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曆代官署機構(1 / 3)

三省六部\r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r

三省六部是自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的製度。其中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製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製定、審核與貫徹執行。\r

隋唐中書省的長官為中書令(隋稱內史令),副長官為中書侍郎(隋稱內史侍郎),主要職官有中書舍人。中書省主要負責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詔敕,起草之責主要由中書舍人負擔。門下省的長官為侍中(隋稱納言),副長官為黃門侍郎(後改稱門下侍郎),主要職官有給事中。門下省主要負責糾核朝臣奏章,複審中書詔敕,如認為不當,可以封還和加以駁正,稱“封駁”。駁正之權主要由給事中掌握。中書、門下二省都設在宮內,所以又有諫諍之責,設左右諫議大夫、左右補闕、左右拾遺,分屬二省(左屬門下、右屬中書),以匡正皇帝的過失。尚書省設在宮外,長官為尚書令,實際不任命,由副長官左、右仆射代行職權。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員外郎,負責都省職事,總領六部。各部長官稱尚書,副為侍郎;各司之長為郎中,副為員外郎,分別負責貫徹各種政令。他們對中央擔任具體事務的九寺三監(或五監)及地方上的府、州、縣官有領導、監督之權。“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則,從而彼此製約,以掌管國家大政。\r

這個原則並沒有始終貫徹。唐初以三省長官為當然宰相,合議軍國大事於政事堂(初設於門下省,高宗死後,移至中書省,玄宗時改名中書門下),但又擇他官參加議政,號為參知機務、參議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時,決定政事之權已不全由三省長官,其後又有以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名的他官參政。唐中葉以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長官卻先後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為榮譽職,決定政策之權則被剝奪。玄宗以後,中書舍人起草詔敕之權又為翰林學士所分割;尚書省各部司的職權,在安史之亂後也大部分為各種使職所瓜分。故唐中葉後,三省六部製名存實亡。\r

宋承唐製,設門下、中書、尚書三省,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但北宋前期除刑部尚保留審複天下大辟案的職權外,三省六部的主要職權都已轉移至其他機構,其長官也都隻作為寄祿官銜,另派升朝官分別主判,以處理殘留細務,三省六部製仍是名存實亡。元豐改製,以三省取代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與樞密院對掌文武大權。除正、副宰相外,門下、中書後省分設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左、右正言掌原諫院所領諫諍彈劾職務;起居郎、起居舍人掌原起居院所領修起居注職務;又分設門下後省、中書後省,為門下省及中書省下屬機構,分別以給事中及中書舍人主管,以給事中掌原封駁司的封駁職務,並以封還詞頭的方式行使封駁權。尚書省下領六部,由各部尚書、侍郎主管,以原審官東、西院,流內銓,三班院所領職務歸吏部,以原三司與司農寺所領主要財政職務歸戶部,以原太常禮院所掌禮儀職務複歸禮部,以原審刑院糾察在京刑獄司複刑獄及三司有關審核會計帳冊等職務並歸刑部,以原三司有關修造、坑冶等職務歸工部,某些次要軍務歸兵部,並廢除樞密院之外的舊有機構,恢複六部下屬二十四司。宋哲宗元祜元年(1086),反變法派執政,改為三省共同議事,奏請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實際上使三省合一,習慣上常統稱三省。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又實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時或省並,如建炎三年以禮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職方,駕部兼庫部,比部兼司門,工部兼虞部,屯田兼水部等,還省並若幹寺監人六部。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又進一步省並六部下屬諸司,如以司封兼司勳,禮部兼祠部,兵部兼駕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r

遼代南麵官係統中,設三省六部(其中“中書省”初名“政事省”),設官同於宋製。金、元、明隻設一省六部,一省,金為尚書省;元、明為中書省。明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製。\r

尚書省\r

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之一。始名尚書台,後稱尚書省。它是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起來的。\r

