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封建王朝更替秦(七)(2 / 3)

閉關政策與鴉片貿易康熙統一台灣後,下令開放海禁,對外貿易有所恢複發展。這時,英國在各國對華貿易中占首位。18世紀中葉,它在歐美對中國貿易的進出口總值中已占一半以上,18世紀末增加到大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清朝前期的對外貿易,中國長期出超,傳統產品茶葉、生絲、土布、瓷器在歐洲市場上很受歡迎,銷路日益增大,而西方國家除了把印度棉花轉販到中國,不能提供其他適當商品。英國的機製棉毛織品在中國市場上滯銷虧損,隻能把大量白銀輸入中國,以平衡貿易逆差。外國商品難以進入中國市場,主要是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對外國商品有強大的抗拒力,部分原因是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在中外貿易和交往方麵設置了障礙。清政府擔心,如果開放貿易,中國人民接觸了外部世界,將會增強反政府的傾向和力量,所以對中外交往嚴密控製。一方麵限製中國人出洋貿易和居住,嚴格規定出洋船隻的大小、型製與裝載貨物的品種、數量,水手客商人數及往返期限。另一方麵限製來華外國人的活動,指定在廣州一口通商,規定進出口貨物的種類,對外國商人在中國的行動、起居製訂規條,稽查防範。特別是設立行商製度,使來華的外商隻能和指定的行商交易,不準和其他人往來。外國進口貨物由行商承銷,外商購買內地貨物出口,亦由其代購。甚至外國商人交納關稅,辦理交涉也必須通過行商作中介,不得和官府直接交往。這種閉關政策建立在落後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力圖與外部世界隔離,以保存、維護封建主義的統治。它並不能消除或減輕外國的侵略,反而窒息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妨礙了中國學習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r

當時,英國不甘心於對華貿易的長期逆差,為扭轉局麵、開辟市場,作了種種努力。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國派馬戛爾尼使團到北京,要求開放貿易口岸,割讓舟山某個小島,作為英國存放貨物、居留商人的地方,允許英人自由來往廣州,以及頒定稅率,禁止額外加征。其中一些侵略性條款當然是不能接受的,但清政府並未認真談判,即一概拒絕,馬戛爾尼使團在承德、北京停留一個半月,未獲結果而回國。嘉慶二十一年(1816),英國又派阿美士德使團來華,但在覲見皇帝的禮節問題上,雙方各執己見。清政府要求行跪拜禮,阿美士德堅決拒絕,形成僵局,竟因此未能進行對話,英國使團被遣送出境。\r

英國資產階級後來終於找到了可以改變對華貿易不利局麵的途徑,即向中國輸入大量鴉片,以抵消貿易逆差。鴉片最初是以藥品輸入中國的,數量很少。18世紀末,輸入量逐年增加,每年達四千箱。清政府覺察到鴉片的危害,於嘉慶五年禁止鴉片進口,以後又不斷重申禁令,采取各種禁煙措施。但英國鴉片販子通過賄賂和走私,使鴉片輸入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連年激增,到鴉片戰爭前夕,每年輸入高達四萬箱,其價值超過了中國出口的茶絲布匹全部價值的總和。中國的對外貿易從出超變成入超,每年為抵償貿易逆差,外流的白銀達一千萬兩。\r

罪惡的鴉片貿易為英國商人和英國印度政府帶來了巨大的利益,而給中國社會、中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鴉片煙不僅摧毀了許多中國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導致白銀大量外流,擾亂了貨幣流通過程,銀價上漲,銀貴錢賤,影響了生產、交易。官吏和士兵吸食鴉片,意誌萎靡,不理政事,不習武功。清朝也因貨幣流通混亂、稅源枯竭而減少了財政收入。\r

清政府三令五申,嚴禁鴉片,但並無效果。有一些和鴉片利益有聯係的官吏,阻撓和反對禁煙。道光十六年(1836)許乃濟提出鴉片弛禁,進口按章納稅,並許內地種植,這一荒謬主張遭到許多有正義感的官吏的駁斥。在這場嚴禁與弛禁的爭論中,黃爵滋提出了重治吸煙的辦法,吸煙者限一年內戒絕,否則處以死刑。這一嚴厲而徹底的禁煙主張,得到了一些官吏的擁護。湖廣總督林則徐支持這一主張,並在轄境內切實貫徹禁煙命令,收繳煙土煙槍,限期戒煙,取得了成效。道光帝也主張禁煙,召見林則徐,派他為欽差大臣,往廣州查辦鴉片。\r

