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檔案:
誰持彩練當空舞俞雪峰張文華,1971年出生,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人,中共黨員。
寧夏夏華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寧夏肉類協會副會長、寧夏少數民族加工企業協會副會長、寧夏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衛市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衛市工商聯合會副主席、中衛市政協委員。
2006年,被共青團中央評為“全國農民致富帶頭人”。2007年,被共青團中衛市委員會評為“優秀青年企業家”。2008年,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共青團委員會評為第四屆“寧夏傑出青年農民。2009年,榮獲自治區五四青年獎章。2010年,榮獲自治區勞動模範稱號。
創業感言:
誠信是做人做事最起碼的道德準則,個人失去了誠信就失去了道德,企業失去了誠信就失去了生命。
苦寒熬得梅花香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話特別適用於張文華。
張文華出生在中衛市沙坡頭區東園鎮史湖村一個貧困農民家庭,10畝薄地,是一家10口人賴以生存的本錢。從小生活艱辛的張文華,幼小心靈滲透著堅韌吃苦、自強不息的品質。上小學的時候,父親因為超負荷勞動,積勞成疾,一病不起,當時家裏人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可就是絲毫拿不出給父親治病的錢來。張文華飽嚐著心酸無奈交織成的疼痛,閃動著淚光的眼睛充滿著對父親的眷戀和期盼。他內心渴望並幻想著能夠找到讓父親立馬病好的靈丹妙藥,祈禱上蒼為不幸的家庭開恩降福。那是一雙童稚的目光,張望著父親垂危的生命。沒有豐厚物質保證的病體,奇跡發生的希望是極為渺茫的。父親扔下他們兄妹8人和體弱多病的母親,撒手人寰。兄弟姐妹渴求的目光在那一刻凝成永恒,痛心疾首的一幕在張文華心上刻下了深刻的印記。父親似乎也帶走了張文華美好的童年夢想。失去了父親,張文華內心寄托的希望大廈頃刻之間轟然倒塌,猛然間感到天地一片昏暗。家裏生活更加捉襟見肘,更加雪上加霜。看著幾個乳臭未幹、參差不齊的孩子,含辛茹苦的母親強忍著痛苦,獨自支撐起了家庭的責任和使命。張文華曾經一邊放羊,一邊上學。從父親去世那一刻起,他不再快樂地背起書包上學,不再無憂無慮地戲耍,不再和小夥伴們攜手唱歌,不再有童年美好的夢境了,他揮起了羊鞭,成為天天放羊的小羊倌。每天,張文華在朝陽的沐浴下出發,在黃昏的斜陽中歸來,重複著單調乏味的牧歌式生活。他躺在綠茵茵的草地上,沒有心情去領略風吹低底見牛羊的浪漫情致。他放牧羊群,也放牧著自己,手裏仍然還拿著上學的課本,看到同學從身旁走過,羨慕的眼光望著遠去的同學的背影久久不肯收回,轉過頭來,放牧的羊群已經離開了他的視野,他情不自禁地哭了。
其實他不想放羊,他想上學。可是回家看到母親因勞累折磨而痛苦的神情時,他覺得自己能夠為母親分擔家庭重負,放羊變成值得欣慰的一件事。母親也有望子成龍的願望,也盼望他能上學,以後有出息,母親樸素的願望和美好寄托,雖然被現實生活擊碎了,兒子不能上學念書,但通往人生前景的路並沒有被堵死。母親相信有誌不在年少的古話,隻要兒子胸有大誌,日後定有出息。母親的期望,自己的決心,張文華從小就在心田裏播種下了實現理想和抱負的種子。
盡管母親辛苦操勞,任勞任怨,卻依然不能夠改變貧困的生活現狀,這是張文華用他小學都沒畢業的眼睛看到的現實。在現實麵前,在艱難的生活麵前,張文華沒有消沉,沒有退縮。相反,母親無奈悲苦的眼神、辛勞忙碌的身影,家庭窮苦的處境,卻成為他日後艱苦創業、自警自醒的一麵鏡子,時刻鼓起他奮勇向前的風帆,磨礪著他改變人生的鬥誌,培養著他勤奮吃苦、自強不息的品格。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童年的他每天放羊回家,總要打一捆柴背回家燒火做飯。他的這種行為,竟使村裏的老人預言,這孩子日後必定能成大事。放羊,他沒有敷衍了事,而是把人們瞧不起的活兒幹得井井有條、得心應手。事事留心皆學問。他一邊放羊一邊觀察羊販子是如何做生意的,如何估算一隻羊的重量。他常常拿自己活蹦亂跳的大小不等的羊進行反複演練,就像在練習一種絕活。通過一段時間的琢磨和反複訓練,活羊的重量竟讓他估計得差不了多少,讓同村小夥伴看得瞠目結舌。有一次,他發現同村一個羊販子估算羊的斤重明顯估算少了,他告訴對方時,對方用質疑的眼光打量他,他自信地笑了,對方不信,於是雙方打賭,回村一稱,他勝了,勝得讓對方無話可說。以後,同村的羊販子在多次販賣中都要讓他參與一下估價,他所估價出來的羊都與過秤沒有絲毫差距。張文華讓村裏人和羊販子佩服得五體投地。正是由於張文華從小就有了對牛羊販賣流通的良好悟性,使他走上了販羊的生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