起源及其演變\r

秦及漢初,尚書是少府的屬官,是在皇帝身邊任事的小臣,與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稱六尚,因其在殿中主管收發(或啟發)文書並保管圖籍,故稱尚書。漢武帝劉徹時,進一步強化君權,政事不專任二府(丞相府、禦史大夫府),尚書因主管文書,省閱奏章,傳達皇帝的命令,地位逐漸重要。武帝遊宴後庭,為便於出入宮禁,用宦者主管尚書事務,稱為中尚書令,簡稱中書令,又兼謁者之職,因稱中書謁者令。但在宦官為中書時,也有士人任尚書之職,如張安世曾於武帝時任尚書令,五鹿充宗於元帝時任尚書令。元帝時,宦官弘恭、石顯先後為中書令,“權傾內外”。由宦官典尚書的製度,受到大臣激烈反對。到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終於專用士人。由於尚書在西漢已成為政府機要部門,所以凡是掌握實權的大臣都領尚書事,如霍光以大將軍領尚書,王鳳以大司馬領尚書。\r

漢光武帝劉秀鑒於西漢晚期的權臣專政,有意削弱相權,太尉、司徒、司空居三公高位,名為宰相,而實際權力則逐漸移於尚書。當時,尚書機構稱台,有令、仆射各一人,尚書六人,分主六曹(或說為五曹六尚書,其中三公曹置尚書二人)。令、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各一人,“掌錄文書”,並檢查各項事務是否按時完成。尚書之下有侍郎三十六人,分屬六曹,主起草文書;又有令史十八人(每曹三人),主抄謄文書。此時尚書台已成為組織複雜的機構,成為政府的中樞,號稱中台。所以章帝時韋彪說:“天下樞要,在於尚書。”但是在東漢,尚書台仍然算是少府的下屬機構。尚書令、仆射、尚書等官的祿秩都較低,令秩千石,仆射、尚書秩均六百石。\r

三國時,尚書台已正式脫離少府,成為全國政務的總彙。令、仆射、尚書品秩已經很高,並為第三品,與九卿同級。漢獻帝時,曹操執政,荀勦為尚書令,曹操征伐在外,荀勦常居中持重,可見此官地位之重要。但正是因為它威權的升高,引起最高統治者的疑忌,所以最高統治者又開始剝奪它的權力。曹操為魏王時,置秘書令,典尚書奏事。其子曹丕(魏文帝)代漢稱帝後,改秘書令為中書令,又置中書監,並掌機密,下統中書郎若幹人,組成中書省。魏明帝時,中書監、令號為專任。於是在尚書台之外複有中書省,而原來作為皇帝侍從的侍中也逐漸成為參預機密的要職,尚書台不再有獨占機樞的地位。雖然如此,由於全國政務首先集中到尚書台,因此它作為全國行政總彙機構的趨勢仍在繼續發展,執政重臣也要加上錄尚書事的頭銜,才能過問機密。\r

孫吳略仿曹魏,也是尚書、中書並置。蜀漢則沿襲東漢,尚書之權甚重。\r

西晉沿襲曹魏,以尚書台總攬政務,而別置中書、門下二省以分其權。然尚書令、仆射仍是全國行政部門的首腦,稱為端右、端副,地位在中書監、令和侍中之上,重臣當國仍必加錄尚書事。東晉以後,錄尚書之權漸分,有時以三四人並錄尚書事。宋孝武帝孝建中,為防大臣威權過盛,遂省去錄尚書之職,以後置廢不常。又自魏晉以後,士族崇尚清淡,不屑過問瑣碎的日常事務。西晉王衍自尚書仆射遷尚書令,身居宰輔,不以經國為念。梁朝謝肭為司徒、尚書令,憚煩,職事多不覽。又自東晉以後,高門子弟都以出身作尚書郎為恥辱。高門既不屑就,就者也多不辦事,故自東晉以後,令、仆射及郎中多不奏事,當官成為掛名,於是,尚書台的日常事務多交給令史去處理。這樣,令史就漸攬事權,尚書省內部有權力下移的趨勢。由於令史實際作用的增大,梁武帝曾擬提高都令史人選,不用寒人而改用士族。但土族尚不樂為台郎,何況令史,所以此法不能推行。加之,南朝時中書舍人傳任機密,尚書省的實際地位更為下降。\r

