。桂惠二王年收租銀至三萬兩,福王每年收租銀達四萬六千餘兩。一般地主豪紳則主要征收實物租,江南一畝之收,多則三石,少者不過一石,私租卻重至一石二三鬥至兩石。除正租外,還有各種附加租額和從地主那裏轉嫁來的差役、賦稅和高利盤剝。\r

貴族、地主對佃農的人身束縛也很嚴重。河南等地的佃農不僅須無條件地替地主服各種雜役,而且未經地主給假不得自由行動。豪紳地主和王府親隨在各地私設公堂、吊拷租戶、駕帖捕民、格殺莊佃,無所不為。淪為長工和奴婢的農民,無論在法律上和實際生活中都沒有自由可言。神宗時,江南等地的地主士紳往往有役使奴仆千百人者。奴仆的身份比長工、佃農更為低賤,一經與主人立契,世代都不能脫籍,時稱“世仆”。\r

封建國家的賦稅徭役也極為苛重。一條鞭法在具體執行中弊竇滋生,難以減輕廣大貧苦農民的負擔。丁銀(即分配到丁口中的差役銀)苛重,分配不均。有的重至三分、五分,還有的重至一錢、三錢甚至五錢。地主富戶往往買通官吏,躲避差徭,把丁銀分派在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身上。在折銀方麵,貧苦農民需賣糧食繳納賦役銀,又要遭受高利貸和商業資本的盤剝。許多人無銀可納,無糧可賣,無貸可借,隻有流亡。\r

田賦加派不斷增多。萬曆四十六年,明朝統治者因遼東的戰爭,在各地加派賦稅,稱為“遼餉”。崇禎時又因鎮壓農民起義先後加派“剿餉”和“練餉”,舊餉加三餉每年要增賦銀兩千多萬兩。地方官吏還從中加征“火耗”,甚至加二加三,以至一些中小地主也相繼破產,農村經濟日益凋敝。\r

為了攫取更多的貨幣,躲避差徭,官紳地主多兼營官店、牙行、囤房、典債、鹽酤等。在北京的勳戚王公除霸占莊田外,又紛紛經營窯場(煤窯、灰窯),開設店鋪。他們利用封建特權在各地包攬商稅,壟斷市場,無所顧忌地掠奪城市貧民、小商人、小手工業者的財富。\r

與此同時,明朝政府也加強了對工商業城鎮的掠奪。從萬曆二十四年起,神宗派出大批礦監稅使,以征收礦稅、商稅為名,在各地大肆搜括各種珍寶和金銀。這些宦官在各地公行搶掠,隨意捕殺人民,還在城鄉交通路口設置關卡,苛稅極其雜多。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城鎮中,不斷出現店鋪倒閉、手工業工人失業的現象。在礦稅監的橫暴掠奪下,城市的工商業日趨凋敝。自二十七年後,各地紛紛爆發城市居民反對礦監稅使的鬥爭,參加鬥爭的基本群眾是城市的下層居民,包括小商人、小手工業者和城市貧民。較大規模的城市居民的反抗運動,反映了封建社會後期階級矛盾的激烈和擴大。\r

封建統治者更加窮奢極欲。明神宗除揮霍每年送入皇宮的一百二十萬兩金花銀外,還覺用度不足,一次即向戶部索銀二千萬兩,皇太子和公主的婚禮費用銀達九百三十四萬兩,皇帝修陵墓用銀達八百萬兩,宮內奴役宮女九千人,宦官上萬人。而貧苦農民在殘酷的封建剝削下,卻經常吃草根樹皮,在災荒的年月甚至吃雁糞、白土和石粉,到處是饑饉和死亡。萬曆十五年前後,被統治者稱為“饑民”“叛民”“山賊”“流寇”的破產農民,已經不斷掀起聚眾抗官的鬥爭十六年,在今安徽、湖北、江西交界地區,爆發了劉汝國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割富濟貧”,隊伍很快發展到數萬人,劉汝國自稱“順天安民王”“劃富濟貧替天元帥”。次年春,劉汝國被俘犧牲,起義失敗。明朝後期,各地農民也紛紛利用白蓮教組織起義,其中主要的有熹宗天啟二年五月,徐鴻儒、王好賢等於山東鄆城一帶領導的起義等。\r

