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美倫決定聘用江彬與她的一項決策有關,她打算在富誠信托旗下設立一家私募基金,就是後來由江彬掌舵的陽明投資。
蕭美倫出任富誠投資信托公司總經理時,隻有三十出頭。她雄心勃勃,一心要成為金融界出類拔萃之輩。國內關於投資信托公司的性質,一直模糊不清。它通常由地方政府的財政部門出資組成,也有的是銀行下屬機構,先天就有點四不像。有人說,信托投資公司的業務應該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也有人說,信托投資公司是金融“百貨商店”,什麼都敢幹。後者較前者在觀念上更前衛、更新銳。蕭美倫完全接受後一種觀點,決心將富誠信托投資公司辦成廣濱市的“金融百貨公司”。她四麵出擊,涉足股票、期貨、房地產、礦產投資、資金拆借……沒過多久,蕭美倫就迅速打開了局麵,取得赫赫戰績。富誠信托投資公司由小變大,成為珠三角地區舉足重輕的機構大戶。
2000年大陸股市又有了點戲,蕭美倫打算與時俱進,成立一個國內流行的私募基金,並將其命名為“陽明基金”。後因某些國情方麵的緣由,陽明投資的資金絕大部分要靠自主募集,富誠信托轉換成了合夥人的角色。
其實,成立一家私募公司並非易事,起碼需要滿足六個條件:
一、在某個投資領域(如股票、期貨、外彙、黃金等)有非常豐富的經驗,最好長時間穩定盈利過;
二、製定包含資金的募集、投向、分成、風險控製等內容的說明書;
三、有一批傾心相挺的富人,適時提供相當規模的資金;
四、有完整的投研團隊,密切跟蹤市場的變化,及時製定交易計劃和策略;
五、有一套精密嚴格的係統,使計劃能真正執行下去;
六、因私募尚處於灰色地帶,必須有能力化解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煩。
很顯然,江彬那時並不完全具備這些條件。而蕭美倫找江彬來主持相關工作,看中的隻是他當初做主持人時的超高人氣,因為草創初期,陽明投資最需要關心的不是績效,而是金主們的資金注入。
當時在江彬腦子裏就隻想著一個任務,這個任務不是為客戶賺錢,而是找到新的投資者,挖掘大客戶。每天,江彬得給他不認識而他們也不想和他說話的人打上50個電話。人們總是把電話掛斷,江彬必須不停地打,才能找到願接電話的人。他不斷地尋找打電話的合適對象,那些到處捐錢而又不是公司客戶的企業家最有可能接到他的電話。
多數時候他們總會讓秘書擋電話,如果江彬知道了秘書的名字,那麼差不多算是接通了要找的人。因為多數做金融投資的老板對他們的秘書很差,隻要能表現出任何一點兒毫無心計的善意,就能產生很好的效果。一旦成功地和他們見麵,江彬就會抓住機會,批評他們的投資組合如何如何不妥,敦促他們買他建倉了的股票。離開時他手裏總會多一份理財委托書,一般很少落空。
會麵過後,江彬還會跑到大廈頂層,然後層層往下,挨個敲門,看有誰想和他聊聊股票。任何標有“權益”、“資產”或者“證券”的房間都是他的捕獵對象,除非有人知道如何阻止他進入辦公室。盡管江彬從樓上到樓下的命中率不高,不過如果他去過那些辦公室的話,至少不用再打那麼多冰冷的電話。很快,金融街被他搜遍了。要有時間,江彬還會租一輛車到圖書館,看報紙上關於當地首屈一指的人物的報道。他會抄下好幾十個名字,用隨身帶的零錢一個接一個地打電話,直到約好一次會麵為止。
富誠信托的聲望,江彬的知名度,加上自始至終執著不懈,募資工作總算有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