兩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及後果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奉命為欽差大臣往廣州禁煙,收繳並焚毀了二百三十七萬斤鴉片。英國鴉片販子和英國政府因不肯放棄這項具有大利可圖的貿易,悍然發動戰爭。\r

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二十年,英國司令懿律率領遠征軍來到中國,先在廣東、福建沿海騷擾。林則徐、鄧廷楨進行抵抗,英軍隨即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駛往大沽。因沿海各省防衛準備不足,清廷幻想弭兵息事,派琦善赴廣州和英國談判,指責主張抵抗侵略的林則徐、鄧廷楨“辦理不善”,“輕開邊釁”,將他們革職,遣戍新疆。琦善執行投降妥協政策,撤除廣州防務,英法聯軍占領大沽炮台接受了割地賠款的屈辱條件。而道光帝動搖於和戰之間,不甘心不戰而降,又撤換琦善,準備在廣州和英軍作戰。二十一年,英軍進攻虎門,提督關天培等英勇抵抗,力竭犧牲。身為統帥的奕山卻與英軍一觸即潰,向英軍交納六百萬元“贖城費”,以乞求英軍不進入廣州城。廣州之戰顯示了清軍和英軍之間的力量差距,暴露了自詡為天朝大國的清王朝的虛弱無能。而廣州郊區三元裏的民眾奮起抗擊英軍,予敵重創。\r

廣州戰役之後,英國更換了統帥,派璞鼎查率軍北上,於二十一年又攻陷定海、鎮海、寧波。清廷派遣的第二個統帥奕經重蹈前任的覆轍,一戰失利,全軍潰退。英軍於第二年進入長江。清軍在吳淞口和鎮江進行了英勇抵抗,提督陳化成力戰犧牲,駐防鎮江的旗兵全部戰死,但未能阻擋住英軍的前進。英軍抵達南京。強敵壓境,清廷驚慌失措,失去了抵抗的意誌和決心,遂派耆英、伊裏布議和,接受了英國的全部侵略要求。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1842年8月29日)簽訂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即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割讓香港,賠償軍費、煙價共兩千一百萬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議定”稅則等。以後又和美國簽訂《望廈條約》,和法國簽訂《黃埔條約》。從此,資本主義列強紛至遝來,掠奪權利,一個個不平等條約更加阻擋落後中國的前進。\r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了中國孤立於世界曆史潮流之外的格局,古老的封建中國遭遇到強大的西方殖民主義。不同的製度、不同的文明,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激烈衝突。戰爭結果表明,中國已大大落後於西方,必須急起直追,了解外國,變革圖強。但這一真理還沒有被當時的中國人所認識。\r

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雖然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但是外國商品的輸入還不像外國資本家所期待的那樣迅速增加。這一方麵由於中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另一方麵由於清政府雖已戰敗,但天朝大國的幻覺仍使它對外國商品和技術抱排斥態度。外國侵略者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企圖擴大侵略權利,被清政府拒絕。鹹豐六年(1856),英國以廣州官兵搜查曾在香港登記的中國走私船“亞羅號”為借口,法國以在廣西傳教的法國教士被殺為借口,共同出兵,再一次發起侵略戰爭。鹹豐七年,英國的額爾金、法國的葛羅統率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清軍未作戰守的準備,廣州很快失守,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次年春,英法聯軍北上,在大沽登陸,攻陷天津。清王朝正在長江中下遊和太平軍殊死戰鬥,北方毫無軍備,隻得和英法議和,訂立《天津條約》。依據條約,清政府除賠款、修改稅則、更多開放通商口岸外,又同意外國使節常駐北京,外國人可赴內地遊曆、通商、傳教等。\r

