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曾國藩的下屬也見多了這位恩師的笑臉。李鴻章後來對人說:“他老人家又最愛講笑話,講得大家肚子都笑疼了,個個東倒西歪的。他自己偏不笑,以五個指頭做耙,隻管捋須,穆然端坐,若無其事。讓人笑又不敢笑,止又不能止,這真被他擺弄得苦了。”李鴻章的這段話十分傳神,說明曾國藩雖是一位道學先生,但他那一團和氣的麵目百年後還能躍然紙上。
真正低調之人應該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有勇猛鬥士的武力,有沉靜蘊慧的平和;麵對大喜大悲時泰然自若,前進時幹練、迅速,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麵對輝煌成就,則一團和氣、與人為善,從而使自己的生存張力達到最大化,讓自己的成功之路延續得更長。
三、讓別人踩著自己的肩膀前進
在生活中,若遇到隻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的人,我們常常會說這個人自私,鄙視其為人,自然就會很少與其來往。相反,若遇到的是一個能給我們創造機會的人,我們常常會敬佩其為人,也很樂意與他來往。所以,為了讓自己的朋友更多,讓自己的前途更加廣闊,我們一定要學會放下姿態,讓別人踩著自己的肩膀前進。這是一種睿智的生存之道。當那些受過你好處的人最終有所作為時,你的身影就會顯得更加偉岸,你的肩膀也就成了巨人的肩膀。
1.低調看待功勞,學會推功讓賢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出人頭地,成為社會上的成功人士。然而,社會卻像一個層層疊疊的金字塔,層級愈高,位置愈少。由此造成了許多人在社會心理認同上覺得一人之所得便為眾人之所失。從這一意義上說,在邁向成功的社會競爭中,出頭本身便是一種冒險。於是便有了“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的俗語。如果出頭之後不懂得正確看待功勞,處處貪功自居,那麼就會失去人心,使很多人遠離自己,最終導致自己煢煢孑立,成為孤家寡人。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己既出頭又不致遭槍打呢?這就要學一點低調韜晦之術,學會推功讓賢。
《黃石公三略》中有一項“推恩施惠”的主張,頗有見地。意即有功勞的時候,要懂得將功勞往上推;有利益的時候,則要懂得施惠給下麵的人。這個做法很值得我們參考。
曾國藩曾經說過:“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他把這種信念用在自己的事業中,就是功不己居,名不己出。
在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他曾將官文的功勞擺在自己前麵。這實在是深謀遠慮之舉。官文這個人對湘軍有很大的成見,最後卻又反過來因為湘軍而得益。不是湘軍的拚死血戰,哪有他的一等伯爵?而且這個人實在是一個上不了台麵的人,他貪圖名利,不學無術,像牆頭草一樣毫無定見。不過像這樣的人,如果你給他一點好處,他就會少給你添很多麻煩,說不定還會站在你這一邊。曾國藩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裏,他不光是給一點甜頭的問題,而是給皇帝上折子,建議軍隊改製後長江水師統領讓官文來做,大家全都做他的副手。這樣一來,官文對湘軍的敵視就差不多煙消雲散了,而且還很高興地幫曾國藩做事。後來的事實證明了曾氏推出一個滿人來做領導的做法是極為明智的。這件事再次說明,自古以來名利太厚都是禍害,與人分享才能與人共處、與人為善。
2.讓別人踩著自己的肩膀前進
人應該學會待人接物、結交朋友的方法,以便互相提攜、互相促進、互相尊重,否則,單槍匹馬絕對難以發展到成功的地步。荀子說:借助於車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卻能遠行千裏;借助於舟船的人,不必自己善水性,卻能渡江河。君子生性與別人無異,隻是因為他善於借助和利用外物,所以就不同了。荀子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的東方智慧,牛頓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西方智慧。這些都說明了自己的成功往往需要借助外物的力量。
而要想借助別人的力量,前提則是先給別人好處,讓別人踩著我們的肩膀前進,這樣才會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效應,讓我們最終收獲成功。
曾國藩以書生將兵,異軍突起,許多秀才、貢生出身的人都聞風影從。水漲船高,隨著曾國藩地位聲名的飛騰,入曾幕之賓客也一個個青雲直上,督撫提鎮,尚侍藩臬,遍及天下。比如他著名的心腹幕僚趙烈文,以諸生應聘入幕10餘年,後來做了磁州知州。湘係軍事政治集團的大網形成了,幕僚們感戴薦主、幕主曾文正公。生前身後,歌功頌德,曾國藩聲名興隆,與此恐怕也大有關係。
例如,鹹豐四年(1854年),湘軍攻克了武昌,這是清軍從太平軍手中所攻克的第一座省城,朝廷上下都十分振奮。曾國藩把握住這個機遇,給皇帝上了折子,開了一大堆的名單,請求獎勵。鹹豐皇帝高興之餘,批準了曾國藩的全部請求。羅澤南、楊載福、李續賓這些人由此嶄露頭角,這對於鼓勵湘軍的士氣,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