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問鼎期:居高堂之位,懷凡人之心(1)(2 / 3)

如果如日中天的曾國藩不急流勇退,遲早難免鳥盡弓藏的命運。曾國藩既然不會魯莽行事,自砸金字招牌,那麼就隻有自請裁軍,以圖自保一條路了。事實上也是如此,曾國藩深深懂得功名不可恃的道理,所以開始自剪羽翼,從而使自己遠離了政治旋渦。

曾國藩此舉可以說是為所有身居高位者做出了表率。當退則退,這是一種明智的表現。在一些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不能一時衝動,就將事情做到極致。在功名麵前,能而不為,有而不重,可謂淡泊,是一種高雅和超脫。人生的所求所欲,名利也好,地位也好,逍遙也好,都是人生的一種抉擇,都有它存在的因由。但凡事都有一個度,過猶不及。

生活中凡事也是這個道理,我們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當進則進,該退則退,千萬不要追求不切實際的東西,否則竹籃打水一場空尚在其次,搞不好還給自己招來滅頂之災。這是一個永不過時的智慧,在現代社會同樣適用。

2.榮耀最好別過早享用

《易經》裏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官按照他的官階隻能乘坐兩匹馬拉的馬車,但他卻試圖預支這份榮耀,借了一輛四匹馬拉的馬車。誰知走到半路,被強盜誤殺了。原來,這家夥專搶四匹馬拉的馬車,因為乘四匹馬拉的馬車的官才是大官,級別高,錢財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過早地享用榮耀未必是福,成功的時候千萬要悠著點。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在事業小有成就之後,就開始過早地享用榮耀,或口腹之欲,或聲色犬馬,或酒色財氣,結果失去了上進心,無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曾國藩對這一點極為審慎。在道光年間他連年被提拔,升遷極快,10年之間連升了10級,這是難得的恩遇。在升為正三品大員以後,按規定轎呢要由藍色換為綠色,護轎人也要增加到兩人,而且乘轎是需要配備引路官和戈什哈的。令百官不解的是,曾國藩從升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邊不得不增加的兩名戈什哈做護衛外,轎前不僅沒有引路官,扶轎的人竟也被省去,連轎呢也沒有換成綠色,仍乘藍轎。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按體製,四品以下官員遇到綠呢大轎子,是要讓路的,否則綠呢轎前的戈什哈就可以衝上前去把那位官員拉下轎來,或是把官照收來交到吏部按違製論處。被罰的官員是斷斷不敢有半絲反抗的。曾國藩是因為有這種規定,才堅持不換轎呢的。這樣一來,不管四品以下的官員遇到他的轎子讓不讓路,都不算違製,因為他乘的是藍呢轎。曾國藩也能夠得以保全自己的低調本色。

不久後,曾國藩又升為二品大員,後任湖廣總督的官文特地為他薦舉了四名轎夫,要把曾國藩的四人大轎換為“八抬大轎”。按清朝官製,四品以下官員準乘四人抬的藍呢轎,三品以上官員準乘八人抬的綠呢轎,俗稱“八抬大轎”。但曾國藩早已打定主意,是決不用八人抬綠呢轎的。一則他收入有限,實在養不得太多的閑人;二則因為自己太年輕,不想太過招搖;三則他認為現在決不是享用榮耀的時候,過分看重這份榮耀反而可能給自己帶來災禍。

人是感情動物,他們希望看到你身上的平民氣質,而不是金錢和地位,如果你具備和保持這種氣質,那麼他們的心裏就很願意容納你和接受你。反之,你招搖過市、輕狂自傲、貪圖享受,最終會被欲望的洪水淹沒,毀掉自己。

3.別太迷戀名利場

名,是一種榮譽,一種地位。名常與利相連。有了名,就可能享受更大的利益;有了名,常常萬事亨通。名利這東西的確很誘人,多少人立足於社會、搏擊於人生的動力正源於此。也許受著中國封建傳統的“官本位”思想的影響,功名利祿成了許多人奮鬥的目標、人生的目的。

其實,無論官場、生意場還是其他社會圈子,名利雙收者畢竟還是少數,更多的是為名利所困擾、因過分追求而落敗的悲劇。既然現實如此嚴酷,我們為什麼不把名利看得淡一些,為什麼不能視功名利祿如過眼雲煙呢?

懂得低調處世的人會知道,生活的道路是很寬闊的,人生的價值並不全是能用名和利來衡量的,因此若想活得有滋有味,就應該在名利的砝碼上減輕幾分,看開名利,看淡名利,活出生活的本色來。人生若看不破名利二字,就會受到終身的羈絆。名利就像是一副枷鎖,束縛了人的本真,抑製了人們對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