西晉滅亡後,在北方建立的十六國,除前涼、西涼遙奉江南正朔,不立尚書台外,其餘政權均見尚書令、仆射、尚書等官職。但其具體情況不詳。\r

北魏出自鮮卑族,本身有部落大人會議決事的製度,及魏道武帝拓跋矽破後燕,皇始元年(396)始仿魏晉立尚書台,置三十六曹。但北魏前期的尚書台是鮮卑舊製與中原製度的糅合,與江南製度迥然不同。北魏尚書製度的正式建立,實際在太和改製以後。太和十五年(491)魏孝文帝元宏改定官製,十七年,頒布第一個職員令,太和二十三年又頒布第二個職員令,尚書省及其他官職都仿照魏晉製度,主要也是以尚書省總領庶政,而中書、門下二省分掌機權,門下之權尤重(見門下省)。\r

東魏、北齊承襲北魏,而尚書之權較重。這是因為北齊文襄帝高澄、齊文宣帝高洋都曾在東魏朝擔任過尚書令。北齊除在首都鄴城置尚書省外,在晉陽也置尚書省,同樣具有中央行政機構職權,這是因為晉陽是北齊下都,皇帝經常前往並在那裏發號施令。\r

西魏時,朝廷尚書省的組織情況不詳。宇文泰以大行台執政。大行台的組織略同於尚書省,有仆射、尚書、丞、郎等職。周惠達、蘇綽、盧辨都曾為行台尚書。到西魏末才實施摹仿《周官》的六官製,廢除了尚書省。北周承之。\r

隋文帝楊堅代周稱帝,於開皇元年(581)恢複了尚書省,並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最高行政機構。隋代不置錄尚書事,尚書令雖設而常缺,尚書左仆射便是首相,高僎任此職達十九年,綜理全國政務。他雖兼任納言(即侍中),而權力主要來自左仆射之職。高僎之後,楊素亦為此職。大業元年(695),楊素升任尚書令。楊素死後,隋煬帝楊廣不補尚書令,大業三年後,左右仆射也不補任了。\r

唐沿隋製,也是三省(尚書、門下、中書)並置,而尚書省事無不總,是全國行政的總彙機構。尚書令仍是雖設而虛其位,僅李世民為秦王時曾一度擔任。唐中葉後,唐德宗李適為雍王時再兼此職。故唐以仆射為省主,若置左、右仆射,便以左仆射為省主。仆射之下設左右丞,協助仆射分理省內事務。尚書省設六部二十四司,部有尚書,侍郎為之副;司有郎中,員外郎為之副。緙絲文品官鷺鷥補子吏部綜銓選之任,戶部(初名度支,隋代稱民部,唐代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改為戶部)負財政之責,禮部掌禮儀及貢舉,兵部主兵籍、器仗,刑部(初名都官)理刑獄辭訟,工部知工程建設。全國政務,各歸所司。九寺三監,則成為具體辦事的職能機構,貫徹尚書諸司所傳達之政令。地方州、縣亦稟承尚書符令施政,並定期向尚書諸司申報戶口、籍帳及政績。故尚書省仍是國家政事總樞紐,是最高行政機構。\r

唐初,左、右仆射及中書令、侍中並為真宰相,左仆射居首,地位極為尊崇。太宗貞觀年間,房玄齡為左仆射近二十年,成為唐朝著名宰相。但是就在唐朝前期,尚書省的地位已在下降。首先,是仆射相權的削弱和被剝奪。唐朝在門下省設政事堂,為宰相議政之處。參加議政者原為三省長官(即左右仆射、中書令、侍中)。但皇帝又以敕令指定其他官員參加議政,稱為參加機務、參議朝政等。其官品位較低者則加以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頭銜,亦為宰相。貞觀二十三年(649),李籣拜尚書左仆射,亦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稱號,於是左仆射為當然宰相的地位發生了動搖。其後,凡官仆射者必須加此稱號,才能參加議政,才是真宰相。左右仆射逐漸被排除於宰相之外,到唐玄宗時就少有仆射參加議政的事例。尚書省因其長官被排除於決策機關之外而成為單純的執行機構了。其次是尚書省各部諸司的職權逐漸為新發展起來的各種使職所奪。這種使職由皇帝以敕令任命,專管某一具體職事,屬於差遣性質。唐玄宗時是各種使職迅速發展的時期,如在財政製度方麵就有勸農使、度支使、營田使等的設置。這些專一性的使職,直接稟承皇帝的敕令,指揮其下屬機構,很少通過尚書省。安史之亂以後,由於軍事上的急需,使職增設更多,權力更大;加以宦官專政,藩鎮跋扈,尚書省的職權更加削弱。於是尚書諸司成為閑曹,“兵部無戎帳,戶部無版圖,虞、水不管山川,金、倉不司錢穀”,“官曹虛設,俸祿枉請”,“一飯而歸,竟日無事”。唐朝後期,尚書省已有名無實。北宋初,形式上還保留尚書省的組織係統,但權力既不歸屬,郎官又不治事,權借此以寄祿秩,別無差遣,尚書省的製度名存實亡。遼、金有尚書省,與宋製略同。元代以後,尚書省遂廢除。\r