明代後期,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也十分複雜尖銳。以皇帝、宗室、宦官、勳戚為主的皇家地主集團和包括權臣以及各地官紳在內的官紳地主集團是當時社會上主要的統治勢力。中小地主、中下級官吏和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一部分依附在大地主集團的周圍,是大地主集團利益的維護者,在萬曆時分為浙、楚、齊、昆、宣各黨,天啟時大多合為閹黨。另一部分則在經濟上受排斥,政治上無勢力,為了挽救明朝的統治危機,他們也形成一股政治力量,與大地主集團展開激烈的衝突,被稱為東林黨。東林黨人是大地主集團的反對派,代表了中小地主階層的利益,他們的主張也部分地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要求。盡管非東林黨之間也有矛盾,但它們都一致攻擊東林黨。在這些黨派之中,以浙黨聲勢較大,浙黨首領沈一貫、方從哲還先後出任內閣首輔,地位十分顯赫。\r

萬曆後期,黨爭以爭國本為主線,先後有三王並封之爭、福王就國之爭、三案之爭。李三才人閣的事件也成為當時黨爭的中心。在黨爭過程中,東林黨人反對當權派的胡作非為,反對王公、勳戚對田土的掠奪,反對礦稅監的橫征暴斂。其鬥爭有一定正義性,也產生了一定的成效。在東林黨的反對下,神宗終於立常洛為太子,勳戚鄭氏的勢力受到一定的壓抑。\r

熹宗天啟年間,黨爭達到高潮。最初,東林黨曾占上風,不久,反東林諸黨與宦官魏忠賢相勾結,形成“閹黨”,對東林黨施以殘酷的報複。天啟五年,楊漣、左光鬥、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被逮錦衣衛獄論死。六年,又先後逮捕高攀龍、周順昌、黃尊素、繆昌期、李應升、周宗建、周起元等人,高攀龍在無錫自殺,其餘皆人北京詔獄,蹂躪以死。各地群眾為了保護蒙冤的東林黨人,進行了反閹黨的鬥爭。同年三月,魏閹緹騎到蘇州逮捕周順昌,蘇州群眾極為憤慨,方開讀假詔時,群眾即起而打擊緹騎,當場擊斃緹騎一人。後為首的顏佩韋、周文元、楊念如、馬傑和沈揚五人被處死。這次事件即著名的“開讀之變”。\r

明末農民起義的興起和發展熹宗天啟七年,陝西大饑,澄城知縣張鬥耀向農民勒逼租稅,催征峻急,三月,貧苦農民王二率饑民衝入縣城,殺張鬥耀。此次起義揭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起義的烈火很快遍及陝西的中部和北部。崇禎元年,王二集聚饑民和一部分黃龍寨的回族人民轉戰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韓城等地。府穀王嘉胤、漢南王大梁、安塞(今陝西安塞東南)高迎祥等響應王二,先後舉行起義。他們劫縣獄,敗官軍,聲勢日震,有的並向陝南發展。起義的群眾有饑民、難民、邊兵和驛卒,但多各自為戰,彼此間還缺乏聯絡。崇楨三年又有神一元、不沾泥、紅軍友、點燈子、李老柴等“所在蜂起”。李自成即在此時參加起義,初在不沾泥部下,後歸高迎祥。張獻忠也在延安起兵,號“八大王”。同年,王嘉胤攻占山陝府穀、延安,慶陽等地,王自用、高迎祥、張獻忠等擁其為盟主。次年,陝西的農民軍紛紛向山西轉移,號三十六營,部眾至二十餘萬,農民軍的聲勢也越戰越強。\r

麵對農民起義蓬勃發展的局勢,明統治者任命楊鶴為三邊(延綏、寧夏、甘肅)總督,對農民軍采取了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方針,但起義軍卻“視總督如兒戲”。次年明廷宣布招撫失敗,下楊鶴於獄,起用洪承疇為總督,專一主剿。而起義軍勢日熾,橫掃山西各州縣,一部分又向畿南、豫北挺進,洪承疇的圍剿遭慘敗。\r

