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於杞鄉的弄潮兒
劉學斌
吳建立,瘦高個兒,薄身板,一身沾有泥土的舊西服。在商潮湧動的杞鄉街頭,一點都不引人注目。
但就是這位毫不起眼的人物,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勇敢地開拓了當地生豬養殖銷售新渠道。其敢想敢做的從商勇氣、高超精明的經營行為、滿懷真誠的待人情義,無一不讓對其了解的杞鄉人豎起大拇指:到底是杞鄉人,小夥子人很不錯!
創業感言:
哪怕我們少掙一點錢,也絕不能幹坑害農民的事。
吳建立,1974年11月出生於中寧縣新堡鎮吳橋村,1993年高中畢業,於2000年4月開始進行生豬養殖與販運。2008年5月注冊成立“中寧縣新寶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擔任社長。2008年被中寧縣委政府評為“優秀生豬流通大戶”,2009年被中寧縣委政府評為“優秀合作經濟組織”,2010年被中寧縣農牧局評為“生豬養殖示範合作社”。
創業者檔案:
吳建立,一個農村娃勇闖社會的“奇跡”。
吳建立,一個農村娃成為成功的青年創業典型。
命運底色: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吳建立是中寧縣新堡鎮吳橋村四隊一個普通農家的孩子。與同齡人一樣,攆雞鬥狗、爬樹下河,與鄰村孩子“衝鋒陷陣”讓他的童年多了幾分色彩。
可家裏人口較多,吳家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常常是有了上頓沒下頓。留在吳建立幼時腦海的,常常是父母為明天生計發愁的臉。
吳建立高中畢業後沒有跨入大學的校門,不得不外出謀生。1990年,卷起行囊,背起鋪蓋,吳建立踏上了北往銀川的客車,開始了打工的生涯。初到喧嘩的城市,吳建立與眾多打工仔一樣沒有朋友,更沒有親人,在茫茫的人海中隻能選擇到建築工地當小工。白天頂著烈日來往於工地之間,手上磨起了一個又一個血泡,可他沒有一句怨言,為的就是每天10元錢的收入。辛勤的汗水希望得到回報,可事與願違,沒等到發工資建築工地包工頭攜款而逃,頓時他傻了眼,不知何去何從。“從家裏走出來是件容易的事,可要空著兩隻手回去那是很沒麵子的事。”想起剛開始打工受騙的事,吳建立眼神中流露著絲絲無奈與堅強。決不能就此放棄,遠在家鄉的父母還在等著他的好消息,強忍住辛酸的淚水和思家的心切,他又開始尋找新的打工出路。“在銀川兩年的打工中,看著周圍一些有錢人穿著品牌服裝,每天進高檔餐廳,來往於酒樓會所,而自己每天僅有少得可憐的收入,打工何時是頭呢?”都市有錢人的生活讓吳建立羨慕不已,他一直認真思索著:不能給別人打一輩子的工,必須自己給自己當老板,隻有這樣才能擺脫貧困的生活。
1992年,承載著當老板的夢想吳建立回到了家鄉,開始騎著自行車四處收破爛。“當時,街坊鄰居對我的舉動冷言冷語,甚至有人背後說:‘你看老吳家的小兒子,外麵混不住了回來收破爛,真是一個沒出息的家夥。’……”風言風語沒有擊倒堅強的吳建立,他認為:“每個成功的人都是從零開始,無論幹哪一行,髒點、累點倒無所謂,就看你如何看待你所做的事情。”本著這樣的人生觀,吳建立走村串戶,每天吆喝著為生活奔波,平均一天掙個20~30元,“比給別人打工強多了。”後來,在原始資金積累的過程中,他又走街串巷賣過菜、賣過蛋、販過雞,像諸多生活無著落的人,他日子過得異常艱辛。
盡管生活是異常艱苦,但吳建立立誌要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在小打小鬧的生意場上,不僅讓他積累了一定的經商經驗,同時也培養了他果敢堅毅、吃苦耐勞的可貴品質,讓他今後的人生受益無窮。
事業起色:生豬販運架起致富的橋梁2000年秋季,吳建立迎來了人生的一大重要轉機。
當時,生豬養殖逐漸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之一,老鄉幾乎每家每戶都養豬,時常有販子來村中收購生豬。偶然的一天,吳建立在和收豬的一個販子閑聊時了解到,生豬販運的利潤空間相當可觀,做好了可以賺大錢。說者無心,而聽者有意,吳建立決定與生活拚一次,便開始了解生豬市場行情。向周圍群眾打聽賣生豬的價格、向生豬販子討教銷售的渠道,等掌握了生豬購銷中的一些重要環節後,他向別人借了4800元購買了一輛“勝利牌”三輪車,拿出自己省吃儉用擠出的1000多元周轉資金,開始了又一次的創業曆程。“第一天,我在村子裏轉了一天收了一頭豬,賣給縣食品公司掙了80元,心想收豬掙錢相對來得容易,一年下來自己也能成為萬元戶。”談起收豬賺來的第一桶金,吳建立眉峰間流露出滿意的笑容。正是這來錢路子比較快的生豬販賣,讓吳建立嚐到了收獲後的甜美,在販賣生豬這條創業之路他一幹就是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