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路上創大業
唐柯
她曾經曆過困苦,也曾經曆過傷痛,如今的她卻毅然決然地走上了刺繡的創業之路。她常說:“隻要自己努力,夢想就能變成現實。”她就是創辦了海原縣萬繡莊刺繡剪紙專業合作社的漢族女青年盧慧琴。目前,盧慧琴任寧夏回族自治區婦女手工藝協會副會長。
創業感言:
勤奮出真知,才幹有偉業盧慧琴,1968年9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曆。擔任海原縣萬繡莊刺繡剪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海原縣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校長、自治區婦女手工藝協會副會長。
2009年榮獲全區青年創業電視選拔大賽優秀獎,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婦聯表彰為城鄉婦女崗位建功先進個人,被授予全國優秀女經濟人榮譽稱號,被海原縣總工會授予工會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0年被海原縣政府授予巾幗建功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所創辦的企業被海原縣人民政府評為“創業明星企業”稱號。
創業者檔案:
初出茅廬,遭遇下崗
盧慧琴,海原縣海城鎮人,1989年高中剛畢業後,看見縣二輕局招錄服裝技術工人的廣告,就去報考,幾天後接到了錄取通知。盧惠琴上班的第一天,就跟當地有名的民族服裝大師黃愛傑女士學習服裝設計與製作。因勤勞好學,工作認真,她的手工藝技術很快嫻熟了起來,設計製作的服裝深受師傅的高度評價與廣大客戶的喜愛,被師傅留在身邊工作。開始每月工資80元,幹了6個月之後漲成210元。1992年,由於廠裏在轉製的過程中,各方麵條件都不成熟,最終宣告破產,從此盧慧琴就下崗了。
尋覓生存和發展
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盧慧琴,就不得不麵對下崗的現實。在這短短的時間裏,盧慧琴從一位技術嫻熟的工人,變成了一名下崗失業人員,這使她感到萬般的失落與無奈,前方的路在哪裏?她陷入了痛苦的思忖之中。1993年2月,在她最低迷的時候,從廣播裏聽到了一則消息,銀川鳳城學校招生,講解的課程是目前市場上最時髦的服裝設計、剪裁和縫紉。她進入學校之後,選擇了中國旗袍的設計、刺繡和盤扣,得到了北京教授喬海軍的真傳。回家後,當年在海原縣農貿市場開起了新潮流服裝加工店,設計的服裝很時髦,深受當地婦女的喜愛。她每天起早貪黑地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個月就賺了10000塊錢。
漫漫創業路,笑對風雨正當她生意紅紅火火的時候,天有不測風雲,剛滿6歲的兒子在路上行走時遇上了車禍。她不能再出去做生意了,隻能成天在家看孩子,料理家務。在料理家務時,她看到了周邊鄰居婦女有很多時候都閑著。盧慧琴是一個閑不住的人,看到很多留守在家的婦女,閑得無事可做,她就想辦法讓她們賺錢。
用什麼來賺錢呢?記得小時候,每當農閑季節,在家的母親經常做一些荷包、鞋墊、門簾等刺繡品,拿到集市上賣掉,賺一些零花錢。這給盧慧琴很大的啟發,於是決定在自家的院子裏開始創辦了全縣首家綜合服裝刺繡專業技術培訓中心,從事服裝設計製作與刺繡培訓。
主意已定,就開始辦理,人手不夠,她將剛剛高中畢業的弟弟拉來當幫手,並將弟弟送往甘肅蘭州再旺服裝研究所進修一年。沒有寬敞明亮的培訓教室,又在自己家後院建了一些房屋。與此同時,走鄉串戶,散發傳單,開始培訓婦女。第一次招來了50名婦女,可惜招來的學徒70%以上的都是沒有一點文化的婦女,當時她也很同情這些從鄉下前來學習的鄉親們,采取隨到隨學的方案,把理論變為實踐,把計算變為數火柴根的方法,手把手,一對一地對待不同程度的學員,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學徒一期期增滿,加工的服裝一個訂單接一個訂單,令同齡人刮目相看,她很自豪。因盧慧琴在培訓時,建立健全了教學基礎設施,嚴格管理,提高教學質量,逐漸得到了學徒的信任和社會人士的高度讚賞,學徒一批批合格結業。她和學員們相處得很密切,很友好。部分學員已自己開店,還有部分學員通過她的培訓中心搭橋到外地服裝廠就業。截至2002年開展服裝設計製作與刺繡培訓班30期,培訓農村婦女1500餘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