六年,代王嘉胤為盟主的王自用因勞成疾卒,高迎祥起而代之。同年冬,他率領張獻忠、馬守應(老回回)、惠登相及闖將李自成等衝破明軍包圍,渡過黃河,兵十餘萬,連破澠池、伊陽(今河南汝陽)、盧氏,乘勝分別進入豫西、陝南、四川、湖廣。八年,高迎祥率軍由河南進入南直隸,攻占明中都鳳陽,燒毀明朝皇帝的祖陵——明皇陵。不久,高迎祥、李自成率兵經河南入陝西,張獻忠則繼續南進,破廬州(今安徽合肥),下麻城。在崇禎八、九年間,這兩支農民軍的主力部隊,勢如急風驟雨,縱橫南北,聯絡其他起義軍,時分時合,兵鋒所至,明軍多望風逃竄,迫使洪承疇等從進攻轉為分區防守。九年七月,高迎祥在整屋(今陝西周至)遭明將孫傳庭的伏擊,不幸被俘,在北京就義。他的犧牲,給農民軍帶來極大損失。\r

次年,明兵部尚書楊嗣昌製定四正六隅十麵網之策,以陝西、河南、湖北、江西為四正,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對農民軍反撲。又命熊文燦總理南京、河南、山西、陝、川、湖北軍務,專事招撫以解散農民軍。在明軍的剿撫二策之下,一部分農民軍如闖塌天劉國能甘心投降一部分則宣稱接受招撫,但不交出軍隊,如張獻忠和羅汝才有的則隱蔽起來,休養生息,待機再起,如李自成。\r

十二、十三年,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連續發生旱災、蝗災,赤地千裏,逃亡載道。王公和地主豪紳對農民的剝削更加沉重,明朝政府又於遼餉外先後加派剿餉和練餉。黃河南北的饑民不少已揭竿而起,其他各地也都蘊藏著一觸即發的革命烈火。十二年五月,張獻忠在穀城再度起義。他聯合駐軍房縣的羅汝才,西向四川,粉碎楊嗣昌四正六隅十麵網的圍剿計劃。同年,李自成也由湖廣房縣、陝西商雒(今商縣、商南)等地區直入河南,眾至數萬人。十二月,連破魯山、郟縣、宜陽三縣,並進攻永寧(今河南洛寧),隊伍不斷擴大,此後,起義軍又連克偃師、靈寶(今河南靈寶北)、新安、寶豐,為攻占洛陽做好了準備。十四年正月,農民軍攻占洛陽,福王常洵被捉獲。李自成殺之,宣布沒收王府金銀和糧食,賑濟饑民。農民軍攻占洛陽,使明朝朝野上下一片驚惶,極大地鼓舞了農民軍的鬥誌。此後,農民軍三次包圍開封,在項城(今河南項城南)、南陽、襄城、朱仙鎮(今河南開封西南)、汝寧(今河南汝南)等幾次戰役中,先後戰敗傅宗龍、汪喬年、丁啟浚、左良玉等統率的明軍,占領河南絕大部分地區,並連下湖北承天(今鍾祥)及荊、襄各州縣。十六年,李自成被推舉為順天倡義大元帥,改襄陽為襄京,稱新順王,設官職,整頓軍事組織,正式建立農民革命政權。十月,農民軍從襄陽向豫西進軍,在河南汝州(今臨汝)殲滅了以剽悍著稱的孫傳庭的部隊,擊斃孫傳庭。乘勝破潼關,直入西安,此後迅速占領全陝,並以偏師攻入慶陽、蘭州、西寧和寧夏。\r

大順政權的建立和明王朝的滅亡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號大順,改元永昌。二月,農民軍以摧枯拉朽之勢,經河南入山西,從太原分兵兩路,直搗北京。沿途農民扶老攜幼,歡迎起義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率農民軍從柳溝(今北京延慶居庸關東)入昌平,焚燒定陵享殿,居庸關守將唐通投降。次日,農民軍擊潰明朝三大營的軍隊。十八日,李自成駐沙河,農民軍進占外城。十九日晨,明思宗朱由檢走投無路,縊死於煤山(今北京景山),農民軍主力入內城,明朝的封建統治被推翻。\r

清\r

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滿族統治者建立。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即清太祖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年號“天命”,建都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後遷都盛京(今沈陽)。明崇禎九年(1636)其子皇太極(即清太宗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朝覆亡,清軍入關,遷都北京,經過長期戰爭,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到康熙、雍正、乾隆時期,農業生產得到全麵恢複和進一步發展,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國力鼎盛。乾隆以後,內外矛盾激化,反清起義頻繁。道光二十年(1840)爆發了鴉片戰爭,外國資本主義武裝入侵中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從此,中國從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晚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極為尖銳,帝國主義橫行,戰亂不斷,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政府日益衰落腐敗。但中國社會也生長起新的經濟和新的階級,西方的科學文化得到了傳播。中國人民為了挽救危亡,進行了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直至宣統三年(1911)發生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r

