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夫妻倆在縣城政府西街租了一個店麵,創辦了“千珍繡銷售店”。然而,銷售店開張幾個月,並沒有所期望的生意盈門。因為在海原幾乎所有的姑娘媳婦都能繡上幾針,所以繡花鞋墊並不稀罕。直到2006年的6月,店裏來了一位客戶以每雙20元的價格,訂購了100雙繡花鞋墊。慘淡經營數月的丈夫百感交集,就跟做夢似的。之後,他們的生意奇跡般好了起來。經過幾年的艱辛發展,到2009年將“千珍繡手工藝製作坊”改製為“千珍繡民族手工藝有限公司”,並成功注冊“千珍繡”商標,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乃至整個大西北的第一個刺繡品牌。
走進海原的農家,幾乎都能見到經祖祖輩輩傳承的刺繡作品,如枕頭、坎肩、圍裙等。小喬夫婦將農家婦女的刺繡與市場的成功對接,引起了海原縣有關部門的注意。“刺繡”一詞不斷出現在海原縣委、縣政府會議和文件中。喬亞茹創業成功後,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讓海原縣所有的剩餘勞動力都有一技之長,讓更多的回漢婦女姐妹都能因刺繡而受益,走上脫貧致富路。漸漸地,刺繡產品開始供不應求,得到市場回報的小喬夫婦認識到,必須擴大規模,讓更多的姐妹都能參與到刺繡行業中來。他們開始嚐試把花線、布料等原材料免費發給大家,然後對繡成的產品進行回收,同時付給工錢。但結果讓人大吃一驚,由於針法各有千秋,回收來的作品五花八門。隨後,她又和附近鄉鎮和街道辦聯係,辦起了婦女刺繡學習班。為了對更多愛好刺繡的婦女進行前期培訓,小喬和丈夫騎上摩托車翻山越嶺走村串巷,在收購繡品的同時進行技術培訓。海原屬黃土丘陵地貌,很多刺繡婦女分布在山區,他們就騎上摩托車,走村串戶,既培訓學員,又回收作品。同時,他們創新工藝產品,丈夫發揮自己的繪畫特長,素描花草、動物等多種圖案讓繡工刺繡,並裝裱成掛屏。小喬夫婦每個月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山路上顛簸。付出就有收獲,經過努力收到的刺繡產品的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亦有所提高,品種繁多。到2008年9月1日,他倆又在銀川開了一家分店。
自2005年創業以來,共培訓刺繡學員近4000人,其中200多人已成為刺繡能手,60多人作品入展區、市、縣“農民藝術展覽會”等。帶動從業人員達到3000人左右,遍布海原縣17個鄉鎮。刺繡作品包括:高檔軟裱、框表刺繡掛圖、精品刺繡鞋墊、虎頭鞋、龍鳳拖鞋、枕頭、香包、錢包、立體動物、手機掛件等,種類繁多,做工精美。產品銷往北京、新疆、上海、山東、廈門等地,並走出國門遠銷中東阿拉伯國家。
喬亞茹被媒體譽為海原“繡娘經濟”的開拓者。她的創業故事和光榮事跡曾先後被《共產黨人》《寧夏日報》及《中衛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2010年,被中衛市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刺繡荷包”代表性傳承人。曾先後榮獲“全國老區婦女創業創新標兵”、“全國城鄉婦女崗位建功先進個人”、“全國雙學雙比先進個人”、“YBC誠信創業獎”、“全區創業明星”等多項榮譽稱號。公司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團委確定為“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喬亞茹憑著堅忍不拔的毅力,不畏艱險的勇氣和對人生美好生活的追求,用一雙巧手和一根繡花針,撐起了自己的人生支點,並將民間刺繡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她不僅用繡花針繡出美好的姻緣,更繡出自己廣闊的事業天地,為繁榮地方文化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