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曆代官署機構(2 / 3)

北周實行六官製度,不置門下省,其天官府禦伯中大夫(後改名為納言)即相當於侍中之職。\r

隋朝廢六官製,恢複門下省,原先的侍中即名為納言,隋煬帝時又改納言為侍內,這時因為避隋文帝父楊忠諱的緣故。唐初複名納言,武德四年(621)才複名侍中。以後,門下省及侍中又有數次改名:龍朔二年(662)門下省改名東台,侍中改名左相;光宅元年(684)省名改鸞台,侍中改名納言;開元元年(713)省名改黃門省,侍中改黃門監,但不久都恢複原名。唐代前期,侍中是真宰相,宰相議政的政事堂,最初也設在門下省,以後才移到中書省。侍中是政事堂的當然成員,但由於此官品高望重,輕易不以授人。中唐以後,侍中成為授與勳臣節將的榮譽職稱,逐漸變成虛銜。\r

黃門侍郎在門下省是僅次於侍中的要職。南齊時被呼為小門下,職掌與侍中相同。唐代以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者,多以門下侍郎或中書侍郎為本官。黃門侍郎在唐代隨著省名的改變,也有過東台侍郎、鸞台侍郎等名稱。最後到天寶元年(742)改為門下侍郎。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既為宰相,遂不複歸本司辦事,侍郎本身之職多由給事中代行。\r

給事中以給事(供職)於官省之中得名。在漢代也是加官,大夫、博士、議郎等,凡加此官號者,便得在宮殿中任職。本無員額,曹魏時,或為加官,或為正員,以後曆代或有或無。隋以前地位在黃門侍郎之上。隋無此官,後移尚書吏部之給事郎於門下省。唐代改名給事中,定員四人,地位在黃門侍郎之下。給事中職掌讀署奏抄,駁正違失。詔敕有不便者,塗改還奏,謂之“塗歸”。所以唐代給事中具體執行門下省的封駁權,地位至為重要。這時的給事中已非隋以前的給事中,不過襲用其名而已。唐代給事中也曾改稱東台舍人、鸞台舍人等名。由於它有駁正詔敕的職責,逐漸演變成為諫官。\r

散騎常侍、員外散騎常侍、散騎侍郎、員外散騎侍郎等官,原屬散騎省,後又屬集書省,隋代始並入門下省。其職掌侍從規諫,實際上是位望通顯而無具體職事的閑職,僅用來作為高級官吏的榮譽銜。唐高宗時,又分散騎為左右,左屬門下,右屬中書。\r

此外還有左補闕、右拾遺各六人,掌諷諫;起居郎二人,掌記錄時事,作起居注。這些都是唐代增設的官職,也屬門下省。門下省在宋代形式上還存在,實際職權已移至其他機構,其長官成為寄祿虛銜。遼代南麵官係統中有門下省,職掌、官名、員額與宋製略同。金廢除門下省。元代以後,門下省不再設置。\r

政事堂\r

唐宋時期宰相議事的地方。政事堂會議是常設的,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最高決策機構。\r

唐初,為了便於宰相集議軍國大事,設政事堂於門下省。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原僅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仆射),他們是“當然宰相”。其後,皇帝又以他官參加政事堂會議,稱為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以後逐漸統一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名),亦為宰相。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唐中宗即位,中書令裴炎以中書負責草擬詔令為由,奏請移政事堂於中書省。至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名為“中書門下”,其政事堂印亦改為中書門下之印。但其後仍有稱為中書政事堂或中書都堂。後晉時,又曾改名為政事廳。\r

“中書門下”雖設在中書省內,但自成為一個機構。為了便於處理政務,政事堂後分列五房:一日吏房,二日樞機房,三日兵房,四日戶房,五日刑禮房,以分理眾事,供職者稱為堂後官,雖都是吏員,但地位極為重要。\r

北宋前期沿唐製,以政事堂為宰相、參知政事議事辦公處。正式名稱為中書門下,簡稱中書,俗稱都堂或中書都堂,通常稱為政事堂,設於禁中。政事堂囊括門下、中書和尚書三省的大部或主要職權,是最高行政機構。\r