組織及其職掌\r

尚書台(省)的組織由簡到繁,曆代均有變化。漢初已有令、仆射及丞的職別。令為主官,仆射為副,丞則為令、仆之佐職。至漢成帝時,始分曹理事,有常侍曹,主公卿(指中央行政部門);二千石曹,主郡國二千石(指地方政府);民曹,主吏民上書;客曹,主外國“夷狄”(指國外及國內少數族),凡四曹。後又置三公曹,主斷獄,共為五曹,每曹各有尚書一人,在令、仆射統屬下分領政務。東漢設六曹尚書(或說為五曹),尚書之下複有侍郎三十六人,分屬六曹,成為三級組織。尚書令、仆射及六曹尚書合稱八座(隋唐時以左右仆射及六尚書為八座),為台中長官;尚書郎則主作文書,起草立義,上殿奏事,“八座受成,事決於郎,下筆為詔策,出言為詔命”,為台中具體辦事人員。郎官之下複有令史二十一人,主抄錄文書。但東漢侍郎與令史尚無嚴格界限,侍郎缺常以令史升補。協助令、仆理事者尚有左、右丞各一人,左丞有糾劾之權,曆代均同。\r

魏晉以後,令、仆射及左、右丞理事之處為都台(後稱都省)。下為列曹尚書,其數或五或六,各代不一,其區分辦法也與東漢略有不同。如曹魏置五曹尚書:吏部,主銓官吏;左民,主民事;客曹,主外國及國內少數民族;五兵,主軍政;度支,主財政。不似漢代以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國二千石,按中央與地方區分職務。列曹尚書之下,複分曹置郎官,其數或多至三十六曹(兩晉、北魏),或少至十五曹(東晉),其名稱職掌亦代有變化,因事而設,不能盡舉。丞郎之下,均有都令史、令史、主事、省事等吏職。而郎官、令史之區別更嚴,自郎官以上,多屬士族;主事、令史,則多出寒人。雖間或有初仕令史而官至令、仆射(如北齊之趙彥深),然出身令史為人所賤視,則是普遍情況。\r

尚書省之組織,至隋而定型,尚書皆以部為名,而郎官以司為名。有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及吏部、主爵等二十四司。司有侍郎一至二人,員外郎一人。煬帝時,又於每部增置侍郎一人以為尚書之副,原諸司侍郎則改稱為郎(唐代則稱為郎中)。尚書都省增設左右司郎(唐代改為郎中)各一人,作為左、右丞之佐。唐朝沿襲隋製,但名稱屢有變更。龍朔二年(662)改尚書省名為中台,左右仆射為左右匡政,鹹亨(670~674)初複舊;光宅元年(684)又改名為文昌台,左右仆射為文昌左右相;垂拱元年(685)又改省名為都台,萬歲通天(696~697)初複舊;長安三年(703)又改為中台,神龍(705~707)初複為尚書省。開元元年(713)又改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天寶元年(742)複舊。其下六部名稱也有改複。\r

