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問鼎期:居高堂之位,懷凡人之心(1)(3 / 3)

曾國藩一生政務、軍務纏身,要說他沒有功名利祿之心是不可能的。他在初次進京趕考時,就充滿希望。他的好友劉蓉在評價當時的曾國藩時,用了“銳意功名,意氣自豪”一語。曾國藩在日記中也對自己的名利心進行了批判:見好物與人爭,若爭名爭利,如此則為無所不至之小人矣,倘所謂喻利者乎?與人爭名爭利,則流於小人之列,這是正人君子所不齒的。

有功名利祿之心,並為此銳意進取,應該說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把功名利祿看得過重,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追求名利上,就走向了極端,走進了死胡同。人生豐富多彩,除了功名利祿,還有許多其他方麵的東西可以去嚐試,這樣才是享受人生樂趣的做法。曾國藩深深領悟了這一道理。所以,他以古人開闊胸懷、淡然物外的生活處世態度為榜樣,排解自己汲汲於功名利祿之心思。

有一回,曾國藩讀蘇軾的詩,其中有雲:“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曾國藩看後沉思良久,又添上了兩句自己的話:“修德不求報,能文不求名。”這四句話中,前麵說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是要靠個人奮鬥的,後麵則是功利上的東西。能夠達到這四句話所說的境界,那他就可算是一個心胸寬廣、懂得樂生之人了。

除了學習這些古人胸懷,體會其胸襟之外,曾國藩比他們更高一籌。別人胸懷雖淡,筆下卻難以寫出來,曾國藩卻可以用筆寫出淡定之懷。後人讀他的詩文,其中自有一股雄渾之氣,但細細品味,又有一種閑淡雅致。爭名爭利,凡人尚且難免,何況曾國藩位極人臣,權傾朝野,他能在繁忙的公務之外保留一份平淡之心,確實難能可貴,尤其在功成之際,悄然身退,自削兵權,力求不顯山、不露水,更非修養平常者所能及。

古今胸懷大誌之人,要麼為名,要麼為利。即使事業有成,也成了名與利的奴隸,誌得意滿,也無快樂可言。而更有許多人,因背負名利之累,不但無益於事業成功,反而為自己製造了許多障礙,身敗名裂者,不勝枚舉。

道家為破除名利的束縛,主張無為,佛家則幹脆教導人逃離紅塵。這兩種辦法視功名如糞土,固無拖累。但僅為一身快樂而計,非有責任感、使命感的聖賢豪傑所願為。

因此,我們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當名利場中的過客。這主要包括3個方麵:首先,對於不屬於自己應得的名和利,絕不可要,做一個沽名釣譽者,即使能暫時獲得某些大紅大紫的益處和快意,日後真相大白時,也必然有無窮無盡的煩惱接踵而來;其次,對於那些勉強可以得的名和利,要有一種謙讓的精神,將其推讓他人,這既會增加同事間彼此關係的友好,又是個人具有自知之明的一種表現;最後,即使是自己應得的名和利,也要善於將其化為前進的動力,絕不能使之成為人生的負累、前進的阻力,也不能把名利當作炫耀的資本。

總之,在名利麵前,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懂得名利的珍貴,要為自己爭取名利,但不能為名利所累,不能被名利所打垮,否則,你就會成為名利的犧牲品。不迷戀名利場,不但不妨礙成大業、辦大事,而且還給自己留出了一片安閑自在的天地,享受人生,正是兩全其美之法。

二、小心駛得萬年船

“小心駛得萬年船”,就是告誡世人處世要“謹慎”。謹慎是一種生存的智慧。揚揚自得的高視闊步固然讓人豔羨,一跤跌倒的狼狽難堪也足以令人慨歎。春風得意之時,常給自己敲敲警鍾,潑潑冷水,有百利而無一害。

如何為人處世,更有助於你盡快取得成功,進而維係自己的勝果呢?一團和氣,與人為善!這既是處世的圓通,也是處世的低調,這能讓一個人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進退自如、遊刃有餘,這是一條處世的金科玉律。

1.小心駛得萬年船

中國有句老話,叫作“小心駛得萬年船”,就是告誡人們要時刻保持謹慎。謹慎對於不同的人,意義各異。平民的謹慎討要的是一種平安,商人的謹慎撫慰的是一種利益,而成功者的謹慎則是為了避免先前的努力在瞬息間付諸東流。

謹慎是一種成熟的活法。謹慎生活不是怕事,而是主觀上不惹事,客觀上不怕事,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謹慎是注意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冒無謂的風險,少寫悲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