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進則進,當退則退。切勿追求不切實際的東西,否則竹籃打水一場空尚在其次,搞不好還會招來滅頂之災。“小心駛得萬年船”,謹慎是一種不錯的生存智慧。春風得意之時,常給自己敲敲警鍾,潑潑冷水,有百利而無一害。我們不妨學會放下姿態,讓別人踩著自己的肩膀前進。當那些受過你好處的人最終有所作為時,你的肩膀也就成了巨人的肩膀。
——作者題注
一、別太迷戀名利場
在功名麵前,能而不為,有而不重,是一種高雅和超脫。人生的所求所欲,名利也好,地位也好,逍遙也好,都是一種抉擇,都有它存在的因由。但凡事都有一個度,過猶不及。
在一些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當進則進,當退則退。千萬不要追求不切實際的東西,否則竹籃打水一場空尚在其次,搞不好還會招來滅頂之災。
1.高處不勝寒,功名不可恃
作為一個成功者,特別是在工作中做到了上司副手、準接班人等位置的時候,光有品德、運籌帷幄的能力和令人信服的成績還是不夠的,還要懂得“高處不勝寒,功名不可恃”的道理。這樣的處世原則會讓你遠離很多是非,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天京城破後的一天,曾國藩親審李秀成後,已是身心俱疲,於是回到臥室休息。誰知到了半夜,湘軍的高級將領30餘人竟一起來見他。他吃驚不小,但也一下明白了原因。他問中軍:“九帥(曾國荃)來了嗎?”中軍說沒見到九帥,曾國藩立即召見。曾國荃這天正生病,但主帥深夜來傳,知道有重要的事,不敢怠慢,隻好抱病來見。曾國藩見眾人到齊了,這才走入大帳。他麵容肅穆,見了眾將也不問來意,眾人見他這樣,一時也沒有說話。相對片刻,曾國藩叫人取來紙筆,隨即又叫人換成了大紅的紙,他揮筆寫了兩行字,然後一言不發,轉身退入後室。眾將不解其意,一起圍攏來看。原來曾國藩寫的是一副對子:“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眾將惶然,過了很久,才慢慢明白了曾國藩的意思,一個個感慨不已。最後曾國荃歎了口氣,對眾人說:“今天的事大家心知肚明,今後萬萬不可再提,如果有什麼事,我曾九一人擔當好了。”
其實,這並不是部將幕僚們的第一次“勸進”之舉。早在安慶之戰後,曾國藩的部將就有“勸進”之意。胡林翼、左宗棠等人都各有暗示。據梁溪坐觀老人所著的《清代野記》所述,彭玉麟收複安徽後,立刻派單舟送密件給曾大帥,全信寥寥12字:“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曾國藩心思篤定,沒有覬覦之誌,所以裝出一副生氣的樣子,說:“不成話,不成話,雪琴還如此試我,可惡,可惡!”說完,當即把信撕成了碎片,囫圇吞進肚子裏去,以免貽人口實。左宗棠也曾有一紙書信,試探曾曰:“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看過後,則將下聯的“似”字用筆改為“未”字,又原封退還給了左宗棠。而湘中名士王運曾專門謁見曾國藩,談及此事,喋喋不休。曾國藩唯唯諾諾,且用杯中的殘茶汁,在桌上有意無意地畫字。曾國藩因事少離,王起身視之,才見所畫者皆“狂妄”二字。另外,李次青也曾撰了一聯,其中有“王侯無種,帝王有真”之句,若有所指,受到了曾國藩的訓斥。所以曾國藩死後,李次青以“雷霆與雨露,一例是春風”的挽聯懷念曾國藩。
一生低調謹慎的曾國藩深知:高處不勝寒,功名不可恃。位高權重的自己即將要麵對的不是朝廷的封賞,而是對他的猜忌。稍有不慎,自己就會遭遇“兔死狗烹”的厄運。因為自己在此時統領著30多萬的湘軍,還節製著李鴻章麾下的淮軍和左宗棠麾下的楚軍。另外他還掌握著贛、皖等省的厘金和幾省的協餉,可以說大清的半壁江山已在他的股掌之中。保守、多疑的朝廷是不會放過他的,畢竟當年吳三桂擁兵謀反是朝廷抹不去的痛。
很顯然,曾國藩的政治判斷是正確的。大清朝廷雖然下令曾國藩籌組湘軍鎮壓太平天國,但對他的疑慮卻始終未曾消減。
在湘軍光複武漢時,鹹豐皇帝一麵高興,一麵憂慮,說:“想不到曾國藩以一儒生,竟能做一番大事。”鹹豐身邊的一位大臣當即說道:“曾國藩以侍郎開缺,與一鄉紳無異,自古英雄起於草莽閶裏之間,豈不令人擔憂嗎?”聽了這話,鹹豐帝皺緊眉頭,沉吟良久,慨然歎道:“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這說明當時朝廷應對曾國藩有所防範了。其實,從後來的史料上看,朝廷果然在太平天國剛被鎮壓之後,就已經在著手準備解決曾國藩的問題了,因為他擁有一支朝廷不能調動而且遠比八旗更有作戰能力的強悍軍隊,無論如何也不能養虎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