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待時期:韜光養晦,深藏不露(2)(1 / 2)

2.要想高成,不妨低就

尼采說過:“一棵樹要長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麼它的根就必須更深入黑暗。”同理,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把心放在高處,把手放在低處——通過一個個具體的行動去實現自己的遠大之誌,而不是好高騖遠,總讓自己飄飄然。這是成大事必備的一種素質!

雖然曾國藩幾經周折進入了翰林院,但當時很多人均視翰林為清閑之職,所以一到翰林院就放任自流。曾國藩擔任了10年京官,幾乎都是沒有實權的閑職,但他沒有放棄。他深知,要想高成,就必須接受眼下的現實,在目前的工作崗位上腳踏實地,而不能妄想一步登天,那隻會讓自己摔得很慘,最終高不成、低不就。所以在翰林院的整整10年,曾國藩嚴格要求自己,堅持“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他努力鍛煉自己適應官場的能力,並不斷地立誌自新,默默地攀登著人生旅途的新台階。

曾國藩懂得自我保護、韜光養晦,以圖長遠發展的生存之道,這也正是“要想高成,不妨低就”的核心之秘。

後來,曾國藩在籍守製,奉命編練團練,抵抗太平軍。一開始朝中君臣誰也沒有注意到他。當他在無數個團練中異軍突起之時,就連鹹豐帝也意想不到。因為之前在鹹豐眼裏,曾國藩隻不過是一個迂腐的儒生罷了。曾國藩之所以能一枝獨秀,與他甘於在默默無聞中做大做強密不可分。他從不嫌棄目前的職位太小,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華,而是在其位謀其職,盡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在他身上,生動地詮釋了“要想高成,不妨低就”這一概念。

曾國藩的崛起軌跡也為我們闡明了一個道理:功成名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大都需要經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也許剛開始時,生活並沒有饋贈給我們地位、財富和名聲,但我們決不能喪失信心,而應該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以樂觀的心態接受現實,低就目前的現狀,腳踏實地,站穩腳跟,然後一步步登攀,最終定會到達頂峰。一位哲人說過的一句話,可與君共勉:“想要達到最高處,必須從最低處開始。”

3.謙遜可使你在靜默中高高站起

謙恭禮讓是儒家在人際交往中的處世準則。曆代以來,謙遜都是評價一個人時最常用的詞語之一。“謙”字的實質是卑己高人,以足為不足,永遠不自足,時時、事事、處處都能覺察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始終給自己留下追求的空間,永遠保持上進之心,不斷進取。

曾國藩精習理學,深諳“謙遜”二字的含義。崛起於清朝亂世之中的曾國藩,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便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守節閑官飛躍至名高位重的封疆大吏。其發跡的原因,不僅僅是時勢造英雄,最主要的還是他的智謀和修身之法。究其根源,可以用他自己說過的一句話來概括:“謙以自持,嚴以馭下,則名位悠久矣。”正是謙虛為懷,處處嚴以律己,他才得以順利地為自己鋪就了一條騰達之路。後來,在功成名就的時候,每當回顧自己的仕途,他就會不無感慨地說:“人若保持一段謙光,自可進境無窮。”

曾國藩不僅時刻以“謙遜”二字約束自己,還常常以此告誡部下,從而為自己的團隊賦予了一種共同的文化特征,這也是他的高明之處。有一次,在手下大將鮑超因功晉職時,曾國藩告誡說:“閣下當威望極隆之際,沐朝廷稠疊之恩,務當小心謹慎,謙而又謙,方是載福之道。前次曾以‘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字相勸,務望牢記在心。”他還經常以“謙遜”二字教導鮑超說:“觀古今以來成大功享全名者,非必才蓋一世。大抵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勝人。若徑情一往,則所向動成荊棘,何能有濟於事?來示所謂盡心竭力,做得一分算一分,此是安心妙法。”又說:“勤而不自言其勞,廉而不覺其介、謙而出之以真樸之氣,乃不犯人之忌,亦即保身之道”,“臬署專以刑幕為重,公事繁瑣,不如專心論兵。閱曆較實,名望亦隆。文移體製,外任與京秩不同,自宜以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