政事堂下設舍人院,有知製誥或直舍人院,負責撰擬詔旨。還設孔目、吏、戶、兵禮和刑等五房,分曹處理事務。設堂後官十五人,分主五房;淳化四年(993)減為六人,內一人任都提點五房公事,總領五房,餘五人各分主一房。熙寧三年(1070)設檢正五房公事(都檢正),位在提點五房公事之上,各房設檢正公事二人,位在各提點公事之上。\r

元豐改製,中書所轄職事,分屬門下、中書、尚書三省。宰相、執政的議事辦公處,仍設在原政事堂正廳,改稱三省都堂,通常隻稱為都堂。此後宰、執的辦公處設於尚書省的都堂,有時也稱之為中書或政事堂。\r

元、明、清三朝,不再設政事堂。民國建立後,袁世凱於1914年5月3日改國務院為政事堂,以國務總理為國務卿,從而廢除責任內閣製,使政事堂成為總統府的辦事機構。1916年5月8日,袁世凱又改政事堂為國務院。\r

禦史台\r

東漢至元設置的中央監察機構。秦及西漢,禦史屬禦史大夫府。大夫佐丞相理國政,兼管監察。下有兩丞,其一為禦史中丞,又稱中執法,在殿中蘭台;外督部刺史,內鎮侍禦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具體掌握監察權力。西漢末改禦史大夫為大司空,不再兼管監察,禦史中丞出為台主。東漢因襲,稱禦史台。曹魏一度改禦史中丞為宮正,後複原名,曆晉、宋、齊、梁、陳不變。北魏改中丞名為中尉,威望甚重,北齊複名中丞。北周行六官製,其秋官大司寇下之司憲中大夫即禦史丞之職。隋廢六官製,複立禦史台,因避諱,禦史中丞改稱禦史大夫,為台主,治書侍禦史為副。唐初沿襲隋製,貞觀末,因避太子李治諱,改治書侍禦史為禦史中丞。高宗龍朔二年(662),改台名為憲台,鹹亨元年(670)複舊。武則天光宅元年(674),改稱肅政台,分為左右,各置肅政大夫(禦史大夫)、司憲大夫(禦史中丞),左台專監在京百司及軍旅,右台按察諸州文武百官。中宗神龍元年(705),複名左右禦史台。睿宗延和元年(712),又合而為一。\r

唐禦史台有三院:①台院:置侍禦史四人(或六人),掌糾舉百僚,推鞫刑獄。此外,監太倉、左藏出納,監督沒收贓款及收納贖款等職,也由侍禦史分工負責,其中以資曆深者一人知台內雜事,稱為雜端,權力最大。②殿院:置殿中侍禦史九人,掌整齊朝班,檢察儀仗;京城內分左右街巡察,檢舉巡內不法之事;又助侍禦史推事,監太倉、左藏出納。③察院:置監察禦史十五人,掌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監決囚徒。監察禦史多奉敕出使,巡察諸道,稱巡按使;檢察館驛,稱館驛使;監軍則清點俘獲,審查功罪;監屯田、鑄錢則審計盈虧,糾劾過失;又監嶺南黔府考選。其在京師,則以監察禦史分察尚書六部,又以二人助殿中侍禦史分察左右巡及整飭朝班儀仗。\r

禦史台的職責雖極繁多,最重要的實為兩項:一是彈劾百官。禦史可以據風聞彈事,彈劾不必先稟告長官,也可彈劾台內長官和同僚。二是推鞫刑獄。有的案件由當事人自赴朝堂申訴,由中書舍人、給事中及侍禦史受理,稱為三司受事;也有投牒匭中,由侍禦史監督處理,稱為理匭;更多的是奉敕推鞫。禦史台本無監獄,所推問的罪人寄囚於大理寺。到貞觀二十二年(648),始別置台獄。自大夫以下諸禦史都可以拘捕人人獄。武則天時為了消滅反對勢力,用酷吏為禦史,大殺宗室、大臣,又令禦史中丞來俊臣別置獄於麗景門,入獄者大都被處死,因此世人稱此門為例竟門。到玄宗開元十四年才由禦史大夫崔隱甫奏準依舊製,廢台獄。需要拘留者,止於台中諸院寄禁。\r