中書省\r

中國古代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之一。它和漢代尚書有淵源關係。\r

漢武帝時進一步強化君權,以主管文書的尚書掌握機密要政。為便於出入後宮,用宦者擔任,稱為中尚書,簡稱中書,又因兼謁者之職,故又名中書謁者。其長官有令,仆射。宣帝末弘恭為中書令,石顯為仆射,元帝時石顯為中書令,牢梁為仆射,均專權用事,為朝臣所惡。成帝時廢除由宦者擔任中書之製,此後至東漢末,改以士人為尚書。尚書台獨掌樞要,地位日益崇重。但專製主義的封建統治者總要防止臣下的權力過大,以免威脅到自身。東漢末,曹操受封為魏王後,在建置魏國百官時,便設立秘書令,典尚書奏事。魏文帝曹丕即位後,改秘書為中書,設監、令各一人,監、令之下置中書郎若幹人,於是中書省正式成立,其官員由士人充任,與西漢時用宦者充任的中書不同。從此以後,中書省與尚書台並立。原來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中書監、令的品秩雖低於尚書令、仆射,但與皇帝的近密程度過於尚書,故機要之權逐漸移於中書省,尚書台的地位因之削弱。三國除曹魏外,孫吳亦設中書,置令、郎,但其製與魏製稍有不同。蜀漢不詳。西晉以後,曆代都沿襲曹魏立中書省,隻有北周實行六官製,無中書之名。中書省之印但其春官府有內史中大夫、下大夫等職,即相當於中書令、侍郎的職務。隋代廢六官製,置內史省,即中書省。煬帝末又曾改名內書省。唐初亦名內史省,武德三年(620)始複名中書省。高宗龍朔二年(662)改稱西台,鹹亨(670~674)初複舊,武後光宅元年(684)改名鳳閣,中宗神龍(705~707)初複舊;玄宗開元元年(713)改名紫微省,五年,複舊。自魏晉以後,中書省是與尚書省、門下省鼎立的三省之一。\r

中書省的組織,曆代均有變化。自魏晉至隋初,以監、令各一人為其長官。後隋又廢監,置令兩人。唐承隋製,中書令曾改稱為右相、內史令、紫微令等,均不久即複舊稱。監、令之下,有中書侍郎(魏晉時也有單稱郎或通事郎的,晉宋以後,概稱侍郎),為中書監、令之副,它與監、令的職責都是答複皇帝的谘詢,負責起草詔敕及閱讀臣下的表章。自晉至隋初,侍郎員額四人,後改為二人,唐因之。侍郎之下,有中書舍人,初稱中書通事舍人,後去通事之名。中書舍人初掌呈進章奏,後掌撰作詔誥及受皇帝委任出使,宣旨勞問,受納訴訟。其員額曆代不同,唐時置六人。中書舍人之下,複有通事舍人(一度改稱事謁者)若幹人,掌朝見引納,殿廷通奏。此外,又有右補闕、右拾遺,掌諫諍,唐代所置;起居舍人,掌修起居注,隋代所置。\r

中書省最重要的職權是撰作詔令文書。魏晉之初,監、令、侍郎多親自起草,如曹魏時劉放為中書監,善為書檄,三祖(魏武、魏文、魏明)詔命多出自劉放。西晉張華為中書令,當時詔誥皆張華草定。其後,擔任監、令的高門士族,崇尚清談,厭親細務,起草詔誥文書,多委之於舍人,於是機要之權逐漸下移。南朝時,草擬招誥成為中書舍人的專職,其時皇帝為了便於驅使,多以低級士族或寒人充任舍人,“入直閣內,出宣詔命,塒有陳奏,皆舍人持人”,這樣,他們就有機會參預決策。南齊永明(483~493)中,中書通事舍人權傾天下。梁武帝信任周舍、朱異,兩人先後任中書舍人,專掌機密,雖官位多次升轉,但不離舍人之職。陳時,“國之政事並由中書省。省有中書舍人五人”,“分掌二十一局事,各當尚書諸曹,並為上司,總國內機要,而尚書唯聽受而已”,形成中書舍人專政的局麵,監、令、侍郎反而成為虛位。這種情況在陳亡以後才有所改變。北朝的中書監、令仍然掌握詔命起草權,如北魏高允、高閭均以能文為中書監、令,詔令書檄,多出其手;北齊邢邵、魏收亦曾為中書監、令,親作詔誥,與南朝由舍人起草詔誥的情況不同。隋代內史令與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仆射並為宰相之任,地位尊崇。下置內史舍人(即中書舍人)八員,專掌詔誥。唐朝也沿襲隋代,置中書舍人六員,以撰作詔製為其主要職責,又分押尚書六部,佐宰相判案。故舍人之職在唐代頗為顯赫。\r

