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隔夜》——神馬都是浮雲(1 / 2)

杜甫在夔州,進入了一個創作高峰期。他在夔州僅僅待了不到兩年,然而其現存的詩中竟然有三分之一來自於這段時間,四百三十餘首。排除掉散逸的,杜甫至少一天一首,甚至不止。

和在成都一樣,杜甫受到了當地土豪的款待,他們還為他購置了房產和微薄的田產。但是夔州畢竟是山區,日子肯定不如在成都過得逍遙。

剛到夔州,天氣正熱,重慶一帶是火爐,大家都知道。而且這年夔州又逢大旱災,杜甫隻得暫時到山區的小屋子裏居住,直到秋天才搬到當地政府為他安排的房子。而當地政府卻覺得,是不是自己虧待了這個大詩人,於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送了杜甫一塊田產,還配給了佃戶,讓杜甫舒舒服服地在夔州當小地主。

這裏還發生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杜甫在山區避暑的時候,西邊住著一個非常貧苦的寡婦,一個婦女沒有丈夫沒有兒女,挺可憐的。他們兩家房子緊挨著,杜甫的門口種了一片棗樹林,這個婦女有時候實在經不住饑餓,就偷偷地摘杜甫樹上的棗子吃。

杜甫這個心軟的人當然不會介意,一來二去,那些棗樹幾乎就成了寡婦的私人財產。後來杜甫遷居,把這個宅子賣給了一個姓吳的先生。結果吳先生就沒那麼紳士了,走來就把棗樹圍了一圈籬笆,害得寡婦又要餓肚子了。

後來這個寡婦實在沒辦法了,覥著臉皮找到杜甫訴苦。原來,這個寡婦不僅無兒無女,而且由於種種原因,她有各種各樣的債務和稅賦要繳納,已經窮到骨子裏了。難得有棵棗樹,幫她省點糧食,或許還能保證她冬天不餓死。於是杜甫就寫了一封信給吳先生,當然了是用詩寫的:

又呈吳郎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隻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大致意思是說:對這個沒有多少吃的又沒有兒女的婦人,讓她打咱們幾個棗子填飽肚子,其實無所謂。要不是太窮,她也不會這樣。當然了,我曉得,你插籬笆牆,主要是防止外邊的盜賊,對於這樣的弱勢群體,你還是有同情心的。但是一插籬笆,人家也不好意思了啊。這段時間,她到我這來跟我說了她的情況,唉,咱們難民何苦為難難民。

隨著時間的推移,杜甫在夔州的生活日漸充裕,到了第二年春天,他已經擁有果園四十畝,蔬菜田好幾畝,稻田若幹頃。雖然說比不上成都這個大城市的繁華,日子也非常地安穩,至少一家老小不用挨餓,時不時地還能做做慈善。

可是,每當這樣的時候,總會有一些事情發生,逼著杜甫萌生回家的念頭。不得不說,這是老天要收他回去了。

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杜甫應當地官員的邀請,去他的府邸觀看文藝表演。其中壓軸的節目是臨潁李十二娘表演的劍器舞。杜甫看了之後,總是覺得自己想起了什麼,卻又想不起來。表演結束後,杜甫問李十二娘:請問,你的舞蹈是跟什麼人學的?

李十二娘非常自豪地回答說:我可是公孫大娘的得意門生啊!

“公孫大娘”四個字勾起了杜甫的很多回憶,他想起來,在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跟著父母一起去郾城觀看過公孫大娘的表演。當時的公孫大娘風華正茂,是唐朝的大眾女神。當時著名書法家張旭觀看了一次她的表演後,久久不能忘懷,拿著筆模擬著她的動作,久而久之竟然開創了新的字體。

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杜甫已經滿頭白發,當初名動全國的公孫大娘也已經不在了,她的弟子李十二娘都已經是美人遲暮。此情此景,讓杜甫不能忘懷,於是寫下了著名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爧如羿射九日落,嬌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