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種安貧樂道、苦中求道的做法,會使人產生厭世的情緒。而諸葛亮的“淡泊明誌”說,則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不僅僅要求人們做到不圖名、不逐利、不貪享安樂,而且還要有遠大抱負和政治理想,“淡泊”的目的,是培養自己的品性和理想,是為了實現宏大抱負服務的。
春秋時的晏嬰,官至齊國丞相。雖然身居高位卻一直住在一處非常簡陋的老宅子裏,齊景公過意不去,多次要求晏嬰遷住新居,都被他謝絕了。這時,齊景公突然想起一個“調虎離山”之計,他把晏嬰以出使晉國為名調出齊國,然後把晏嬰的鄰居遷走,擴建了新宅。晏嬰回國後,又漂亮又大氣的新居已經落成了。但晏嬰在謝過齊景公後,卻拆了新居,又按鄰居們原來的樣子修複了他們的住房,讓鄰居重新搬回來。景公無奈,隻得同意。
晏嬰身居高位,卻如此不貪享受,心係黎民,其高潔的情操,正是“淡泊明誌”的生動體現。
古往今來,“淡泊明誌”者層出不窮,不計其數。像魏晉時期的“建安七子”,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的範仲淹,等等。他們不計名利得失,心裏裝著天下和百姓,從而書寫了人生最美的樂章,永遠值得後人景仰。
與淡泊名利相對的則是不盡的“貪欲”。正像那些淡泊明誌的人層出不窮一樣,貪婪的人也不少。本來,人有某種欲望是正常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可是,欲望是無止境的,欲望太強烈,就會發展成“貪婪”,就會造成痛苦和不幸。
因此,適當抑製自己的欲望,保持淡泊、知足的心態,才能體會出無盡的人生樂趣,達到人生的理想境界,一旦過了界,落下的恐怕就不是“樂趣”了。
然而,大道理人人都懂,真正做起來,並不是容易的。在我們身邊,常常看到有些人為了謀到一官半職,請客送禮,煞費苦心地找關係,托門路,機關用盡,而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還有些人為了發財,不是靠自己的智慧去拚搏,而是走左道旁門,違法亂紀,坑人害己,落得鋃鐺入獄的下場;有的人放著自己已擁有的東西不珍惜,而把目光盯向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結果既損害了家庭幸福,也損害了自己的健康。凡此種種,實不值當。名利乃身外之物,過度追求就會得不償失。其實,在我們的生命裏,享受樂趣和幸福的方式很多,值得追求的也不少,為什麼丟了西瓜撿芝麻呢?對我們來說,少點名利觀,多點生活情趣,人生才會更有意義。
人生如花草樹木,枯榮無常,生命如流星般短暫,歲月如刀劍般無情。風霜雨雪天經地義,喜怒哀樂人之常情。自己道路自己走,自己日子自己過,自己的生命還要自己來珍重。每一個生命都不一樣,都是一個奇跡。每一天也都不同,都是一個開始。生命不能選擇,生命的方式可以選擇。毫無疑義,選擇淡泊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