三院禦史為清要之官,雖秩品不高,但威權甚重。唐玄宗時常用禦史充任各種重要使職,如宇文融以監察禦史為覆田勸農使,他所奏置的判官十人也都兼禦史銜。後來,他又充租地安輯戶口使,官位也經侍禦史擢升到禦史中丞。其後楊慎矜、王鉷、楊國忠等人也都是從監察禦史曆侍禦史至禦史中丞,擔任各種重要財政使職。因為禦史權重可畏,易於集事。玄宗以後,凡節度使、觀察使無不兼大夫、中丞銜,所屬判官也多帶侍禦史、監察禦史銜;度支、鹽鐵、戶部三使的巡院官也多兼“憲銜”。就是這個原因。這些由外官兼攝的禦史被稱為外台,加上檢校等字樣,以示非中央禦史台正員。到了後期,方鎮的將校也多帶“憲銜”,憲銜遂濫。\r

按唐製,禦史監察百官,本身卻要受尚書左右丞監察,糾彈不當要受劾治。但在禦史台權力膨脹時期,左右丞很少能執行這種監察權力。\r

禦史製度是監製百官、鞏固皇權的製度,當唐代後期皇權削弱時,禦史的威權也隨之下降。禦史監軍的權力早在唐玄宗時已被宦官取代。安史之亂後,外則藩鎮割據,內則宦官專政,禦史很難在他們勢力範圍之內行施監察權。貞元十九年(803)監察禦史崔蘧枟循舊製到神策右軍巡察,被軍中執奏,笞四十,流配崖州(今廣東海南島瓊山東南)。重要詔獄(皇帝下詔審問的案件)也多交給兩種策軍中尉在仗內鞫訊,禦史承審詔獄之權也被剝奪。\r

唐代東都洛陽也置禦史台,高宗、武則天常駐洛陽,其台頗為重要。中宗以後,洛陽隻置留台,以中丞一人、侍禦史一人、殿中侍禦史二人、監察禦史三人組成。中葉以後,常以東都留守官兼任中丞,所屬禦史也不全備,隻是形式存在而已。\r

宋沿唐製設禦史台,為最高監察機構,兼理重難案件,禦史台下分三院,侍禦史主台院,殿中侍禦史主殿院,監察禦史主察院。北宋前期,官名禦史者多出任其他差遣,而以其他官員任禦史,置推直官以治理案件。不設禦史大夫,以禦史中丞為台長,以侍禦史知雜事(知雜禦史)為副長官。太平興國三年(978)任命監察禦史,是為正名舉職之始。資曆淺的官員任禦史,加“裏行”,稱殿中侍禦史裏行、監察禦史裏行。天禧間(1071~1021)一度設言事禦史(諫官禦史),慶曆五年(1045)又設言事禦史,稱為言事官,禦史兼有諫官的職責。元豐三年(1080)複建六察製度,禦史台設吏、戶、禮、兵、刑、工六案,分察中央政府各行政權構,後又以戶案兼察轉運使,刑案兼察提點刑獄。禦史台的六名禦史中三人(後增為六人)分領六案,官製改革後分察尚書省的六部、寺監及其他在京百司;另三人為言事官,兼察秘書省、內侍省和入內內侍省等少數中央機構。元豐七年,改知雜禦史稱侍禦史,改言事官稱殿中侍禦史,六察官為監察禦史,其他所兼使名,以及裏行、推直官等並罷,沿用至宋末。宋代禦史許風聞言事,以廣言路。\r

