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問鼎期:居高堂之位,懷凡人之心(3)(2 / 2)

這以後,凡是重大的戰功,他都要保舉一大批人。像安慶之戰,他將功勞歸於胡林翼;打下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以後,他又將功勞歸於將領們,在保單中開列有功人員1000多名,參戰部隊的統領、分統、營官等幾乎一個不落。

至曾國藩去世時,由曾國藩所保舉推薦的幕僚,官至三品者已達22人,其中總督4人,巡撫7人,至於道府州縣則難以統計。所以曾國藩的夫人曾有一句戲言說:“我胯下出來的都是將軍。”是說甚至在曾家當過差的下人也都發達成了才。

在生活中,若遇到隻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的人,我們常常會說這個人自私,鄙視其為人,自然就會很少與其來往。相反,若遇到的是一個能給我們創造機會的人,我們常常會敬佩其為人,也很樂意與他來往。所以,為了讓自己的朋友更多,讓自己的前途更加廣闊,我們一定要學會放下姿態,讓別人踩著自己的肩膀前進。這是一種睿智的生存之道。當那些受過你好處的人最終有所作為時,你的身影就會顯得更加偉岸,你的肩膀也就成了巨人的肩膀。

3.低俯一生,萬古留芳

要想有所作為,甚至萬古留芳,放低姿態是必不可少的,而放低姿態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能夠低俯隱忍。

環顧四周,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不懂得低俯隱忍的重要性。該放低姿態的不放低姿態,該隱忍的不隱忍,頭腦容易發熱,最後危及自身。所以,我們一定要理智地處理遇到的問題,無關大局之處一定要放低姿態,隱忍有加。用這樣的思想來處世,表麵上是退是讓,是與世無爭,實際上是以退為進,將自己爭的動機隱藏於無形之中。

隱忍,是一個人能夠克服困難、承受打擊的基本素質。這是成大事者必明白的要義之一。能否承受大的壓力和困難,是識別一個人能否成就大事的重要標準。曾國藩晚年說過一句說,大意是自己平生受盡了屈辱和謾罵,但矢誌不渝。可以說,正是曾國藩一生的隱忍成就了他的事業。青少年時代,他靠隱忍苦讀博取了功名,取得了進身之階;到中年之後,他又是靠著這兩個字戰勝了無數的磨難。

曾國藩一生經曆了官場內部的無數排擠、誹謗和攻擊,順利的時候少,不順利的時候多。有人曾經告誡曾國藩:“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曾國藩深以為然。這裏所說的耐煩,就是控製自己的情緒,遇事要冷靜。

看曾國藩的人生,確實是順境少,逆境多。道光三十年(1850年)、鹹豐元年(1851年),他被京師的高官責罵;鹹豐三年(1853年)、鹹豐四年(1854年),他在長沙挨罵;鹹豐五年(1855年)、鹹豐六年(1856年)他在江西被人責罵;加上來自清廷的種種猜疑和顧忌,來自官場同僚的攻擊,再加上嶽州之敗、湖口之敗、靖江之敗……他的一生可謂坎坷。但就在這樣的人生境遇裏,他還是練就了一身過硬的“忍”功。他屢敗屢戰,牢記“好漢打脫牙齒和血吞”這句箴言,以隱忍的性格成就了大事。

眾所周知,湘軍的做大做強,是一個千難萬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苦多樂少、敗多勝少。曾國藩率兵從衡陽出發打到武昌,在很短的時間內,他經曆過兵敗投水自殺、湘軍潰逃四散、湖南軍政各方譏諷、長沙城閉門不納等等羞辱。直到武昌被打下,經過一段短暫的勝利後,曾國藩來到江西,戰事很快又處於膠著狀態。從鹹豐五年(1855年)到鹹豐十年(1860年),他在江西、安徽一帶發起的軍事行動一直在低迷中徘徊不定。這期間,曾氏遭遇了地方政府的指責、朝廷的不信任、友軍的不配合等種種磨難,走投無路之下,他再一次投水自殺未遂,又被朝廷冷落了1年多。

麵對這一切,曾國藩都忍了。他拿湖南鄉間的一句俗話來安慰、激勵自己:“好漢打脫牙齒和血吞。”這句話至少有兩個方麵的含義:一是不向人示弱,一切痛苦自己擔當;二是將仇恨吞到肚子裏,讓它生根發芽,變成複仇的動力。

曾國藩在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時感慨地說:“天下絕對沒有一帆風順的境遇。大致說來,出來辦事的人,絕對不可能隻有人稱讚,而沒有人詆毀,隻有人感恩,而沒有人抱怨。遇到棘手的事情,必須從‘耐煩’兩個字上痛下工夫。”

在曾國藩看來,古往今來的失敗者包括那些英雄,大都敗在氣度不夠開闊、不能耐煩、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上,這是最應當引以為戒的。

事實上,要成就一番事業,誰都難免會經受一段隱忍以圖未來的曆程。因此,低俯一生、隱忍以圖未來幾乎是有所作為的必然代價,這也是偉人與凡人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