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待時期:韜光養晦,深藏不露(3)(1 / 2)

曾國藩的故事告訴我們,不管你的才能如何,都有可能碰上無法施展的時候,這時候千萬要記住:就算有“懷才不遇”的感覺,也不能表現出來,你越沉不住氣,別人越把你看得很輕。那麼難道就這樣一輩子“懷才不遇”下去?當然不是,你可以嚐試按照以下的幾點去做,相信事情定會有所改變:

第一,做好自我能力的評估,看看是不是自己把自己估計得太高了。同時,最好聽聽別人怎麼說,以做好客觀的結論。

第二,分析自己的能力無法施展的原因在哪裏。是一時間沒有恰當的機會還是受大環境的限製?有沒有人為的阻礙?如果是機會問題,那隻好繼續等待。如果是大環境的緣故,那就要考慮改變一下現有的環境,尋求更好的發展空間。如果是人為因素,那麼可誠懇溝通,並想想是否有得罪人之處,如果是,就要想辦法疏通、化解;如果你骨頭硬,不肯服軟,那當然另當別論。

第三,展示你的專長。讓你的專長說話,而不是讓你的情緒說話。

第四,營造更和諧的人際關係,不要成為別人厭惡的對象。謙虛、客氣、廣結善緣,這些都將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總之,一定要摒棄“懷才不遇”的心理,因為這會成為你思想上的負擔。謹慎地做你該做的事,就算是大材小用,也要平心靜氣地“低就”,為以後“出頭”“高成”做好準備。

三、保留傲骨,放軟身段

傲骨,是一種深藏的自信;傲骨,是一種不甘人後的氣質;傲骨,是夢想支撐下的勁頭;傲骨,是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沒有傲骨,一個人很難持之以恒地為夢想奮鬥不息,不過,當麵臨挫折的時候,適當地放軟身段,以低姿態去麵對困境,剛柔相濟,則更能讓自己遇堅不懼,迎難而上。

1.學海無涯,斷不可恃才傲物

謙虛,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一種處世原則。春風得意時,不沾沾自喜;高人一籌時,不睥睨他人。讓自己有更多的追求餘地,有更多的上升空間,這是一種為人的境界,也是求學之道最精髓的部分。

對於求學之道,曾國藩有獨到的看法,他曾經說過:“吾人為學,最要虛心。”在給家人的信中,他這樣寫道:“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讀,隻為傲氣太勝,自滿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滿之人,識者見之,發一冷笑而已。又有當名士者,鄙科名如糞土,或好作古詩,或好講考據,或好談理學,囂囂然自以為壓倒一切矣。自識者觀之,彼其所造,曾無幾何,亦足發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氣,力戒自滿,毋為人所冷笑,乃有進步也。”

曾國藩反對恃才傲物,認為學海無涯,足以讓人高山仰止,任何自以為登堂入室、學貫古今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他曾說過:一個人埋頭看書,即使每天不吃不睡不玩,而且堅持看到100歲,在一般人眼裏,可能算是博覽群書、知識淵博了。但是中國的古籍實在是浩如煙海,無窮無盡。他所看過的書,與整個史籍比較一下,隻能稱為九牛一毛,滄海一粟。再如,僅就中國而言,地大物博,僅名山名川就有千百之多,從閱曆上講,沒有人能踏遍中國的每一寸土地,即使徐霞客複生也不行。所以,曾國藩總結出一句話:“天下無窮進境,多從‘不自足’三字做起。”

誠然,在恢宏博大的學問麵前,謙虛、敬畏才是可取的態度,縱觀古今中外,淺薄的人總以為地下天上無所不知,而真正學有所成、富有智慧的人則正是以謙虛獲得成功的。

讓我們都多一些謙虛吧。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學識、素養。即使才高八鬥,也大可不必恃才傲物,正如韓愈所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或許,在某些方麵,我們是巨人,但是在另一些方麵,我們很可能是不折不扣的“侏儒”。

2.保留傲骨,放軟身段

我們不可以有傲氣,但不能沒有傲骨。

傲骨,是一種深藏的自信;傲骨,是一種不甘人後的氣質;傲骨,是夢想支撐下的勁頭;傲骨,是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沒有傲骨,一個人很難持之以恒地為夢想奮鬥不息,不過,當麵臨挫折的時候,適當在放軟身段,以低姿態去麵對困境,剛柔相濟,則更能讓自己遇堅不懼,迎難而上。

1834年冬天,曾國藩中舉後不久,便離開湖南,赴京參加次年春天的禮部會試。但初次會試,曾國藩名落孫山。這年恰逢皇太後的六十大壽,按慣例要增設恩科一次,所以年後還有一次機會。曾國藩決定在京留住一年,準備參加恩科會試。第二年春天,躊躇滿誌、傲骨錚錚的曾國藩,寫了一首《乙未歲暮雜感》,以表達其澄清天下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