金、元基本上沿唐宋之製,略有變化。明初將禦史台改稱都察院,一直行用至清末。\r

翰林院\r

唐代開始設立的各種藝能之士供職的機構。自唐玄宗李隆基選擅長文詞的朝臣人居翰林以起草詔製後,演變為草擬機密詔製的重要機構,任職者稱翰林學士。\r

唐代翰林院何時設置,目前尚無定論,史載多見於唐玄宗時。當時在翰林院供職的有詞學、經術、合煉(煉丹)、僧、道、卜、祝、術、藝、書、弈等各色人才,稱為待詔,即聽候皇帝隨時召見和差遣。其中詞學之士最受重視。起草詔製本是中書舍人的專職,但在唐代初期已有他官被召草擬詔製的事例,唐高宗、武後時的北門學士劉懿之、周思茂、元萬頃等尤為著名,僅當時還沒有設專門機構。唐玄宗感到中書舍人草擬詔製的製度難以保守機密和應付急需,因此,他挑選擅長文學的親信官員如張說、張九齡、徐安貞等人充翰林院待詔,以備起草急詔(兼撰擬詩文),又稱翰林供奉。\r

翰林院設置在宮內深處,麟德殿之西,比屬於中書省的中書舍人院更接近於寢宮內殿(這是在長安大明宮內的情況,皇帝若住在興慶宮、西內或東都時,翰林院的位置也比中書舍人院密近)。大致由於待詔翰林的各色人才很雜,不能保證機密不外泄,故開元二十六年(738),又在原翰林院之南另建翰林學士院,專供草擬詔製者居住,供職者稱翰林學士(簡稱學士)。學士院建立之後,待詔於原翰林院的文學之士仍稱供奉或待詔,也有學士與待詔二名兼稱者,如天寶七載(748)所立的《封北嶽安天王碑》,撰者李荃自題銜名為“直翰林院學士供奉”;大詩人李白被稱為翰林學士,也被稱為翰林供奉。這種待詔於舊翰林院的文學藝能之士長期存在,而且為數甚多,據《順宗實錄》記載,順宗即位後,曾一次即罷翰林陰陽、星、卜、醫、相、覆棋諸待詔者三十二人,可見人數之眾。而順宗所倚以主持政策的王叔文是翰林棋待詔,王伾是詩書待詔。\r

學士本是文學儒生的泛稱,後來隨著各類機構的設置而成為一種差遣職,如唐代有弘文館、崇賢館、集賢院等學士。張說入充翰林院待詔時也是集賢院學士。供職於翰林學士院的學士也是差遣職,本身並無秩品,都帶本官,上自尚書(三品),下至校書郎(九品),均可充任,也有中書舍人充任的。初置時並無員額,少或一兩人,多或五六人,由皇帝遴選。後來依照中書舍人之例,置學士六人,擇其中資曆深者一人為“承旨”。安史之亂以後,軍事頻繁,“深謀密詔,皆從中出”,翰林學士於其間起著極大作用,地位愈來愈重要,不但在草擬詔製方麵分割了中書舍人之權,也在參謀密計方麵分割了宰相之權。唐德宗時翰林學士陸贄因此被稱為“內相”。唐憲宗以後,翰林學士承旨往往晉升為宰相。\r

學士院設置之後,與中書舍人院有了明確分工。學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將相大臣、宣布大赦、號令征伐等有關軍國大事的詔製,稱為“內製”,用白麻紙書寫,故又稱“白麻”;中書舍人所起草的則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稱為“外製”,用黃麻紙書寫,故又稱“黃麻”。有時翰林學士缺人,也臨時召取中書舍人代草內製,但不經常。此外,還有專侍皇帝讀書寫字的侍讀學士、侍書學士,則不負起草詔製之責。\r

翰林學士地位的增高,引起皇帝的猜忌,敬宗寶曆二年(826)曾打算別置東頭學士以抑之,由於敬宗不久被宦官所殺,這個計劃沒有實現,但反映了封建文官由卑而高,由親而疏的發展規律。\r

學士院有兩名由宦官充任的學士院使(或稱翰林院使),在皇帝與翰林學士間起傳達聯係的作用,在政治上有很大影響,這是唐代後期宦官專政情況下的產物。\r

後晉天福五年(940)曾宣布廢除翰林學士,將草擬詔製之權歸還中書舍人,但不久又恢複。\r

宋沿唐製設學士院,也稱翰林學士院,有時亦稱為翰林院。北宋前期各政府機構大多名不副實,學士院則仍遵行唐製為草擬內製之所,翰林學士亦依舊例為六員,但通常少於此數,偶設七員,其第七員翰林學士,號稱“員外學士”。宋亦以翰林學士資深者一人為翰林學士承旨,但不常設置。翰林學士實際上充當皇帝顧問,很多宰相都從翰林學士中選拔。\r

