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經營舉措,使張文華家族產生新的凝聚力。張文華經常告誡家族成員,要對普通員工有仁愛之心,要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這樣才能化解矛盾。
同時,他時常給員工傳授企業如家的道理,也要求家族成員樹立正人正己的思想。員工家裏老人生病住院,少不了他真心實意的慰問和幫助;從小耍大的朋友,在他眼裏就是最好的合作夥伴;引入親朋好友加盟企業,是他的企業凝聚人氣和資源的有效見證。
大產業就要有大手筆,大手筆就要有大人才。他敞開胸懷歡迎投資商進入企業來合作,注入資金共同發展;他也同樣希望外界高端營銷策劃人才加盟,共同為發展寧夏清真牛羊肉產業攜手猛進。寧夏清真牛羊肉產業是個黃金產業,並且有三個堅實的基礎:一是寧夏是全國唯一的回族自治區,有回族傳統的習俗,做清真肉食品,正宗,可信度高,是個金牌子;二是食品行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民以食為天,人存在,就有需求,不會被淘汰;三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牛羊肉需求量不斷增大,市場正處上升期。為此,張文華也緊緊抓住國家封山禁牧這一政策良機,在帶動農民致富的過程中,探索出“訂單養殖、以種促養、從繁到育”的發展路子,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引導農戶種植牧草,舍飼圈養牛羊。提出了“七位一體”的戰略構想:“種植—品種培育—高效育肥—屠宰—高科技加工—品牌營銷—特色餐飲”一體化。
對於企業管理,張文華有“二十六字”方針和“三心”工作理念。即“樹立企業正氣,打造企業品牌”的理念;“放權育人,散財聚人”的用人政策;“內培養,外掠奪”的資源占領策略。在張文華的辦公室裏,看到最多的就是上牆的企業管理信條,聽到最多的也是與企業息息相關的話語。言為心聲,張文華是用心詮釋著自己對企業的經營理念。
張文華常說,企業文化要建立在員工合理的待遇回報製度上,企業員工跟著老板掙不到錢,講再多文化都是空的。他為企業員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利益分配製度,確保員工有收入保障。他說,一個老板不能把錢捏在手裏太緊,要舍得散財,就像捏沙子,捏得越緊,手裏剩得越少。他還給員工樹立了“從奴隸到將軍”的成長理念:人不是生下來就是碩士、博士,人要有遠大的誌向,並且不能放棄向社會這個大學學習的機會,人的本領是在實際的生活、工作中逐步完善的,說白了,就是在所幹的行業中“悟”道理。做到了這些,即使出身貧寒,也一樣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作為一個農民企業家,張文華在清真肉食品生產銷售領域中悟出了實用的商業之道。這不是從書本上能學來的,是在這個行業的摸爬滾打中總結出來的,是他深諳此行,深愛此行,用心體悟得出來的。相比現在許多懷揣大學文憑,不思鑽研,茫茫然到處碰壁的創業者,不失為一種深受裨益的啟發。
高歌猛進濟天下張文華在他的創業路上,難忘艱辛,甘甜自知。選擇了創業,樸實的張文華,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表述了創業感言:“自己本就是個農民的兒子,從小就放羊放牛,現在做著與農村息息相關的事,自己幹起來有勁,在自己脫貧致富的同時,也能帶動鄉親共同富裕,自身的價值得到了體現。”沒有信誓旦旦的慷慨陳詞,沒有激動人心的豪言壯語。語言表達樸實無華,一如樸實無華的本人。
張文華致富不忘鄉鄰,這些年他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活動,用愛心回報社會。他經常對退休老職工和村裏五保戶進行慰問,送去溫暖,累計發放慰問金十萬元;汶川大地震後,他五次捐款10萬元;玉樹發生大地震後,他又捐款3萬元。2007年,他支援家鄉建設小康路捐資3萬元;為史湖村修建村民廣場,捐助東園鎮史湖村20萬元。2008年以來,公司積極參與自治區、中衛市團委組織的“圓夢行動”,資助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大學生助學獻愛心活動,親自到海原、固原對貧困學生捐資7萬元,幫助家境貧困的大學生圓了大學夢。公司被自治區團委授予“愛心助學先進集體”,被市政協、市團委授予“捐資助學先進集體”,被自治區人民政府評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中衛市扶貧龍頭企業先進集體”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