中書令在唐朝前期與侍中、仆射同為真宰相。宰相集議朝政的政事堂,初設於門下省,高宗死後,移至中書省。此後,中書令執政事之筆,有出令之權,遂居宰相之首。其以同中書門下三品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者,多以中書侍郎、門下侍郎為本官。至唐中葉以後,勢力強大的藩鎮和勳高望重的武臣常被加尚書仆射、中書令、侍中等官銜,以示榮寵。於是,中書令也逐漸成為虛銜。與此同時,以他官掌詔命敕策的製度也發展起來,翰林學土逐漸成為重要詔令的起草者,中書舍人的職權漸被侵奪,隻能草擬一些例行敕書,變得無足輕重。所以中書省到了唐代後期也大權旁落。\r

北宋前期,中書省僅存空名,與門下省並列於皇城外兩廡,所掌隻是冊文、覆奏、考帳等例行公事。宰相辦公處稱中書門下,簡稱中書(習稱政事堂),置於皇城之內,不再設於中書省。中書令不真拜。中書舍人亦為寄祿官,不起草詔命,而另設舍人院,置知製誥或直舍人院以掌外製。元豐官製改革,將中書門下職權分屬三省,恢複“中書取旨、門下覆奏、尚書施行”的唐製,並任命實職省官。同時廢舍人院,建為中書後省。中書令仍虛位,而以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之職,與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並為宰相;別置中書侍郎一人為副,與門下侍郎,尚書左、右丞並為執政。然因三省分權製影響行政決策效率,實行中改變為由宰、執事先共議於政事堂,奏準後以“三省同奉聖旨”行下。南宋時,中書省與門下省合並為中書門下省,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改稱右丞相,中書侍郎改稱參知政事。\r

遼以南麵官治漢人,其南麵朝官亦沿唐製有三省之名。中書省初稱政事省,興宗時改。其官見於記載者有中書令、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然未必皆有實職,大抵多用以招徠漢人或示榮寵。金熙宗完顏煖官製改革,參用唐、宋之製建立三省,然中書令以尚書右丞相兼任,位在丞相下,亦不置實職之侍郎、舍人,掌詔敕者為翰林院,故中書省徒有虛名。完顏亮廢中書、門下二省,僅存尚書省為最高政府機構。\r

元世祖忽必烈以前,大蒙古國以劄魯忽赤掌政務,大劄魯忽赤是最高行政官。此外,大汗的怯薛組織中有必閣赤(意為掌文書者)一職,掌寫發詔令及其他宮廷文書事務,設有分掌畏無兒文、漢文、波斯文等各種文書的必偭赤。隨著蒙古統治地域的擴大,在中原和西域各地區頒布政令以及征收貢賦、任免官吏等事,都需要行用文書,必偭赤機構在行政事務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必偭赤長得以參預管理政務,成為次於大劄魯忽赤的輔相之臣。1231年,窩闊台南征駐驊雲中(今山西大同)時,仿照中原官稱,必偭赤長耶律楚材、粘合重山、鎮海三人分別稱中書令和中書左丞相、右丞相,同時將必偭亦機構稱為中書省。但這隻為適應統治中原漢地的需要而權宜使用中原官名,並未成為蒙古國的定製。\r

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後,始采用中原官製,設立中書省以總理全國政務,為最高行政機構。其設官沿襲金尚書省之製,長宮中書令由皇太子兼任,未立皇太子時則缺。實際長官為右丞相、左丞相(元製尚右,故右在左上),各一員,或僅置右丞相,總領省事,統率百司。平章政事四員,為丞相之副貳;右丞、左丞各一員,參知政事兩員,為執政官;統稱為宰執。又置參議中書省事四員,掌左司、右司文牘,參決軍國重事。左司、右司,各置郎中、員外郎、都事等官。中書省領六部。中統元年初置左三部(吏、戶、禮)、右三部(兵、刑、工),至元元年(1264)分為吏禮、戶、兵刑、工四部,七年始分立六部。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各地區相繼分立行中書省,總隸於中書省;山東、山西、河北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則由中書省直轄,稱為“腹裏”,即內地的意思。至元七年至八年,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至大二年(1309)至四年三次設立尚書省分理財賦,亦置丞相及平章、右丞、左丞、參政等宰執官。在這期間,行政權實際上歸尚書省,各行中書省亦相應改為行尚書省。尚書省罷,權力複歸中書省。\r