北宋前期的翰林學士,亦如唐代無秩品,以其他寄祿官充任。有時領其他差遣,類同貼職,則不草擬內製。在學士院草擬內製的翰林學士,加知製誥銜,如寄祿官至中書舍人則不加知製誥銜,一般都隻稱為翰林學士。常見的知製誥,通常是指任職於舍人院草擬外製的知製誥。翰林學士大多由草擬外製的知製誥選任,不再召試製詞。\r

元豐改製後,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成為正式官員,正三品,並且不任其他官職,專司草擬內製之職,例帶知製誥銜。由於草擬外製的知製誥已廢,所以,北宋後期及南宋的知製誥,都是翰林學士的加銜。翰林學士定額為兩員。\r

如果其他官員入學士院草擬內製而未任命為翰林學士者,稱為直學士院、直翰林院,簡稱“直院”。遇學士院全缺翰林學士,而以其他官員臨時代行其職,宋初曾稱為權祗應翰林院事,後稱權直學士院、權直翰林院、學士院權直、翰林權直,簡稱“權直”。如官位高於翰林學士,則稱為權翰林學士、權學士院。\r

由於唐代學士院自翰林院分出,故宋代有時亦稱學士院為翰林院。宋代亦另有專掌藝學供奉之事的翰林院,則與學士院之又稱為翰林院者無關。\r

西夏設翰林學士院,官員有學士等。遼北麵官中有翰林院,掌漢文文書及刑獄諸事,長官為翰林學士及翰林學士承旨等。金天德三年(1151),置翰林學士院,設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等,掌起草詔書等事。元代設翰林兼國史院及蒙古翰林院,官員與金代同,分掌製誥文字、纂修國史及譯寫文字。\r

明翰林院掌製誥史冊文翰之事。設掌院學士(正五品),下屬有侍講學士(正六品)、侍讀學士(正六品)、世襲五經博士(正八品)以及介於官與非官之間的六科庶吉士。入翰林院者官品雖低,卻被目為清貴之選。明朝翰林若得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密,則更是貴極人臣。清因明製,設翰林院。置掌院學士(正五品)兩人,滿員、漢員各一人,由大學士、六部尚書或侍郎內特簡。掌院學士下設侍讀學士(從五品)、侍講學士(從五品),滿、漢各三人;聖裔太常寺博士(正七品),以孔氏衍聖公第三子承襲;世襲五經博士(正八品);六科庶吉士。\r

清掌院學士無文學撰述之責,是侍讀學士以下諸官的名義長官,與唐宋之翰林學士有所不同。侍講以上諸官亦僅具空名,並不任講書之職。擔任講書者須另外選派,加經筵官之銜。世襲五經博士的設置,也意在照顧孔子及朱子的子孫,以奉祀其先人,實際不任職務。故清代翰林院諸官極為閑散。但翰林官亦是清華之極選。仕為翰林官者不僅升遷較他官為易,而且南書房行走及上書房行走例由翰林官為之,因接近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優待厚遇。\r

樞密院\r

五代至元的最高軍事機構。唐代宗永泰中始設樞密使,掌文書,以宦者任之。五代後梁設崇政院,改用士人,掌軍國大政。後唐改稱樞密院,樞密使輔左宰相,分掌軍政。宋設樞密院與“中書”分掌軍、政大權,號稱“二府”。中書稱東府,樞密院稱西府。\r

樞密院的長官為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北宋除熙寧初年外,不同時並置,副長官為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資曆淺的稱簽書樞密院事、同簽書樞密院事。元豐改製,以知樞密院事與同知樞密院事為正副長官,其他一概廢罷。元祜三年(1089)複置簽書樞密院事。北宋末一度以位高者領樞密院事。南宋初年複設樞密使、副使、同簽書樞密院事,樞密使位在知樞密院事之上。樞密院長官通常由文官擔任,實行“以文馭武”。\r

