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待時期:韜光養晦,深藏不露(1)(1 / 3)

曾國藩深諳“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之道,他認為:收斂鋒芒,韜光養晦,是一種必要的自我保護。功成名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要想高成,就必須腳踏實地,別妄想一步登天。一個有抱負的人,應該懂得時時刻刻不斷完善自我,未雨綢繆,為將來做好充分準備。一旦時機成熟,成功便水到渠成。

——作者題注

一、低姿態處世是自我保護之道

所謂“低姿態”,就是我們在社會交往中所表現出的平和、謙遜、圓融及忍讓等言行和情態。有時候,低姿態對於保護自我必不可少。

在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時,很多觀賞者都會被一尊作為“鎮館之寶”的跪射俑所吸引,並為跪射俑的姿態和寓意而感歎。這尊跪射俑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豎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側,雙目炯炯,凝視左前方。兩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做持弓弩狀。這種跪射的姿態在古時候稱為坐姿,是弓弩射擊的兩種基本動作之一。坐姿射擊時重心穩,省力,便於瞄準,同時目標小,是防守或設伏時比較理想的一種射擊姿勢。

這尊跪射俑是秦兵馬俑坑至今已經出土清理的1000多尊陶俑中,保存得最完整和唯一一尊未經人工修複的兵馬俑,仔細觀察,衣紋、發絲依然清晰可見。而除了跪射俑外,其他俑皆有不同程度的損壞。這不禁讓人想到了一條為人處世的道理:低姿態是保全自我的萬世之規。在這方麵,曾國藩為我們樹立了典範。

少年時代,血氣方剛,一語不合,大打出手,這是我們司空見慣的事情。然而,曾國藩則不然,早在長沙嶽麓書院讀書時,年少的曾國藩就很注意修身養性,他時常以“聖者無名,大者無形。鷹立如睡,虎行似病”訓誡自己,讓自己時時保持低調,即使具備鷹的淩厲、虎的勇猛,也不輕易外露,更不以自己的學識和家世欺人。

有一位同學性情偏躁,因曾國藩的書桌放在窗前,那人就說:“我讀書的光線都是從窗中射來的,不是讓你遮著了嗎?趕快挪開!”曾國藩果然照他的話移開了。曾國藩晚上掌燈用功讀書,那人又說:“平常不念書,夜深還要聒噪嗎?”曾國藩又隻好低聲默誦。

不久,曾國藩中了舉人,傳報到時,那人更大怒說:“這屋子的風水本來是我的,反叫你奪去了!”在一旁的同學聽著不服氣,就問他:“書案的位置,不是你叫人家安放的嗎?怎麼能怪曾某呢?”那人說:“正因如此,才奪了我的風水。”

同學們都覺得那人無理取鬧,替曾國藩抱不平,但曾國藩卻和顏悅色,毫不在意,勸息同學,安慰同室,無事一般,可見青年時代曾國藩的涵養和氣度就非同一般了。

低調對待敵意,並不是膽小怕事、逃跑和不顧己方的原則和尊嚴,而是要避免把自己卷入更大的災禍之中。隻要對方的攻擊對自己不會造成根本性的致命損害,就沒有必要做過激反應;隻要對方的攻擊可以被控製在一定的範圍以內,就可以低調視之,不把它當作大不了的事情。很多時候,單方麵的不對抗和放棄對抗,往往能讓他們的攻擊之矛找不到可攻之處,從而有效地瓦解對方的鬥誌。這可比針鋒相對地回擊更有效,真不失為自我保護的高超手段。

總之,低姿態是一種高明的處世哲學。藏萬丈雄心於肺腑之間,納恢宏氣度於平和之表,遇到忤逆不怒形於色,遭受鄙棄不暴跳如雷,這是自我保護的大智慧,也是成功路上的必修課。

1.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日常工作中不難發現這樣的人:其人雖然思路敏捷,口若懸河,但別人都不願意聽他講話,為什麼?因為他的表現狂妄,令人不舒服,因此別人很難接受他的觀點和建議。這種人往往因為喜歡表現自己,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處處想著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希望能獲得他人的敬佩與認可,卻往往適得其反,反而失掉了在他人心中的威信。

有如此惹人討厭的習慣而又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可的人,很有必要琢磨一下呂坤在《呻吟語》中說的一句話:“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充分認識到心滿氣盛、賣弄才華是待人處世的大忌。呂坤認為,在交往中,那些謙讓而豁達的人總能贏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別人的人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最終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其實,這涉及一個心理層麵的問題,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性評價,都在不自覺地強烈維護著自己的形象和尊嚴。如果他的談話對象過分地顯示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那麼無形之中就是對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種挑戰與輕視,排斥心理乃至敵意也就不自覺地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