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傳播與堅守者
利永生
一
與更多的創業者相比較,馬新榮沒有什麼傳奇的經曆,也少了悲喜與跌宕曲折的故事,然而,他卻用毅力和人格,在文化界支撐起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創業者檔案:
馬新榮,1967年生,1984年高中畢業,1985年在中衛縣工人俱樂部圖書館閱覽室任圖書管理員,1988年受聘任中衛書畫店庫房管理員,1993年創辦中衛新知書店至今。
創業感言:
為書籍找到讀者,為讀者找到書籍,讓書籍最大程度地開啟民智。
當我們漫步在繁華的十字街口,當我們厭倦了陳設在櫃台裏光彩奪目的首飾與華麗的時裝時,我們總是渴望找到心靈的棲息地,去尋找心靈的慰藉。
這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地走進“新知書店”,在那豐富書籍和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去求得新意的真知。
據說,當一些精明的生意人走過“新知書店”的時候,都會為一塊絕好的“風水寶地”做了書店而惋惜。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馬新榮,不了解一個對書籍和文化事業情有獨鍾的人的信念。
以資產而論,馬新榮毫不誇張地坦言自己資產不超過200萬元。這在當今的企業界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要知道,在當今的文化界,尤其在書籍經營的領域裏,這已經是相當的不容易,相當的成功了。因為近10年來,當書籍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筆者親眼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書店接連關閉的慘劇。而其中唯有馬新榮的“新知書店”奇跡般地發展壯大了。從這樣的現實來看,誰能否認馬新榮不是強者呢?!
二
馬新榮是生長於城市中的農家子弟,他出生於1967年,19歲高中畢業後,曾一度在家中待業。對於一個擁有過理想,並為之付出過、奮鬥過的青年而言,待業的心情無疑是苦悶、昏暗和彷徨的。這種狀態持續了1年之後,父母終於為他謀到了一份工作。馬新榮終生與書籍結緣也自此開始。
雖然僅僅是一份在工人俱樂部閱覽室當圖書管理員的臨時性工作,而且薪水微薄,但心眼靈活、務實勤勞的馬新榮依然幹得十分投入。僅一年時間,善於學習的他便熟悉了圖書經營、配置的各種程序,並以他的幹練和勤奮得到了領導的讚許。在行業內有了少許的名氣後,他被當時中衛縣唯一一家私營書畫店的老板——沈吉祥先生慧眼相中,並很快被聘為中衛書畫店庫管員。
這是馬新榮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經曆。這期間近4年的歲月裏,他雖然隻領取著普通的庫房管理員的薪水,但難得的是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行業內的經驗,為他後來的成功轉身和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提起這段往事,馬新榮至今對他的老前輩沈吉祥先生心懷感激。因為馬新榮的質樸、幹練和勤奮在當時深得沈先生的賞識與信任。那時候的進貨和洽談業務遠不如現在這麼方便,每一次進貨,沈先生都要遠赴北京、天津和西安等大城市,而馬新榮則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和忠實的夥伴。這一段經曆讓馬新榮獲益不少。4年間他不僅掌握了進貨渠道多種風格和鑒別圖書質量的各種技能,同時也很大程度地開闊了眼界,開放了思想。
1991年馬新榮成家。成家必伴隨著立業。憑借多年來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對市場的敏銳洞察,馬新榮感覺到90年代初的文化熱和讀書熱蠢蠢欲動有到來之勢,其中必有利益可取。對於市場潛力的準確分析使他不想錯失良機,此時的他萌生了另立門戶的想法。
當時因為資金短缺,直接開個店鋪有困難,於是馬新榮幹脆在大街上搭起了長長的攤位,將一冊冊裝幀精良、品格不俗的中外名著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現在讀者的麵前。
眾所周知,在90年代初,隨著中西文化的大交流和國內文藝思想的複興,人們的讀書欲、求知欲空前地高漲。中衛雖然地處文化邊緣地帶,但依然迎來了姍姍來遲的讀書熱潮。古人說:“雖有智慧,不如乘時。”馬新榮乘時而動,應運而起,當然地博得了其中的利益。就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一年下來,純利潤仍然超過了萬元。這在當時實在算得上是高收入了。尤其對投入僅千元以上的攤位而言,更顯得投入低而收入高。牛刀初試便旗開得勝,讓馬新榮對未來信心倍增。隨後,他在高廟門口租賃了一方店鋪,並將書店取名為“新知書店”,寓意著將源源不斷的新知識新文化輸送給廣大的人民群眾。新知書店的成立,預示著馬新榮的事業由此轉入了正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