明初沿襲元製,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領轄六部,職權甚重。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朱元璋殺丞相胡惟庸,乘機廢中書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於皇帝,中央集權空前加強。\r

門下省\r

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之一。初名侍中寺,是宮內侍從官的辦事機構,後來發展成為與尚書省、中書省鼎足而立的三省之一。其稱為門下省,始自西晉。\r

門下省的組織曆代不盡相同,但均以侍中為其長官,黃門侍郎(或稱給事黃門侍郎,後改稱門下侍郎)為其副。門,指皇宮內門,因其門戶漆以黃色,故又稱黃門。至唐,其下屬有給事中、散騎常侍、員外散騎常侍、散騎侍郎、員外散騎侍郎、諫議大夫、奉朝請等官職。這些官職大都來源於漢代宮廷侍從。門下省所統的下屬機構,曆代也不一致。如劉宋、蕭齊時有公車、太醫、太官及驊騮廄等機構;隋代有城門、尚食、尚藥、符璽、禦府、殿內六局;唐代則隻有城門、符寶二局和弘文館。\r

侍中在秦代是由丞相派赴殿中往來奏事的府史,因其在宮殿內供職,故稱侍中。漢代成為加官,凡加此官號者,便可出入宮禁,為皇帝左右侍從,備顧問,並分管皇帝服用之物,下至虎子(便器)、唾壺之類也包括在內。內外朝官多可獲得此種稱號,並無員額,多至數十人。侍中由於在皇帝左右,有代皇帝“省(閱)尚書事”的責任,因此能參預決策。但在東漢後期宦官專政,比侍中更為接近皇帝的中常侍、小黃門等掌握了“受尚書事”的權力,侍中在政治上的作用受到限製。東漢末,宦官被誅後,獻帝於即位之初,設置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各六人,在皇帝左右省尚書事。從此侍中、黃門侍郎有了定員和專責,地位逐漸重要。魏晉時期,侍中定員四人(用作加官的侍中不在此數內)。三國時,侍中在魏、吳、蜀的政府中的地位都十分重要。黃門郎(即黃門侍郎)成為士人羨慕的要職。魏齊王芳時,王弼以未能在門下為黃門郎而遺憾。吳孫權用胡綜、是儀為侍中,專典機密,“入闕省尚書事,外總平諸官,兼領辭訟”。蜀相諸葛亮出師北伐時,上表囑咐後主劉禪要信任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諱、董允,“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這些事例都足以說明侍中、黃門侍郎的重要地位。西晉時,侍中的作用更為明顯。武帝用任愷為侍中,委任他綜管大小事務,當時連最有權勢的開國元勳賈充也十分懼怕他。到了東晉以後,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製度,即皇帝頒發詔書,一定要先通過門下省,從而形成了門下省的封駁權(即審核權)。這種封駁權發展到唐代,達到它的最高點。\r

侍中在政治上發揮的作用,以北魏更為顯著。北魏早期官製脫胎於部落製度。什翼犍時,置左右近侍,侍直禁中,傳宣詔命,以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為之。無常員,或至百數,其職位類似侍郎。又置內侍長四人,主顧問,拾遺應對,其職位類似於侍中。後來,道武帝拓跋燾稱帝建國,模仿魏晉官製,於是這種與門下省製度大致相當的內侍長、近侍之職,便取得了侍中、散騎侍郎等名稱,並繼續享有重要地位,太武帝時,穆壽、張黎均以侍中輔政。宣武帝末,於忠為侍中兼領軍,既居門下,又總禁衛,秉朝政,權傾一時。北齊時宰相執政者也多兼侍中之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