北宋初及慶曆年間,宰相曾兼樞密使。南宋前期宰相多兼樞密使(知樞密院事),後期則例兼樞密使,另設專職的樞密使。南宋樞密院的副長官與參知政事互兼。\r

宋初樞密院下設有兵房、吏房、戶房、禮房等,分治諸事。設樞密承旨(後改為都承旨,又增設副都承旨),總管諸房,各房設副承旨一至二人主管。以後房數逐漸增多,南宋初曾達二十多房,乾道六年(1170)並為兵、吏、禮、刑、工五房及院雜司。\r

遼太宗耶律德光於會同元年(938)進攻後晉時,依晉製在漢地設樞密院,以降臣李崧任樞密使,掌管漢地軍政事務(契丹樞密院設立後,漢地樞密院亦稱南樞密院或漢人樞密院)。遼世宗大同元年(947),設契丹樞密院(北麵官),因該院牙帳處大內南北,故又稱南院、北院。契丹南院掌民政,北院掌軍政。\r

金太祖完顏枑天輔七年(1123)占領燕雲地區後,設樞密院統轄漢地軍務。太宗天會三年(1125)侵宋時,設都元帥府總轄軍政。海陵王改都元帥府為樞密院,以樞密使掌武備機密之事。章宗泰和六年(1206),改稱都元帥府。八年,仍稱樞密院。金末,各地設行樞密院分掌地方軍務。\r

元中統四年(1263),設樞密院,掌朝廷軍機大政,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樞密使由皇太子兼任,為虛職,實際主事者為知樞密院事。戰時設行樞密院或樞密分院。元末,明太祖朱元璋下集慶,即設行樞密院以統諸軍。至正二十一年(1361),罷樞密院,改設大都督府掌軍務。\r

太學\r

漢代出現的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西漢早期,黃老之學盛行,隻有私家教學,沒有出現傳授學術的學校。漢武帝罷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後,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始在長安建立太學。最初太學中隻設五經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從武帝到新莽,太學中科目及人數逐漸加多,開設了講解《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周官》《爾雅》等的課程。元帝時博士弟子達千人,成帝時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為了樹立自己的聲望,並籠絡廣大的儒生,在長安城南興建辟雍、明堂,又為學者築舍萬區。博士弟子達一萬餘人,太學規模之大,實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還歲課博士弟子,入選的可補官。\r

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城東南的開陽門外興建太學。後來漢明帝劉莊還到太學行禮講經。順帝永建元年(126),對太學進行了重修和擴建,費一年時間,用工徒十一萬二千人,建成兩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學生稱之為太學生。其後,太學生人數多至三萬人。靈帝熹平四年(175),為了刊正經書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經,樹立於太學門外,全國各地來觀看和抄錄經文者,絡繹於途。兩漢時太學在培養人才和促進文化發展等方麵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政治的腐敗,太學生開始參與政治。西漢哀帝時,博士弟子王鹹曾聚集太學生千餘,以圖解救執法不阿的司隸校尉鮑宣。東漢晚期陳蕃、李膺等人反對宦官的黑暗統治,得到太學生的支持和響應,於是太學生也成為宦官打擊的對象,不少與黨人有牽連的人遭到禁錮。熹平元年,太學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達一千餘人。\r

魏文帝曹丕黃初中恢複了洛陽的太學,有博士十九人。太學生在魏明帝時增至千餘。時依漢製設五經策試之法,通過考試的可補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西晉武帝時太學生三千人(一說七千餘人),依《晉令》規定,試經及格者可拜郎中。西晉時教育體製的重大變化,是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專設了國子學,形成了貴族與下層士人分途教育,國子學、太學並立的雙軌製。東晉學校教育相當衰微,南朝則有所複興,國子生多為士族高官子弟,稱之“國胄”或“世胄”,可以經明經策試入仕,而太學則往往僅存博士而無生員。\r