衝突還沒有就此結束。鹹豐九年,英法公使赴北京交換政府已批準的《天津條約》。清政府指定了換約使團行經的路線,被英法拒絕。為了向清政府示威,英法以強大艦隊隨行,強行闖入中國設防的內河,向清軍尋釁。駐防在大沽口的清軍進行還擊,打敗了來犯的侵略軍,從此再起戰端。鹹豐十年,英法聯軍二萬五千人大舉出動,在北塘登陸,攻陷大沽、天津。鹹豐帝倉卒逃往熱河。是年八月,英法聯軍至北京,大肆劫掠,焚毀了圓明園,大批珍寶、文物、書畫、圖籍被燒被搶。鹹豐之弟恭親王奕伝留在北京,與英法聯軍議和,簽訂了《北京條約》。除承認前年《天津條約》中的一切條款之外,又增加賠款,添開商埠,割讓九龍給英國。\r

太平天國起義與清統治格局的變化\r

太平天國起義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已在中國南半部爆發。它是18世紀以來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產物。\r

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人,出身農家,在科舉考試落榜之後,接觸到西方的傳教書籍,逐漸離開傳統的儒家信仰,接受了基督教的一些思想,勸人信拜上帝。他與馮雲山深入廣西桂平紫荊山區傳教,在貧苦人民中獲得了大批信徒。洪秀全創作了一係列宗教作品,揭露現實的黑暗,宣傳平等的理想,提出“斬邪留正”,號召農民起來反對清朝封建統治。信奉的群眾越來越多,和地主階級的團練武裝發生激烈衝突。拜上帝會發展成一支強大的力量,形成了以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為首的領導核心。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的誕辰),拜上帝會起義於清朝統治相對薄弱的廣西金田,建號太平天國。後與清軍在紫荊山區鏖戰九個月,北上攻克永安州,出廣西,入湖南,隊伍日益擴大又獲得大批船隻,建立水師,提高了行軍速度,進入湖北,攻克武昌,順長江東下,破九江、安慶。鹹豐三年(1853)攻克南京,定都於此,改名為天京。\r

定都天京後,建立各級政權,頒布規章製度,製定軍法,申明紀律。《天朝田畝製度》規定廢除土地私有製,將土地平均分配給群眾耕種,建立農村公社式的社會基層組織,以達到農民理想中的“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社會。這種絕對平均主義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太平天國以後也沒有采取過分配土地的措施。但《天朝田畝製度》的提出,反映了世世代代農民對土地的強烈渴求,並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吸引廣大農民參加鬥爭的作用。\r

太平天國的勝利進軍使清王朝陷入極度的驚慌恐懼之中,清將向榮、琦善分別組成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在天京附近駐紮和窺伺。但腐敗的八旗、綠營、募勇都不足以構成太平天國的重大威脅,太平軍在天京站穩腳跟後,繼續發動攻勢,分兵北伐和西征。\r

北伐軍由李開芳、林鳳祥率領,經江蘇、安徽、河南、山西至直隸(約今河北),屢敗清軍,前鋒進至天津附近。但人數太少,遠距離無後方作戰,得不到增援,加以氣候寒冷,衣食供應困難而清廷調集大批軍隊聚集在北京附近,以眾擊寡,以逸待勞,北伐軍不得已從天津南撤。天京方麵雖然派出援軍,但倉促招募,未經訓練,在山東潰散。北伐軍糧盡援絕,南撤到直隸的連鎮和山東高唐州,終因眾寡懸殊而失敗。\r

太平天國進行北伐的同時,分兵西征,溯長江而上,占領安慶,圍攻南昌,進入武漢,但在鹹豐四年進軍湖南時,遭到曾國藩湘軍的頑強抵抗。\r

太平軍號衣圖與湘軍、淮軍之戰曾國藩在太平軍從廣西進入湖南時,以禮部侍郎丁憂家居,旋奉旨組織團練。他糾集當地地主階級的力量,在軍事上別樹一幟,創立湘軍。多用湖南人,並以綱常名教籠絡人心,對抗太平天國的宗教異端。將領大多是受程朱理學教育的儒生,士兵招募青壯年農民。將領自擇營官、哨官,自募士兵,在軍營中建立個人的隸屬關係,形成了以族戚、同鄉、同學為紐帶的戰鬥力很強的地方軍隊。湘軍還很重視水師,自造戰船,購置洋炮,訓練水手。此後,左宗棠統率的老湘軍、李鴻章統率的淮軍(用安徽人),其建軍宗旨、編組原則基本上都和湘軍一樣。湘淮軍是鎮壓太平天國、支持晚清政權的主要武裝力量。\r