滿族的興起、清朝對全國統治的確立\r

後金政權的建立滿族的先世一直居住在東北地區,和中原地區的關係密切。滿族的祖先肅慎,曾向周武王朝貢。後肅慎改稱挹婁、勿吉、靺鞨。靺鞨七部中的粟末靺鞨曾建立渤海國,受唐朝冊封。公元10世紀後,靺鞨改稱為女真。曾建立金朝,滅遼伐宋。明朝女真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滿族出自建州女真,它的直係祖先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北岸,後來逐漸向南遷移。明朝政府設立了建州衛和建州左衛、建州右衛。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即是明成祖任命的建州衛都指揮使。\r

明萬曆十一年(1583)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事業。經過五年戰爭,統一了建州各部。他在羽翼尚未豐滿的時候,對明朝十分恭順,接受其所授官號,並多次親自赴北京朝貢。此後,努爾哈赤又擊敗海西女真的哈達(1601)、輝發(1607)、烏拉(1613)、葉赫(1619)等四部,基本上統一了女真各部。在戰爭過程中,努爾哈赤創建了八旗製度。八旗是軍政合一的組織,它把分散的女真族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和戰爭。努爾哈赤使子侄們分別擔任各旗的旗主。又發展經濟,促進貿易,訂立行政和法製規條,選拔人才,創製文字,設立了議政王大臣。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國號“大金”。\r

後金的建立威脅了明朝對遼東的統治。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1619),明軍十餘萬人分兵四路征伐後金。後金以六萬兵力於薩爾滸擊破明軍明天啟元年(1621),後金乘勝攻取沈陽,明天啟五年,遷都於此,後又席卷遼西大片地區。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後金軍攻打寧遠,遭到袁崇煥率領的明軍的堅強阻擊,後金軍戰敗。努爾哈赤奪取全遼的計劃受挫,這年八月因病去世。\r

皇太極改製稱帝努爾哈赤死後,八旗並立,各有實力。其第八子皇太極勢力最強,被擁立為汗,改元天聰。政權沿襲原來的原始軍事民主製,由皇太極和其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四大貝勒共同主持軍政大事。皇太極改易族名為滿洲,並進行了一係列改革:\r

集中權力。改變四大貝勒共主國政的體製,每旗設旗務大臣,與諸貝勒偕坐,共議國政。此後,又翦除或削弱了其他三大貝勒,形成南麵獨尊的局麵。\r

建立和完善國家機構。後金政權原以八旗製度行使國家權力。皇太極在削弱旗主權力的同時,仿照明朝的中央集權製,建立和完善國家機構。設內三院,負責草擬詔令敕諭,頒布製度政策,參與國家機務,使之具有內閣的職能。又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理藩院為八衙門,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構,取代了八旗貝勒理政的局麵。\r

清鐵炮任用漢族官員、將領和知識分子。以高官厚祿招納漢官漢將,並任以實權。實行開科取士,薦舉賢才。從而增強了後金政權的實力,分化、削弱了明朝的力量。\r

設立漢軍八旗、蒙古八旗,編製和滿洲八旗相同,直接聽命於汗,擴大了兵源,增強了戰鬥力。\r

五、重新編莊。滿族占領遼沈地區,奴役漢民,引起反抗和大量逃亡。皇太極為了緩和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將農莊重新編組。八名壯丁,編為一莊,“漢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又清丈土地,編審壯丁,嚴禁隱匿,使大量土地改為屯地,許多壯丁成為國家控製下的民戶。這些措施促進了從奴隸製向封建製的轉化。\r

加強法製。製定各種法律,強調秉公執法,賞罰嚴明。違犯法令,雖權貴親族亦不寬縱。\r

滿族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經濟逐漸繁榮,政治日益安定。皇太極地位日尊,遂於天聰十年(1636)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改元崇德。\r

