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生性就很謹慎,他不是那種粗心魯莽毫無顧忌的人。隨著深入官場,他又經曆了諸多浮沉,更加使他養成了小心謹慎的特性。他始終以“慎”字掌人生之舵,這也確保了他宦海浮沉,卻有驚無險。
對於自己的謹慎,曾國藩並不認為是缺點,他常常將自己謹慎的特點告知別人。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曾國藩在給李鴻章的信中說:“國藩敗挫多年,慎極生葸,常恐一處失利,全局瓦解,心所謂危,不敢不告也。”可見,他之所以如此謹慎,是用痛苦換來的教訓。
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曾國藩更是作了一副對聯表明自己的處世態度:“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這副對聯,足以體現出曾國藩的處世哲學,也足可以成為所有世人的座右銘。
對於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來說,這副對聯更具有現實意義。因為就一般情況而言,人的職位越高,功名越大,越容易頤指氣使、得意忘形。曾國藩深知這一點。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宦海是很險惡的,在官一日,即一日是在風波之中。能夠平平安安地上岸的,實在不容易。”他詳細總結曆代為官為宦成敗之關鍵,認為為官有四大忌,即“四敗”。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居官有四敗:昏惰任下者敗,傲狠妄為者敗,貪鄙無忌者敗,反複多詐者敗。”所謂昏惰任下,是指是非不明,不幹正事,放縱自己身邊的人胡作非為。傲狠妄為是指舉止傲慢,為人蠻橫,什麼事都敢做。貪鄙無忌是指貪得無厭,無所忌諱。反複多詐是指為人反複無常,好用詐術。
曾國藩把這“四敗”寫在案頭上,每天都提醒自己。在另一個地方,曾國藩又說:“自古以來凶德致敗者大約有二端:一是傲慢,一是多言。”他總結曆史經驗說:“我看曆代的那些著名的大官,大多數都是因為這兩個原因而敗家喪身的。”
曾國藩的官場一生,均終日警醒,戰戰兢兢,而且官越做得大,他就越是謹小慎微,就連在與肅順等人的交往中,他都非常謹慎,從不使用文字性的東西溝通,免得貽人口實。可以說,是謹慎保住了曾國藩的榮耀,使他得以善終。
誠然,謹慎並非美德,但從曾國藩以及曆史上的其他名人的經曆來看,謹慎卻是英雄豪傑不可缺少的素質。難怪朱熹說,古今大英雄豪傑,做事必有“臨深履薄”的感受才可成大事。他在給陳亮的書信中說:“真正大英雄人,卻從戰戰兢兢、臨深履薄處,做將出來。若是氣血粗豪,卻一點使不著也。”
謹慎還是一種生存智慧。月滿則虧,樂極生悲,揚揚自得的高視闊步固然讓人豔羨,一跤跌倒的狼狽難堪也足以令人慨歎。因此,在高調做事的時候,小心謹慎必不可少。春風得意之時常給自己敲敲警鍾,潑潑冷水,有百利而無一害。
2.低調發力,巧妙周旋
在爭執中懂得退讓,是高度智慧與情操的表現。退一步海闊天空,退讓並不一定就會吃虧,有時退讓一步,反會使我們因暫時的退出,而有時間冷靜思索問題的症結,及時調整自己的腳步,而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之效。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我們別無退路,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低調發力、巧妙周旋是不錯的選擇。
同治年間,一個老頭兒與人發生糾紛,對方一看老頭兒沒什麼背景,就仗著自己有錢有勢,硬將一塚遷到老頭兒家的祖墳上來。官司由衡陽縣打到了衡州府,總是對方占上風,老頭兒咽不下這口窩囊氣,被逼得想上吊自盡。這時,一位親友提醒他,可以找在外為官的幹兒子曾國藩出麵,就不難打贏官司了。老頭兒這才想起確實有這麼一個幹兒子,隻是多年沒有走動,不好意思去求人,但事出無奈,老頭兒最終還是決定去找曾國藩。
曾國藩生性低調,常在家中勸父教弟,不要幹預地方的事,以免背上以權欺人的名聲。可是,看到多年未見的幹爹有求於自己,他實在難以拒絕。況且對方實在太霸道,任何人在這種情況下都不該退讓。幾經思索,曾國藩決定不拋頭露麵,而采用低調發力、巧妙周旋的辦法。
第二天,正逢曾國藩奉諭升官職,南京的文武官員都來賀喜。曾國藩在督署設宴招待,老頭兒也被請上了席。敬酒時,曾國藩先向大家介紹,首席是他湖南來的幹爹。文武官員聽了,一齊起身致敬,弄得老頭兒怪不好意思。接著,曾國藩還把自己的幹爹推崇了一番,說他一生勤勞啦,為人忠厚啦,怎麼也不願意到南京久住,執意要返鄉裏。說著,從衙役手中接過一個用紅綾包著的小盒子,打開後拿出一把折扇又說:“我準備送幹爹一個小禮物,列位看得起的話,也請在扇上題留芳名,做個永久紀念。”大家放下盅筷,接過一看,隻見折扇上已工工整整地落了款。上款是“如父大人侍右”,下款是“如男曾國藩敬獻”。眾官哪有不賞這個臉的,於是一個個在扇上簽起名來,有的還題了詩句。不到半個時辰,折扇兩麵都寫得滿滿的。曾國藩興高采烈地把折扇收起,仍用紅綾包好,雙手奉送給了幹爹。但曾國藩始終沒有口頭答應幫助老頭兒出麵解決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