鹹豐四年湘軍與太平軍戰於湖南,太平軍失利,節節敗退。湘軍奪取武漢,沿江東下。兩軍大戰於江西湖口。石達開指揮作戰,擊敗湘軍,將其水師切斷成兩截。曾國藩困守南昌,太平軍第三次占領武漢。接著,石達開經營江西,攻克了許多城邑,招收了大批天地會起義群眾,實力大增。鹹豐六年,太平軍又擊破了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r

太平天國在軍事上正處於順境,內部矛盾卻在激化。東王楊秀清大權在握,他雖然很有才能,建立了卓著的功績,但驕奢日甚,淩虐同僚部屬,甚至假天父下凡之名,要責罰洪秀全,並要逼洪封自己為萬歲。北王韋昌輝表麵順從而積怨於心,他利用洪楊之間的矛盾,突然舉兵殺死楊秀清,並株連殺害了許多無辜的將士,引起群眾的憤怒。洪秀全順從群眾的要求,殺了韋昌輝。此後,石達開又遭洪秀全的猜忌,帶兵出走,轉戰西南,最後在四川大渡河畔全軍覆沒。\r

太平天國內訌後,精銳盡喪,致使有利的軍事形勢發生逆轉。重要城市武漢、九江、廬州(今合肥)、鎮江相繼失守。但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各族人民紛起抗清。天地會、撚軍、白蓮教、雲南和陝甘的回民,與太平軍或聯合作戰,或遙相呼應,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國,使清軍顧此失彼,窮於應付。而且清王朝內部矛盾重重,滿族親貴不信任曾國藩等漢族地方武裝,不肯委以重任,給以事權。當時又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朝和外國侵略者處在敵對狀態。由於這些原因,加之太平軍後期將領士兵的勇敢作戰,太平天國雖經內訌的創傷,尚能支撐危局和清軍長期相持。\r

當時,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將領,具有指揮才能,作戰身先士卒,能夠辨認形勢,團結盟軍,故屢立戰功,肩負起挽救危局的重任。鹹豐八年,陳、李與撚軍聯合作戰,攻破重建的江北大營,又在安徽三河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十年,大破號稱有十萬大軍的江南大營,解除了對天京的包圍。接著,乘勝東進,席卷蘇常,攻克杭州,在江浙開辟了新的局麵。\r

太平天國軍事形勢雖一度好轉,但政治日益腐敗,紀律廢弛,多次發生叛亂,將領各自為政,苦樂不均,敗不相救。洪秀全深居宮內,不理朝政,刑賞不公,封爵冗濫,天京逐漸失去了權威。陳玉成、李秀成也受到猜忌。洪仁玗從香港來到天京,寫了《資政新篇》,企圖有所建樹,但他的某些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主張不被農民所理解。當太平軍逼近上海時,和外國侵略者發生了衝突。先有美國人華爾組織的洋槍隊幫助清軍。以後李鴻章在曾國藩的薦舉下,率淮軍至上海作戰,並聘用英國軍官戈登組織常勝軍左宗棠率老湘軍在浙江作戰,也聘用法國軍官組織常捷軍。第二次鴉片戰爭剛剛結束,外國侵略者就插手中國的國內戰爭,槍口轉向太平軍。太平天國不僅要抗擊以湘淮軍為主力的清朝軍隊,還要抵禦外國侵略軍,局勢更加困難。\r

鹹豐十一年,天京上遊重鎮安慶經激烈爭奪後失守,清軍從四麵八方逼向天京。陳玉成又在皖北被俘遇害,太平軍的西戰場瓦解。李秀成既要抵抗李鴻章、左宗棠的猛烈進攻,保衛蘇州、杭州又要和曾國荃作戰,以解天京的圍困,左支右絀,敗局已定。他提出撤離天京“讓城別走”的建議,未被洪秀全采納。形勢日益對太平天國不利。同治三年(1864)四月,洪秀全逝世。六月,清軍攻破天京,李秀成在突圍時被俘遇害。幼天王洪天貴福也在江西被俘殺。太平軍餘部在李世賢、汪海洋的率領下轉戰江西、福建、廣東,被清軍擊敗,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遂告失敗。\r

全國範圍的反清起義太平天國起義期間,全國各族人民掀起規模浩大的反清大起義。起義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時間持久,鬥爭激烈,相互策應,聲勢為曆史上所僅見。\r