明清戰爭與清軍入關皇太極麵對著三種力量,明朝、蒙古和朝鮮。即位之初,他表示願與明朝議和,以爭取時間。崇德元年,征服朝鮮,解除了後顧之憂。他又利用漠南蒙古的內部矛盾,采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方針,拉攏蒙古各部封建主,集中力量打擊其中力量最強的林丹汗,並於天聰六年完成了對漠南蒙古的統一。漠北喀爾喀蒙古亦臣屬於清朝。皇太極還對黑龍江流域各部族進行招撫或征討,統一了東北全境。清入關以前,統治所及“自東北海濱(鄂霍茨克海),迄西北海濱(貝加爾湖),其間使犬使鹿之邦,及產黑狐黑貂之地……厄魯特部落,以至斡難河源,遠邇諸國,在在臣服”。\r

與此同時,皇太極采取奔襲騷擾的戰略,數次越過長城,繼續進攻明朝。後金天聰三年(明崇禎二年,1629)皇太極親率大軍,從喜峰口入關,圍困北京又施用反間計,借祟禎帝之手殺袁崇煥。八年,又繞道蒙古地區入長城,攻襲宣化、大同,大掠而歸。崇德元年,阿濟格率軍入居庸關,破京郊各城,軍鋒南至保定。三年,多爾袞、嶽托等出兵從牆子嶺、青山關毀邊牆而入,長驅南下,明督師盧象升戰死於冀南,清軍突入山東,攻破濟南,俘獲大量的人畜和金銀。此外,還陸續攻破明朝在旅順和皮島的據點,徹底消除了背後的隱患。\r

皇極門這時,明朝的軍事形勢發生進一步變化。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轉戰中原,聲威日盛(見李自成起義、張獻忠起義)。明朝兩麵受敵,左支右絀。皇太極乘機在崇德五年至八年(明祟禎十三年至十六年)大舉用兵,奪取了明朝重兵設防的錦州、寧遠地區,掃除了進入山海關的障礙。\r

崇德八年,皇太極突然病逝,清政權在繼承問題上發生糾紛。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與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爭立,經調和解決,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清世祖福臨)即位,改元順治,而以兩個叔父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後來,多爾袞的權勢日盛,稱皇父攝政王。\r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推翻明朝,崇禎帝自縊。駐軍山海關的吳三桂投向清朝,引清兵入關。四月,李自成率軍至山海關,與吳三桂和清朝的聯軍戰於一片石、石河等地,農民軍戰敗。從此,形勢急轉直下,李自成匆忙撤出北京,退往陝西撤離北京前夕,登基稱帝,國號大順。清軍在多爾袞的率領下,打著為明朝複仇的旗號,長驅直人北京,取代了明王朝的統治。\r

清軍又分兵兩路,追擊李自成。多鐸攻潼關,阿濟格由邊外入陝北。大順軍屢戰失利,李自成放棄西安,退入湖北,占領武昌。清軍追至,李自成又撤出武昌。順治二年六月途經通山縣九宮山,遭地主武裝的襲擊,李自成遇害,餘部退至湖南。\r

當李自成的起義軍攻入北京、推翻明朝的時候,張獻忠的起義軍進入四川,建元稱帝,國號大西。清軍擊敗李自成後,派豪格率兵入川。張獻忠從成都北上迎敵。順治四年正月駐軍西充,遭到清軍的突然攻擊,張獻忠犧牲。大西軍餘部轉戰南下,進入雲南。\r

明朝滅亡後,南方的官僚、地主擁立福王朱由崧於南京,年號弘光,建立了南明的第一個政權。弘光小朝廷內,馬士英等把持朝政,排斥異己。史可法督師江北,但指揮不了軍隊。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橫行於江淮,左良玉軍盤踞長江中遊,各擁兵自重。麵臨著清軍南下的威脅,弘光帝沉湎酒色,官僚將領之間傾軋火並。四鎮中兵力最強的高傑被許定國誘殺。左良玉因和馬士英矛盾,以“清君側”為名,率兵東下。這時,多鐸率領清軍渡過淮河,而防淮的劉澤清、劉良佐都被南調抵擋左良玉軍。史可法困守揚州,少兵無援。順治二年,揚州失守,史可法被俘,不屈就義。清軍渡長江,南明的官吏將領紛紛投降,南京失守,弘光帝逃走,後被捕殺。\r

清朝的衰落、外國資本主義的武裝入侵\r

嘉道時期的農民起義乾隆後期,清朝走過了全盛階段而逐漸衰微。首先是土地兼並嚴重,社會矛盾尖銳。大地主田連阡陌,廣大貧苦農民無地可耕,淪為佃農、雇農。地主出租土地,收取高額地租,往往達收獲量的一半以上。地主還采取超經濟的強製手段,逼迫農民服勞役,送節禮,進行人身控製。雇農或做長工,或做短工,工資微薄。農村中還有相當數量的自耕農,在自己的小片土地上耕作,一遇天災人禍即傾家蕩產。\r