十六國時期,一些少數族政權亦曾設立太學以及四門學、郡國學、律學,生員身分有所限定,一般限公卿大臣子弟充當。然各政權興廢不定,學校也時設時罷。至北魏道武帝,設立學校,稱國子太學。後又別立太學。國子學一度改稱中書學,後又改回。郡學也稱太學。孝文帝、宣武帝時,又增設了四門小學,形成了國子學、太學、四門小學三學並立之製。南北朝後期至隋,又逐漸形成了律學(習法令)、書學(習文字)、算學(習計數)三學。\r

唐代國子監,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學校的差別,與學生資蔭(即父祖官爵)身份有關。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分別麵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學、書學、算學則麵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國子生、太學生、四門生學習儒家經典,律學、書學、算學學生則學習專門技術。國子學生員三百人,太學五百人,四門學一千三百人,律學五十人,書學、算學三十人。入學年齡為十四歲至十九歲,律學則為十八歲至二十五歲。高宗龍朔二年(662),又在東都洛陽設立了一個國子監,與長安國子監合稱“兩監”。\r

國子監長官為國子祭酒,主持政務。下設司業為副,及丞(掌判監事)、主簿(掌印)、錄事。諸學有博士、助教、典學、直講等學官,掌教學。國子生、太學生、四門生入學後,要根據將來考進士科還是考明經而分科學習。所習儒家經典分為大中小三種,《禮記》《左傳》為大經,《詩經》《周禮》《儀禮》為中經,《易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為小經。通三經者,大、中、小經各一;通五經者,大經皆通,餘經各一;《孝經》《論語》則都要掌握。這與進士、明經科的考試要求,基本一致。學校每歲向禮部薦送參加科舉考試者。如學業不佳而多年不堪薦送,或薦送後屢年落第,則往往要被學校解退除名。\r

唐代前期,進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兩監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時進士不由兩監出身,則深以為恥。唐玄宗李隆基曾下令,天下舉人皆補學校。但安史之亂後,由於政治混亂及財政困難,學校由盛人衰,生員不及舊日三四分之一,太學、四門學的入學資格隻好降低,生徒在應科舉者中的比例亦大為減少。\r

宋代太學仍為最高學府,隸國子監。宋初僅設國子監,學生名額甚少,且隻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範仲淹推行新政(見慶曆新政),始以東京開封錫慶院興辦太學,招收內舍生兩百人,采用胡瑗的湖學法製訂“太學令”。宋神宗趙頊時,擴建太學,增加學生名額達兩千四百人,設八十齋,並重訂太學條製,推行三舍法。宋徽宗趙信時,興建辟雍作為外學,太學(包括辟雍)共招生三千八百人,同時廢除科舉,人才皆由學校選拔,太學達到極盛時期。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在臨安府重建太學,至宋末學生達一千七百多人。\r

宋代太學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學製。太學生從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和平民的優秀子弟中招收。慶曆間(1041~1048),內舍生由太學供給飲食。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起,外舍生亦由太學給食。南宋時,外舍生入學,須納“齋用錢”,方能在官廚就餐;貧者減半納;內舍生和各齋長、齋諭免納。學生各習一經,隨所屬學官講授。學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內舍、外舍。考核學生成績和學生升等的製度,稱“三舍法”,規定新生人外舍習讀,經公試、私試合格,參考平日行藝,升補內舍。內舍生兩年考試一次,考試成績和當年公、私試分數校定皆達優等,為上等上舍生,即釋褐授官;一優一平為中等上舍生,準予免禮部試;兩平或一優一否為下等上舍生,準予免解試。上舍生不再參加公試。私試每月一次,由學官出題自考學生;公試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學生分齋學習,每齋三十人,屋五間、爐亭一間為全齋閱覽和會議處,設齋長、齋諭各一人,負責督促和檢查學生的行藝。宋代學官與唐略同,然無助教、直講,又增學正、學錄、監書庫、監廚官等。職員稱學職或職事人,有前廊學錄、學諭、直學等,大多由上舍生或內舍生擔任,每月有俸錢。工人稱齋仆、貼齋等,亦領“月給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