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天不負苦心人。15歲那年寒冬,張文華懷揣42元錢開始獨立做起了小商小販生意。他花38元錢買了兩隻小羊羔,然後一轉手賣了55元錢,他愜意地賺了17元錢。不用提他那心情是多麼激動了。這是他第一次做販羊生意賺的第一筆錢,也是他在人生起步中淘的第一桶金。難能可貴的第一桶金。他竟然喜極而泣。他知道,他賺的這17元錢不是普通的錢,而是他信念大廈的基石,是他對自己將要走向社會的驗證。他終於可以獨立做小本生意了,終於開始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他的誌向和人生了。如果說,他輝煌的事業頂峰飄揚著鮮豔的旗幟,那麼他起步的那17元,則是頂峰下一粒堅實的石子和旗幟下鼓蕩的風。
張文華的人生之路開始了。
21歲,是一個人風華正茂的時候。張文華21歲開始小規模地做起牛羊販運生意,開朗的性格,精細的心算,豁達的性情,為他奠定著每一筆生意。在做生意過程中,他逐漸發現清真牛羊肉加工、流通是一個蘊涵著巨大潛力的市場空間,這將作為他事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並執著地開始他真正意義上的創業。創業是對意誌的磨礪和考驗,更是對智商和人品的檢驗,二者缺一不可。
尤其數字,是縝密的語言邏輯的組合和情緒表達的集合,在商人眼裏具有莫大的魅力。
1995年,是值得張文華難忘的一年,也是張文華大張旗鼓,信心豪邁、幹勁衝天的一年。租地建場,貸款買牛,張文華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忙得就像旋轉的風車。買來200多頭牛,讓張文華情緒高昂起來,摸著牛頭,他眼裏浸滿了激動的淚光,興奮得一夜沒有睡著覺。村裏老人說:好大的養牛場,牛都往哪賣呀?張文華說:“我是一個放羊娃,幹牛羊生意是我的本行,做熟了,也就感覺不到難了。”
投資意味著創造,創造就會有成就;投資也意味著大胸襟大情懷的付出。
從此,連續投資,連續擴大經營規模,連續獲得產值和利潤的雙贏,張文華的企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並且把養殖基地建到了甘肅和青海等省區,形成集育肥、屠宰、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競爭力強的肉食品企業。
張文華在創業路上昂首闊步,執著耕耘,收獲著碩果,也收獲著讚譽;收獲著經濟效益,也收獲著社會效益。他用心謀劃著企業未來的發展藍圖,製訂了企業的“五步走”計劃:一是利用國家肉牛培育基地的優惠政策,擴大高檔肉牛精細化養殖規模,重點培育和牛和安格思高檔肉牛培育,年培育屠宰量突破2000頭;二是做大穆和春羊肉創彙業務,讓寧夏的羊肉走出國門,打入國際市場,進入阿拉伯國家,力爭出口突破2000噸;三是利用公司在青海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做大海北芷族自治金銀灘生態養殖基地;四是利用祁連山原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犛牛原生態養殖規模,營造純天然綠色休閑食品環境,提高消費品質;五是利用“穆和春”金子品牌,打造終端連鎖品牌餐飲,為社會輸送品質純正的健康食品。
穆和春,顧名思義是讓夏華的清真牛羊肉永遠沐浴春光,春和景明。“穆和春”已經走出了家門,隻有不斷拓展產供銷聯合體空間,才能夠使“穆和春”的品牌更加響亮,走向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此張文華一邊鞏固已有的基地,一邊著眼新的發展基地。
在商海實踐的勁風中,張文華不斷領略著發展戰略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重要位置。“以加工基地為龍頭,以養殖基地為保證”,走“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道路,不斷開拓市場,在規模上、效益上下工夫,使牛羊產業向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商海勁風,助推著張文華向更加寬闊的目標遠航。
九萬裏風鵬正舉。張文華之所以在認準的事業,會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地幹下去,其中,不乏睿智準確的眼光,不乏謹慎嚴密的判斷,不乏科學認真的態度,不乏開拓創新的勇氣。開拓市場,不忘建立基地,鞏固基地,不忘市場營銷。
在他的精心努力下,企業形成了強大的循環產業鏈。目前,企業已建立起了100多人的經紀人營銷隊伍,遍布全國。貨源由外省市經紀人提供35%,由當地養殖戶提供65%,產品70%銷往北京、蘭州、鄭州、上海、武漢等大城市,30%銷往烏魯木齊及周邊地區。以“穆和春”為商標的清真牛羊肉品牌,真可謂聲名遠揚,勢力範圍不斷擴大,印證了品牌效應。睿智是實力的名片。張文華正是看到了自身發展的優勢,所以才出奇製勝。他依托合作社建起了養殖育肥基地10個、示範戶5800戶,輻射帶動本市農戶育肥牛4萬頭,羊22萬隻,直接為農戶增加收入3320萬元。2010年,企業共屠宰加工優質牛羊36.88萬頭(隻),實現產值2.77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58億元。利潤和效益兩架馬車,使夏華肉食品公司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車道,促進了中衛市畜牧產業的發展,為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勞動就業、拉長產業鏈都起到了帶頭作用。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民營企業家張文華由此引起了自治區和中衛市有關領導和部門的高度重視,被中衛市委、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全市“五個十”示範工程,農產品加工十大龍頭企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