早在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前夕,湖南、廣東、廣西的天地會十分活躍,山堂林立,起義隊伍很多。這些零散的起義軍,掩護了正在醞釀中的太平天國起義。太平軍在金田崛起並北上進軍後,各地掀起抗清高潮。其中著名的如上海小刀會劉麗川起義,攻克上海和附近地區,戰鬥一年半之久福建小刀會黃得美、黃位,紅錢會林俊等起義,攻克漳州、廈門,使“全閩震動”廣東天地會陳開、李文茂起義,包圍廣州十個月,以後進入廣西,建立大成國廣西天地會朱洪英、胡有祿起義軍進入湖南、江西,一部分隊伍參加了石達開的太平軍。太平軍進行北伐,皖北撚軍紛起響應。鹹豐五年,各支撚軍公推張樂行為盟主,聲勢大盛。以後撚軍與太平軍聯合作戰,起到了為太平天國的西戰場提供屏障的作用。天京失陷後,太平軍將領賴文光等和撚軍領袖張宗禹、任柱合作,在中原地區運用流動戰術,屢敗清軍,擊斃了清朝倚為長城的僧格林沁。以後,賴文光率領東撚,張宗禹率領西撚,分兵作戰,直至同治七年失敗。\r

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處\r

太平天國期間,各地還有許多少數民族的起義,有力地支持了太平軍。其中有廣西僮族黃鼎鳳、李錦貴、吳淩雲、吳亞終的起義軍,曾和石達開密切合作貴州的苗民在張秀眉的領導下,要求減賦,掀起大規模鬥爭,“千裏苗疆,莫不響應”。直至同治十一年,貴州各族人民的起義才被入黔的湘軍鎮壓下去。雲南則在鹹豐六年爆發了以杜文秀為首的回民起義,起義軍以滇西大理為據點,建立政權。同治十一年,清軍攻陷大理,堅持十八年的雲南回民起義失敗。陝西的回民在同治初年發動抗清鬥爭,義軍林立,號稱十八大營,曾和太平軍、撚軍配合作戰。此後,甘肅、寧夏、新疆的回族、維吾爾族也起而響應。清朝在平定撚軍以後,派左宗棠進入陝、甘、寧,鎮壓了回民起義軍。\r

這次各族人民反對清朝統治的起義規模很大,遍及全國。漢族和苗族、瑤族、回族、僮族、布依族、白族、彝族在反清的共同目標下,相互支援,協同作戰,表現了各族人民反對清朝封建壓迫的共同意誌。\r

外國侵略勢力的深入19世紀70年代,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導致爭奪殖民地的鬥爭更加激烈。老牌的和新起的殖民主義者利用兩次鴉片戰爭擊敗中國的有利條件,對衰弱的中國鷹嘜虎視,尋機擇肥而噬。\r

首先是俄國,以《北京條約》中關於勘分西北疆界的規定,和清政府在塔城談判,使用蒙騙和威脅手段,把侵略條款強加於中國。同治三年(1864)簽訂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了巴爾喀什湖以東約四十四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r

同治四年,浩罕汗國(1876年被沙俄吞並)的軍官阿古柏在英國支持下,利用新疆混亂的局勢,侵占南疆,建國稱汗。十年,俄國以清朝不能安輯地方為名,出兵侵入伊犁,名為“代管”而久占不去。光緒初,左宗棠率兵進入新疆,阿古柏戰敗自殺。\r

光緒三年(1878),清軍收複南疆。清朝派崇厚往俄國,索還“代管”的伊犁。俄國玩弄花招,勒索更多的權利,崇厚受欺弄擅自簽約,輿論大嘩。清廷改派曾紀澤前往俄國,要求改約。光緒七年簽訂《伊犁條約》,雖索回了伊犁並稍稍爭回了一些利益,但中國喪失的領土仍達七萬平方公裏之多。清政府收複新疆後,招集流亡,興修水利,獎勵耕墾,努力治愈長期戰亂的創傷。光緒十年建立行省,與內地行政製度統一起來。\r

當時日本明治維新剛剛發端,即效法西方殖民主義,對中國進行侵略。同治十三年,以琉球人被台灣士人所殺為借口,派兵在台灣登陸,對清政府勒索訛詐。清廷妥協退讓,賠款乞求日本撤兵。為了保衛海疆,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為行省,這一措施促進了台灣政治、經濟和防務的發展。但十年後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台灣又被日本所攫奪。\r

