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1)(3 / 3)

樸實無華寫春秋從一個放羊娃到身家幾千萬的大老板,張文華有錢了,成了寧夏商界的一顆新星,讚譽之詞不絕於耳。但是,如何保持本色,不驕傲自滿,是眾多從苦難中走出來的民營企業家普遍遇到的挑戰。張文華是如何麵對這個問題的呢?他用早年的苦痛警示自己,千萬不能忘本,要保持住自己樸實的本色。張文華說:他一旦有驕傲自大的情緒時,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到早年母親淒楚的神情,就會想到他結婚時為借彩禮錢時窘迫的情景,就會想到創業之初為貸10000元錢,東奔西跑找25個存折作擔保的無奈……

張文華常說,做事要先做人,常為別人著想,那麼就一定有好收成和好回報。他對曾經幫過他的人,常懷感恩之心。如今他富了,發達了,輝煌了,求他幫助的人多了,他依然笑臉相迎,熱情助人。他留給人們的不是生意人的狡黠、圓滑、世故,而是憨厚、樸實、誠懇。他用樸實無華敘寫著自己的青春,不管是做小生意還是今天成就的一番大事業,他做好人的原則從來沒有改變。

他做生意有一個口訣:“拿小有形,換大無形,用大無形,換大有形。”意思就是做生意時,要站在別人的立場,可以讓出一點有形的利益,換回別人對你的信賴,這是一個大的無形資源,再用這無形的資源,換取更大的有形的利益。他在向客戶收牛羊時,遇到質量上乘的,他會主動給客戶加錢。這看似主動多付出了一些錢,但換回了客戶好的口碑宣傳和穩定的供貨貨源。他用這大無形的資源,得到了大有形的財富。張文華是一個懂得把蛋糕做大,並且會合理分配蛋糕的企業經營者,有形和無形的辯證關係,不隻是他經商的心得,也是商界成功人士最值得推崇的社會經濟學理論。

肉食品是美化消費心理的產品,關係到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張文華始終堅持“做食品就是做良心”的原則。經營中,他嚴把質量關,不合格的產品,堅決不許進廠,也堅決不讓不合格的產品出廠。曾經有人給他建議,在市場上收購一些病死的牛羊,宰殺後賣肉,利潤會更大,他聽後義正詞嚴地說:“或許這些事別人有做的,我張文華堅決不做!”他擲地有聲的宣言,讓員工領略了張文華做人做事的正氣。張文華的正氣,就像拂麵的春風,走進了員工的心靈。

張文華公司屬下的肉食品店所經銷的羊肉卷每托盤標明250克重,但有一次員工在裝托盤時忽視計量器具校準,隻裝了230克肉,被公司質檢部發現,當時員工紅著臉解釋說,顧客買肉是按托盤買,不會太在意是否少了20克肉。再說,這樣也可為公司掙取一些額外利潤。張文華聽後勃然震怒,他當即召開肉店經理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開會,他在會上對大家說:“我們公司在艱苦時,都沒對顧客缺斤少兩。現在公司壯大了,卻對顧客缺斤少兩,我們的良心哪去了?!這樣做不僅僅是損害顧客,長遠地看是損害自己,是在自己欺騙自己!”他當場對肉店經理罰款500元、員工100元。及時的處罰,彰顯著張文華做人做事的風範。

張文華樸實無華的本色,是他事業走向輝煌的底色。他能夠抑製住從“大窮”到“大富”角色轉變後的浮躁和驕傲自大。他樸實的本色,使他的企業像出海遠航的一艘航船,乘風破浪,一路高歌。雖然也遇到大風大浪,岩石暗礁,但都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少走了許多彎路。樸實無華的本色,使他的事業如日中天,紫氣東來。

理念超前聚才多童年的遭遇雖然剝奪了張文華求知求學的機會,但社會大學教給他許多實用的知識。在社會實踐和經商中,張文華一直沒有放棄看書自學,並且在創業路上悟出了許多切實有效的經商道理。

在張文華看來,個人力量就像獨立寒秋的一支花兒,彰顯不出強大蓬勃的生機。而家族企業,就像百花盛開的大花園,同時釋放著生命的活力和芬芳四溢的馨香。張文華認為家族企業就應該是百花盛開的大花園,而不是一枝獨秀。他認為,在企業剛創立時,家庭成員積極參與很有必要,血緣親情最容易凝成團隊力量,使公司渡過難關。但是在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必須有創界高端人才的引進,必須有一套符合現代企業規範的管理製度。而對家族成員的某一個人,如果在百花園中已經成長為一棵大樹,那時候可以選擇自願分流,撐起屬於自己的另一片藍天。

張文華牽頭成立了家族發展基金會,他和家族成員都投入一定的資金,產生利潤後,拿出一部分扶貧救困,在家族成員年齡老了以後進行翻倍返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