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製度強化責任(1 / 2)

教育強化責任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但也不是萬能的。

對司機不要超速行駛的教育夠多的了,對司機不要酒後開車的教育夠多的了,但是,為什麼超速行駛非常嚴重?酒後駕車仍然非常嚴重?根本說來還是司機的責任心,把自己、把他人的生命責任當兒戲了。

所以,可以理解“辭典”中為什麼一定要收錄“屢教不改”這一詞條。

怎麼辦?繼續加大教育力度的同時,製度建設加大力度也要跟上。比如,一旦抓住超速行駛和酒後駕車的,懲罰是很重的,罰款、扣分、扣駕照,還要脫產學習交規。這些,就是製度,對教育起到非常好的幫助作用。

在高速公路的下道進收費站的地方,如果司機不減速,是很危險的。於是,此處掛牌,提醒司機要減速,效果不太好;把一些出事的血淋淋的照片給司機看,能起到很大的教育作用;最根本的方法是把高速公路的下道進收費站的路段設計成彎道,彎道要減速,這是每個司機學車時就知道的金科玉律,這個彎道的效果就非常好。這個彎道,就是製度、機製。

所以,強化責任,製度的設計很重要。

某重點大學在圓園園願年出現了一個網上熱議的現象:

一位中年男性老師,上了課後,乘坐校車回老校區去,上車一看,基本上坐滿了,身邊還有一個空座,坐了下去。司機說,這位老師,不要坐,這是一個女生買了票的,人下去有事了,人家馬上上來坐。老師認為自己站了一天講台,很累,司機應該讓老師先坐了再讓學生上車,或者是叫學生給老師讓座。司機認為,先來後到,買票上車,天經地義。雙方爭執不下,誤了開車時間。那位女生上車後,主動把座位讓給了老師坐,自己坐圓園分鍾後的下一班車。

有人把這件事上了校園網,很多人跟帖,幾千上萬。非校園網的其他社會網也有不少帖子熱議,焦點是該不該給這個老師讓座。有的說,先來後到,大家都是買票上車,憑什麼要讓?有的說,就是讓座,也不給這種太“橫”的老師讓座。

後來,這個學校的一位校領導也發了一個帖子,說要找到讓座的女生,要從物質和精神上都獎勵她。

筆者聽說,許多高校都有這種現象。

一位女老師多次向領導反映,圓園分鍾一班的校車,車來後,學生“哄”的一聲擠上去了,大多數老師不願意也沒法與學生擠,等下一班,依然如此,有時候要站著等三四班車,上車後往往沒有座位,讓座的學生是少數,站了一天的講台,很累,希望領導解決。

有位領導講,不要怪學生,是我們沒有教育好,學生有“病”,該老師“吃藥”;孩子有“病”,該爸爸媽媽“吃藥”;員工有病,該領導“吃藥”。

有的人說,我們教育少了嗎,從小就教育他們尊老愛幼,尊師重教;小孩子都知道要給老師和長者讓座,怎麼到了智商這麼高的大學生還不讓,還有很多道理講出來呢?

有人則講,你當老師的太橫了嘛,人家當然不讓囉。

有人則說,不橫也經常沒有人讓座。

有人則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爸爸媽媽有錯,孩子就不孝敬爸媽了嗎?祖國有困難就不愛國了嗎?

有的人則認為,學生有責任給老師讓座,尊敬老師總要通過一定的形式體現出來。下課了,為老師擦個黑板、端杯水都不願意做,缺課還大找理由,尊師還可以在哪些方麵體現出來?當然,老師也要為人師表,也要尊敬學生。

這些觀點似乎都有一些道理,筆者不作評論。筆者認為,責任的教育任重道遠,還要進一步強化、再強化。但是,隻用教育也是不行的,還要用製度對責任進行規範,而且,製度也是一種教育。

比如,在候車的地方焊接欄杆,拉一根繩子,老師和學生都先來後到,排隊上車,養成習慣,老師也不要加塞,在可能的情況下,學生有責任讓一下老師;上了車後,前三排貼一警示牌,上寫:

“前三排為老師的座位”,學生見了,自然不會去坐了。一開始,候車的地方有佩帶紅黃袖籠的人維持秩序,在車上,司機、售票員也有責任維護警示牌的作用。

這個欄杆、繩子、牌子,就是一種製度,它規範學生和老師的行為,養成一種習慣,大家都遵守,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