英國和法國則為爭先打開中國西南的門戶而進行爭奪。英國為了打通緬甸至雲南的通道,派遣近兩百人的探險隊,持槍執械,闖入雲南,遭到當地民眾的反抗,英國譯員馬嘉理被殺。英國公使借機勒索,態度蠻橫,提出許多無理要求,並出動軍艦,以戰爭相威脅,迫使清政府於光緒二年簽訂《煙台條約》。條約除了賠款、道歉、開放雲南邊境貿易外,還涉及稅務、外交特權以及準許英人進入西藏的條款。英國據此而組織武裝力量入藏。光緒十四年,英軍進入西藏邊境,西藏軍民奮力抗擊侵略軍,但清政府極力妥協,與英國簽約議和,為英國勢力的入藏提供了便利。\r

被與侵略中國邊疆地區的同時,外國侵略勢力還以不平等條約為口實,極力擴大在中國的種種特權,並企圖從各方麵對清政府施加影響。根據條約中外國使館長期駐京的條款,許多國家的公使聚居在紫禁城邊,對清政府頤指氣使,施加壓力。上海、天津、漢口、九江等處先後開辟租界,侵略者在那裏劃地界,修道路,設官署,頒法令,建貨棧,使中國的土地上出現了許多獨立於清政府管轄之外的殖民主義小王國。掛著外國旗子的輪船滿載著舶來的商品闖關越卡,免除厘稅,行駛在中國的內河。外國傳教士紛紛活動,深入中國的窮鄉僻壤。侵略勢力希望利用清政府幫助自己掠奪更多的權利,鎮壓人民的反抗,所以在兩次鴉片戰爭後,轉而對清政府采取庇護、“合作”的政策。一方麵,要求清政府在製度、政策方麵作適當的修改變化,以適應外國的侵略需要另一方麵,向清政府提供武器,竭力支持這一腐朽政權。\r

列強改變和控製清政權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鹹豐十一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設立。奕訢任總理大臣,管理對外交涉兼及通商、條約、海軍、關稅和鐵路、開礦等事,權力廣泛。同時,又設立了南北洋通商大臣。從此,列強可以甩開地方官吏層層的拖延、阻撓,直接和清朝的最高層打交道。洋務派官僚即產生於這些新設立的衙門。\r

同治十三年,皇帝親政,在列強的壓力下,不得不以平等禮節接受各國公使的覲見,放棄了要求外國來使必須向中國皇帝跪拜叩頭的禮儀。同時,也開始向外國派遣使節。馬嘉理案件發生以後,光緒二年郭嵩燾作為道歉的專使前往英國,此後常駐倫敦,成為中國第一個駐外公使。以後陸續在歐美各國設立使館,派遣公使。清政府在倍感屈辱、很不情願的情況下,勉強參加國際社會交往,進行外交活動。\r

外國侵略者攫取中國主權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長期控製中國的海關。海關總稅務司一職一直由英國人赫德擔任,各口岸的海關稅務司全部任用外國人。海關大權旁落,為外國商品的傾銷和人員的出入打開了方便之門。由於進出口貿易急劇增加,關稅收入大增。清政府在財政窮竭、常年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有外國人管理的海關提供經常的、有保證的財源,因此越來越仰賴帝國主義。赫德對清政府的影響很大,許多重要對外交涉由他操縱,甚至直接幹預清朝的內政和官吏任免。\r

麵對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侵略,中國人民進行了堅決的反抗,主要表現之一是遍及全國、延續時間很久的自發的反洋教鬥爭。這種鬥爭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號召力。當時,不少外國傳教士深入中國內地,修建教堂,招收教徒,且有些教士、教徒利用特權,橫行不法,魚肉百姓,引起人民的忿慨和反抗。一些官吏、地主和知識分子也紛紛參加,致使鬥爭變得極為複雜。19世紀下半葉,各地的反教會鬥爭連綿不絕,其中較大的有同治年間的貴州教案、四川酉陽教案、天津教案、光緒初年長江下遊各地的教案、中法戰爭期間西南地區的教案以及甲午戰爭前四川餘棟臣、熱河金丹道發動的鬥爭。越到後來,規模越大,反洋教鬥爭和反清鬥爭逐漸有結合的趨勢。秘密結社的參加,武裝起義的頻繁,成為19世紀末反洋教鬥爭的特色。\r

