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2 / 2)

顯然,吳建立是個認死理的人,一旦他認定想做的事,就是九頭牛也拉不回來。在辛勤的生豬販賣中,他的生活也開始發生了變化:三輪車換成了卡車,舊車變成了新車,銀行裏有了他的儲蓄戶名……在收購生豬的過程中,吳建立總有一個良好的習慣:每一次收購、銷售的價格他都用心記錄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日積月累,他不僅對本縣範圍內的生豬養殖情況有了一個很詳細的了解,也從自己手中掌握的資料中發現,當地群眾生豬養殖數量逐年在攀升,而銷售渠道卻沒有打開。於是,他便拚車拉上豬跑蘭州、青海、包頭等地,在實際銷售中他意外發現外地生豬銷售價格比當地價格高,“每運出一車豬,一趟能掙到5000元。”看到外地市場銷售前景廣闊,他便一邊裝車外銷,一邊向客商宣傳中寧生豬養殖情況。經過一年多的外銷宣傳,從吳建立手中銷出的生豬由於品質優良受到了外地客商的認可。從生豬收購到裝車外銷,吳建立通過全國的信息點,對市場價格了如指掌,一發覺哪個市場的肉價高,他就及時聯係客商到中寧來收豬。

市場銷量的上升,讓吳建立的信心大增。在組織外地客商收豬的過程中,他又洞察到新的市場商機:有些豬收購時毛重為每斤5元,經過短時間的喂養,每斤可賣到8元錢。隨著市場銷售網絡的擴大,吳建立靈活的銷售方式贏得了客商的信任,吸引了內蒙、陝西、西藏、新疆、廣東等地的客商紛紛前來杞鄉訂貨,他的生豬運輸業務也越做越大。“2006年,組織銷售生豬達到3萬餘頭,2007年銷售量達到4萬餘頭。按每頭豬重130公斤,每公斤16元計算,僅2007年銷售額就達到了8000多萬元,每頭若按10元交易中介費計算,2007年收入達到40餘萬元。”吳建立掰著手指頭給筆者算了一筆細賬。

“近年來,隨著中寧生豬市場的逐漸成熟,我組織外銷的生豬量在逐年上升,在生豬外銷市場逐步擴大的同時我也漸漸認識到一個人富了不算富,應該帶動更多的養殖戶共同致富。”創業成功後,吳建立並沒有忘記身邊的每一個鄉親。那麼,如何才能讓老鄉與他一起共同致富,做大生豬產業呢?經過一番深思熟慮,2008年5月,吳建立牽頭與5位常年組織外銷生豬的同人籌資50萬元,注冊成立了中寧縣新寶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生豬生產經營戶資源聯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方式,吸納生豬養殖戶和營銷戶會員150餘名,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運營方式,當年組織銷售生豬量達到5萬餘頭。

人生本色:忠厚仁義鑄輝煌熟悉吳建立的人,都說他為人正直,忠實厚道,是大家都樂於結交的朋友。

“我經常告訴每一位社員,哪怕我們少掙一點錢,也絕不能幹坑農、害農的事。因為,我是農民的兒子,深知鄉親們為養好一頭豬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花費了多少的心血,掙到每一分錢都很不容易。”視忠厚仁義為人生的唯一本色。吳建立創業成功後並沒把自己當成是一個老板,依然沒有忘記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現在,隻要有客戶打電話要貨,為了不失信譽按時送貨,我經常和臨時工一起裝豬。”他那雙辛勤勞動的手上滿是老趼,甚至有一處又一處被豬咬傷後留下的痕跡。

正是這種忠厚的為人處世之道,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才成就了吳建立事業的成功,也使他從一個打工者一躍成為一名令人仰慕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