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去,前麵是個天
王會平
創業是一個令人興奮的話題,它既充滿激情、充滿挑戰,同時它也是非常的殘酷。然而不管創業的道路有多麼的艱辛,還是有越來越多的朋友奮不顧身地踏上了這條不歸之路,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用拚搏和奮鬥演繹著自己的創業生涯,這種精神著實讓人由衷地敬佩。中衛市名洋公司的馬建新就是這樣一位在創業路上孜孜不倦追求的人。
創業者檔案:
馬建新,1995年畢業於寧夏建築學校,畢業後在原中衛水泥廠參加工作,現任中衛市名洋洗滌有限公司總經理,中衛市首屆青年創業者電視選拔大賽50名創業標兵之一。
創業感言:
隻要創業的激情不滅,成功將會不斷向你招手。
遭遇下崗
馬建新1995年畢業於寧夏建築學校,畢業後分配在中衛縣的一家水泥廠工作,成為該廠的一名銷售員。剛畢業的他,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既來之,則安之,一定要幹出個樣子來,這一幹就是10多年,憑著這股不服輸的勁頭,他的業務量節節攀升,多次受到廠裏的嘉獎。2002年6月,這位剛過而立之年的男子漢,與當時千千萬萬在企業改製中的工人一樣下了崗,10多年的青春年華貢獻給了企業,捧了10幾年的“鐵飯碗”轉眼之間消失了。下崗那些天,對他來說是特別黑暗的日子,找不到合適工作,在家裏一待就是半年。好在妻子所在的單位效益不錯,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可一想到自己這個大老爺們讓妻子養活,馬建新悶在心裏的苦水就直往嗓子眼上冒。妻子勸他出去找工作,悶在家裏也不是個事,其實是心疼他,怕他憋出什麼毛病來。
但無論怎麼說,家裏少了一個人的收入,又有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這生活也實在好不到哪兒去。在家閑了一段時間後,馬建新再也沉不住氣了,畢竟他還有一身力氣。不等妻子說什麼,他自己悄悄地找出路了。他跑過運輸、開過煤炭店,還有其他各種各樣不值一提的生意,起起落落,做得很辛苦,賺過,也賠過,甚至還被合夥人騙過。幾年下來,始終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事業坐標。但是通過幾年的打拚,雖然沒有賺到錢,但長了不少見識。馬雲說: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必須具備三個因素:眼光、胸懷和實力。馬建新卻認為,對於初次創業的人來說,除了精神上的鼓舞外,更需要得到一些具體操作上的經驗。
跨出第一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在馬建新的奮鬥人生中,可以說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原動力,憑這種動力,馬建新走出了下崗之後的困惑,跨出了自己謀生就業的第一步。那一年,廠裏組織過幾次再就業洽談會,有意返聘他,但被他婉言謝絕了。這個表麵看去很文靜樸實,甚至略帶靦腆的男人,並沒有為幾次創業的失敗而氣餒,內心裏卻有著作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的骨氣。他心中另有一片天。
從打工仔起步,打拚發展到自己置業當老板,可以說是很大一部分下崗人員在逆境中奮起的特有模式,馬建興也不例外。下崗之初他一沒資金,二無項目,隻能小打小鬧地幹著。當他曆經艱難打拚,有了一定的積蓄之後,他開始考慮今後的發展,但究竟選擇搞什麼項目卻心中無數。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信息讓他眼前一亮。他得知現在一些大中城市的醫院、飯店對洗滌的需求很大,要求越來越高。中衛作為發展中的中等生態旅遊城市,肯定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和商機。於是,他通過查閱相關的信息,又從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原料供應、工藝流程、先期投資等各方麵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摸底,為了避免項目選擇的盲目性,他多次實地到北京、上海的一些洗滌行業進行充分的考察,獲取了充分的信息。經過綜合分析,他決心選擇洗滌業。好多熟人聽了他的計劃都紛紛搖頭,幹什麼不好,偏偏幹這個行業。回到老家時,也有人勸他:“冒這個風險幹嘛,還不如在縣城租個櫃台做生意,既安穩又能賺錢。”他脖子一梗,振振有詞地說:“我是國營廠子的員工,不能跟街上的那些小攤小販去爭飯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啟動項目,要有足夠的資金。建一條比較專業的洗滌生產線,首期投資就需百萬元,馬建新自己的一點積蓄遠遠不夠,找銀行貸款,作為一個新創辦的民營小企業,更無信貸資信可言。馬建新隻能將自家的房屋作抵押,向銀行貸了10多萬元,又向親戚朋友借了一部分,總算解決了首期資金。隨後,他租下了一家賓館的10多間房屋作為場地,籌建生產車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