明沿海炮台遺址在土地急劇兼並、封建剝削苛重的情況下,清代的人口卻在迅速增長。康熙時在冊的丁數近二千五百萬,加上婦女老幼與隱匿人口,估計總人口約一億多人。乾隆六年(1741),全國第一次人口統計為一億四千萬人。一百年後,即道光二十年(1840)增至四億一千萬。人口增加三倍,但耕地麵積並未相應增加。乾隆五十九年,全國人口三億七千零四十六萬,全國耕地約有九億畝,每人平均占有耕地不足三畝。人多地少,謀生困難,矛盾十分突出,再加上曆年發生水旱蟲災,糧價騰貴,饑民遍野,社會秩序日益動蕩。\r

統治階級驕奢淫逸,皇室鋪張揮霍,供應浩繁。康熙、乾隆多次巡幸,開倡了奢糜之風。貴族王公、官僚富商無不宅第巍峨,婢仆成群,金貨山積,整日在花天酒地之中。官場貪汙腐化,賄賂公行。乾隆後期屢興大獄,誅殺很多大貪官,但並不能扭轉腐敗風氣。貪汙之風影響到軍隊,各級將領克扣軍餉,竟尚浮華,任意役使士兵,士兵不得溫飽。軍政廢弛,紀律敗壞,士無鬥誌,武裝力量大大削弱。\r

從康熙中葉到乾隆中葉,清朝的統治相對穩定。除康熙六十年(1721)台灣發生朱一貴起義,一度占領全台外,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但存在著分散、零星的鬥爭。漢族的中下層懷念明朝,打著“朱三太子”“反清複明”的旗號,從事反清活動,但都旋起旋落,被清政府扼殺。還有全國各地的抗租抗糧鬥爭,農民不給地主交租,不給政府納稅。這些鬥爭雖然分散、細小,但卻頻繁、普遍。一旦條件具備,自發的經濟鬥爭便有可能轉化為起義和戰爭。此外還有城市中手工業工人的鬥爭,要求增加工資,改善待遇,反對壓迫,但城市中的工商業者和工人,尚未形成可以和強大的清政權相抗衡的力量。\r

清前期,各種反清力量還微弱,但階級矛盾在發展,不穩定因素在滋長,白蓮教、天地會這類民間宗教和秘密結社正是在這樣的土壤中得以生長、傳布。白蓮教是傳統的宗教迷信組織,盛行於北方農村天地會則流傳於東南地區,始創於清代(或說康熙時,或說乾隆時)。這類民間宗教和秘密結社,在階級鬥爭激化的時候,成為下層人民反抗現存統治的強有力的工具。\r

以乾隆三十九年山東臨清的王倫起義為契機,揭開了清中葉農民起義的序幕。起義雖很快被鎮壓下去,但因其發生在清朝統治的心髒地區,所以全國震動,影響極大。四十六年,甘肅爆發了蘇四十三、田五起義,參加者多為撤拉族、回族人民。五十一年,台灣爆發了天地會的林爽文起義。六十年又發生了湘黔苗民起義。嘉慶元年(1796),爆發了清中葉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川楚白蓮教起義。這次起義曆時九年,波及湖北、四川、陝西、河南、甘肅,規模甚大,戰鬥激烈,嚴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r

上述起義雖被鎮壓下去,但階級矛盾並未緩和,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嘉慶年間,小規模的農民起義仍持續不斷。十年,東南漁民在蔡牽領導下發動起義。十八年,北方天理教在李文成、林清領導下發動起義。林清聯絡教徒二百人,準備由太監接應直衝宮禁。林清本人坐鎮黃村,等待後援。起義教徒由西華門攻入紫禁城,雖因眾寡懸殊而失敗,但對京師震動極大。十九年陝西三才峽木工,因失業乏食,發動起義。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廣東、廣西的瑤民分別在趙金龍、趙子清、盤均華的領導下發動起義,都發展成規模較大的戰鬥。還有東南各省的天地會,也發動了頻繁、細小的武裝反抗。這些起義也都被鎮壓下去,但社會的動亂還在繼續,更大規模的農民運動正在醞釀,終於爆發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