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2 / 2)

1998年,她為了更好地把刺繡與服裝製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又在上海紡織工業職工大學進修3年,學習服裝工藝製作與服裝製板設計。2007年參加全民創業SIYB培訓,在就業局領導及SIYB專家的指導下,創辦了萬繡莊刺繡剪紙專業合作社,為合作社成員提供培訓、銷售等服務,帶動了周邊家庭婦女創經濟收入,組織員工將作品多次帶到外省參展、參賽,提高民族手工藝繡品的知名度。

有的留守婦女無法出門,盧慧琴並走鄉串戶,收集鞋墊、荷包等,僅2008年收集手工刺繡鞋墊1萬雙,並發往河北、廣東等地。為了打開繡品市場,她就外出了解行情,掌握市場。2009年盧慧琴參加浙江義烏國際商貿展洽談活動,簽訂了15萬元的刺繡鞋墊訂單,帶動47名婦女就業,人均創收1000元以上。2010年創辦了萬繡莊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免費對婦女進行培訓,讓部分農村婦女初步掌握了刺繡針法。當年創經濟收入50萬元。2011年,盧慧琴增加培訓設備,擴大培訓規模,免費培訓一批具有獨立能力的技術骨幹,引進資金和設備,拓展銷售渠道,吸納200名以上技術骨幹為合作社成員,人均年創收達到5000元以上,力爭3年後成為具有帶動1000人以上的刺繡合作社,人均創收達到8000元以上。

創新思路,發展民族刺繡盧慧琴把刺繡當作一項大事業來對待,她的作品非常注意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結合。她把自己的審美情趣和海原的鄉土文化寄蘊於刺繡針線之內,不斷提升作品的品位和內涵。她的《母愛》《麒麟送子》《農家小院》《貓嬉蝶》《嬉戲》等一大批作品使刺繡愛好者愛不釋手。人們很難相信,這麼精巧絕倫的藝術佳作,竟是海原鄉間一個農家小媳婦的手工活。在那幅名為《母愛》的繡圖上,一個母親膝下有6個小孩在玩耍,母親充滿愛心的眼神和一臉的滄桑感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一位南方的收藏家沒有討價還價,以1800元的價格買走了這幅作品。

市場傳遞的信息極大地鼓舞了盧慧琴,她很快悟出了一個道理:隻有走出單純反映農家生活、描摹花花草草的窠臼,在突出民俗文化的同時,與時代審美趨向相融合,才是今後刺繡的好路子。麵對海原回族特色文化產業越來越看好的曆史機遇,盧慧琴開始考慮如何將民族特色文化與刺繡結合起來。

通過向民俗行家求教和經過反複實踐,盧慧琴終於首創了獨具表現力的“海原縣民族特色刺繡”。她的回族特色刺繡作品,借鑒傳統鏤空藝術的獨特技法,將古樸、稚拙的回族藝術與民間刺繡進行絕妙傳神的結合,並巧妙地運用平、扣、迭、壘等諸多針法和兌、勾、滲、紐等下線技法,從而以一個全新的手法,將海原縣古老的回族特色藝術在新時代擴展延伸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現在,盧慧琴每年獨立完成的刺繡大件作品達12幅以上,小件作品上百件,她還指導鄉鄰姐妹20多人,年完成作品數百件。縣文化館等都為她專設了代銷代售刺繡作品的窗口。她曾先後榮獲“全國婦女經紀人”、“自治區城鄉婦女崗位建功先進個人”、“海原縣巾幗建功先進個人”、“海原縣創業明星企業”、“海原縣工會工作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稱號。

如今,盧慧琴決定繼續多培訓學員,指導她們進行回族特色刺繡的創作。

她說:“希望通過創作更多更好的回族特色刺繡作品,弘揚民間文化,擴大海原縣及寧夏的知名度,把最美好的刺繡作品推出海原,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