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問鼎期:居高堂之位,懷凡人之心(2)(2 / 2)

老頭兒住了幾天,隻得無趣地回到家鄉。親友問起情況,老頭兒唉聲歎氣地描述了一遍,親友聽後,哈哈大笑,說曾國藩已經給你出麵了,關鍵就在扇子裏。老頭兒似有所悟,會意地笑了。

等到衡州知府升堂時,老頭兒手執折扇走了進去。那時候,被告上堂打官司,手執扇子是藐視公堂。知府一見,自然大怒,讓老頭兒扔掉。老頭兒卻說,這把扇子是我幹兒子送的,可不能扔。知府覺得事情蹊蹺,就讓衙役奪過扇子呈遞上來。翻來覆去看過之後,知府驚出一身冷汗,很快就把墳山官司公正地裁決了,還了老頭兒一個公道。

曾國藩的故事告訴我們:當退讓已然不可能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謀取。然而,謀取的手段不一定是意氣之爭、頭破血流、針鋒相對。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高明地巧妙周旋,保持低調本色,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又不讓人覺得太過露骨。

3.一團和氣,與人為善

每個人都希望成功,但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知要經曆多少坎坷。個性太強的人雖然比較有能力,但天生有一股強烈的排他性,因此,與絕大多數的人合作都不會太好。在他們春風得意時,他們那鋒利的個性常會傷害到周圍的人,他們那噎人的語氣常會驅趕一批人;而在寒冬臘月時,他們那可憐的自尊,寧肯選擇自殘、自滅,也不願意向別人求助。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成功總是會遲到。

那麼如何為人處世,更有助於你盡快取得成功,進而維係自己的勝果呢?一團和氣,與人為善!這既是處世的圓通,也是處世的低調,這能讓一個人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進退自如,遊刃有餘,這是一條處世的金科玉律。

曆來評論曾國藩其人的文章數不勝數,許多現代人視曾國藩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典範,很多人也在思考曾國藩能夠成大事的原因。其實曾國藩的成功之道中有一條很淺顯的道理最容易讓人忽略,那就是一個“和”字。我們可以將他與當時以天下蒼生為念,有著凜然正氣、橫掃千軍氣衝鬥牛的左宗棠相比。這時我們就可以看出,曾國藩確實更多出幾分和、儒雅、圓融的性情,這是與他經曆儒家的中庸文化長期的熏陶分不開的。“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是我們民族足以傲世的睿智,也是曾國藩思想的出發點。博采眾長,以善相浸灌,尊重和扶植人才,顧大局求團結等等,都離不開一團和氣、與人為善的精神。

曾國藩是深諳人情的,倘若拒絕被人拍馬,則必成孤家寡人,倘若沉醉在拍馬中,則會讓那些頗有見地的人才流失。因此曾采用了淡然的處理方式,一邊聽著滿耳的諂媚之詞,一邊心懷城府頭腦清醒地利用各種人才為自己效命。總之,外表上是一團和氣。可見他對人性的理解和處世的老到已到了很深的境界。

而麵對是非,曾國藩則主張維持自己的基本立場即可,無須強求對方完全臣服在自己的觀點下。因為人的視角與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一旦成型又很難改變,因此,想要征服對方等於是要徹底動搖人的信念根基。但是,我們沒有必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因為我們自身也是社會中的一員,也有著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憾。

曾國藩是有教訓的。馮卓懷是曾國藩的老朋友,一向對曾國藩極為崇敬,也覺得跟著曾國藩能闖下一番大事業。於是,他辭了官,到曾的家裏來做家庭教師。他對曾可謂是忠心耿耿,在曾兵敗祁門的時候,馮卓懷放棄了四川萬縣縣令的職位,投到曾的幕府中。但後來因為有一事不合,曾國藩當眾訓斥了馮卓懷。馮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決心離去,雖然後來曾國藩幾次勸留,他都不為所動。最後,馮卓懷回家閑住,寧可丟掉官職,也不能忍受別人對自己的不尊之舉。曾國藩在這件事上明白了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是有自尊心的,尤其對那些才氣很高的人而言更是如此。於是曾國藩從此反複提醒告誡自己,一定要尊重幕僚和其他所有人,任何時候都要以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