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1 / 2)

梅花香自苦寒來

趙廷虎

1981年出生在海原縣關橋鄉方堡村刺繡世家的喬亞茹,其祖母與母親是遠近聞名的刺繡高手,自幼受族風的藝術熏陶,酷愛刺繡藝術。高中畢業後,本來應該進高等學校深造,但因家庭貧窮,她肩負起家務的重擔。

1995年,關橋鄉方堡村來了執行光纜施工任務的部隊,就駐紮在村子附近。部隊在駐紮期間,喬亞茹和同村姐妹出於對子弟兵的熱愛,將她們農閑時手工刺繡的工藝品送到部隊駐地進行慰問,並認識了戰士賈天華。小喬一雙創業者檔案:

喬亞茹,女,漢,1981年11月生,海原縣關橋鄉方堡人。

海原縣民族刺繡創始人。自幼受族風的藝術熏陶,酷愛刺繡藝術。2005年,她創辦了千珍繡銷售店,被媒體譽為海原“繡娘經濟”的開拓者。

2009年,千珍繡手工藝製作坊改製為公司,並申請注冊了“千珍繡”商標。2010年,被中衛市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刺繡荷包”代表性傳承人。曾先後榮獲“全國老區婦女創業創新標兵”、“全國城鄉婦女崗位建功先進個人”、“全國雙學雙比先進個人”、“YBC誠信創業獎”等。

創業感言:

創業的路上總有很多困惑和風雨,要保持勇敢無畏的心態,相信風雨之後一定會有彩虹。

飛針走線的巧手給賈天華留下了深刻印象。賈天華自然將眼前這位巧手姑娘和遠在山東泰安與自己同村的宋洪勇聯係到了一起。宋洪勇在繪畫上很有靈性,寫得一筆好字,部隊上的板報大都出自他手。這位戰友便牽線,使從未謀麵的喬亞茹和遠隔千裏的宋洪勇通過鴻雁傳情,感情迅速升溫,並最終幸福地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婚後的小喬和丈夫一起來到山東泰安。因公公多病,婆婆靠幾畝薄田維持生計,宋洪勇的家境並不好,從部隊複員後也沒有安排工作。無奈之下,夫妻倆隻能四處打工。他們兩人打過魚、當過建築工人、種過菜等工作,即使居無定所,小喬也一直跟著丈夫,不離不棄,每當丈夫拖著疲憊的身子收工,小兩口擠在低矮的工棚裏,都會不約而同地冒出在刺繡行業一展身手的想法,但終因資金短缺及在山東沒有刺繡氛圍等多種原因一再擱淺。憑著夫婦倆吃苦耐勞的拚勁,經濟條件逐漸有所好轉。2005年年初,小喬的妹妹新婚一個月就得了不治之症離開人世,母親無法承受這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心髒病突發臥床不起。為了照顧母親,小喬撇下心愛的人回到了娘家,一待就是半年。可無論怎麼忙,也始終掛念著遠方的愛人,更加思謀著如何實現她跟丈夫的創業計劃來還清欠下的債務。一頭牽掛遠方的丈夫,一頭舍不下年邁的媽媽。小喬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次無意中她在家裏發現了母親繡的一雙鞋墊,她又突然想起幾年前丈夫的回信:“這些刺繡非常精美,拿到大城市肯定能賣到錢。”信中的鼓勵使小喬用刺繡打開一條生活之路的打算再次湧上心頭。她終於下定決心,踏踏實實幹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於是,她打電話把自己要在刺繡行業一展身手的想法告訴了丈夫,得到丈夫的支持,宋洪勇也立即趕回海原。

懷著滿腔熱情的夫妻倆在開始創業初期,沒有任何經驗。小喬曾經在電視上看到,四川萬州有一位叫張紅的姑娘在三峽移民中,靠發展刺繡鞋墊成為有名的“富姐”,她的創業經曆給了他倆很大的啟示和動力。於是宋洪勇夫妻決定帶上僅有的一點積蓄前去“取經”。為了省錢,他們坐最便宜的硬座車廂,餓了吃白餅子、方便麵,困了睡候車室。費盡周折終於到了四川萬州,慕名找到女老板張紅。張紅被他倆對刺繡的熱情和對創業的激情所感染,便將刺繡技藝和經營方式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他倆信心百倍回到海原開始籌196劃開店。但因長途跋涉後微薄的積蓄已所剩無幾。當時小喬的父母對女兒、女婿的創業並不理解,怕他們連飯錢都混不來就倒閉了。但看到他們孤立無助的慘狀,心生憐憫,拿出一生不多的積蓄讓他們去試試。他們從濟南購進了花線,從蘭州買來繡架,從西安采購布料,就從最普通的繡花鞋墊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