清統治危機的加深\r

中法戰爭、中日戰爭繼兩次鴉片戰爭之後,帝國主義又對中國發動了一係列侵略戰爭。有光緒十年(1884)的中法戰爭,二十年的中日戰爭,二十六年的八國聯軍入侵。\r

法國一直覬覦中國的西南邊疆,企圖以越南為跳板侵入中國的廣西、雲南。當法國侵占越南的許多地方、強迫越南簽訂不平等條約時,越南國王遣使向清政府求援。光緒八年至十年,清政府一方麵做出援越姿態,一方麵寄希望於通過談判解決問題,致使中國軍隊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光緒十年七月初三(1884年8月23日),泊於馬尾的中國福建艦隊遭法艦襲擊,十一艘軍艦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部被擊沉,官兵傷亡達七百餘人,因而花費了大量金錢和時間所建立的福建海軍,被清朝的妥協政策所葬送。至此,清政府不得已才下詔宣戰。中國軍隊在台灣、鎮海等地遏製了法國的海路進攻。\r

光緒十一年二月初,清軍在廣西邊境要隘鎮南關(今友誼關)前和法國侵略軍展開了激戰,擊斃法軍一千多人,法軍全線崩潰。清軍揮師追擊,攻下諒山、文淵,法軍紛紛向南逃竄。鎮南關大捷引起了巴黎的政潮,法國茹費理內閣因侵略戰爭失敗而倒台。但在前線大捷、中國軍隊正在戰場上勝利推進時,清政府竟宣布停戰締約,授權李鴻章簽訂和約,承認法國占領越南,在廣西、雲南邊界開辟商埠,並規定中國以後在此修建鐵路時向法國商辦,為法國侵略中國的西南地區打開了門戶。\r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不久,即侵略中國,曾一度入侵台灣。又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朝鮮,強迫朝鮮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旨在以朝鮮作跳板,入侵中國。\r

光緒二十年(1894)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應朝鮮國王的請求,派兵幫助鎮壓。日本乘此機會,動員海陸軍開到朝鮮,並不宣而戰,在海上和陸路向中國軍隊大舉進攻。清政府被迫於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1894年8月1日)下詔宣戰。清軍在平壤集結,設防據守。日軍分四路進攻,清將左寶貴率部力戰,英勇犧牲,但其他將領卻不戰而逃,退過了鴨綠江。日軍乘勝侵入中國的東北,進占安東(今遼寧丹東)、九連城、長甸、寬甸、金州、大連、旅順等地。日本艦隊又在鴨綠江大東溝外的黃海海麵襲擊中國艦隊,雙方激戰達五小時之久。中國海軍官兵英勇奮戰,鄧世昌、林永升等以身殉國。戰鬥結果,中國失利,日本海軍亦受重創。此後,李鴻章命令北洋海軍躲藏在威海衛軍港內不許出戰,造成束手待斃的局麵。日本陸軍在山東半島登陸,威海衛陷入包圍之中。日軍從海麵和陸地開炮轟擊,中國海軍陷入絕境,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在此戰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r

戰爭進行中,慈禧太後和李鴻章始終抱妥協的方針,乞求日本談判。日方不允。戰爭即將結束時,在日本的軍事壓力下,李鴻章以全權代表的身份赴日接受投降條件,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規定割讓遼東半島和台灣給日本,賠款銀二億兩,允許外國人在中國開設工廠等。\r

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馬關條約》簽訂後,形成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危機。\r

《馬關條約》允許外國在華設廠,於是,紡織、麵粉、造船等行業中出現很多外國工廠。光緒二十二年到辛亥革命爆發的十五年間,外商共創辦資金十萬元以上的工廠一百十九家,資本總額達九千八百萬元。外資工廠財力雄厚,設備技術先進,並有優惠的政治特權。20世紀初,帝國主義已控製中國生鐵生產的百分之百(1910年),棉紗生產的百分之七十六(1908年),內外航運的百分之八十四(1907年),中國的民族工業力量薄弱,不能正常發展。外國還在中國各地設立許多銀行,以發放對清政府的貸款,投資鐵路、礦山、房地產業,壟斷國際彙兌,吸收中國閑散資金,發行貨幣,從而控製了中國的財政、金融和信貸。\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