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一 傳統詩格律簡述(2 / 2)

朝辭白帝彩雲間,(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裏江陵一日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兩岸猿聲啼不住,(仄仄平平平仄仄)

輕舟已過萬重山。(平平仄仄仄平平)

通常而言,首聯的兩句隻要求前四字格式上平仄相反(五言就是前兩字),後麵所有聯都是格式上全部相反(主意是格律上,畢竟有些地方可以隨意變通)。

在兩個聯相鄰的句子中,講究“粘原則”。例如:

戍鼓斷人行,(仄仄仄平平)

秋邊一雁聲。(平平仄仄平)

露從今夜白,(平平平仄仄,白為入聲)

月是故鄉明。(仄仄仄平平)

也就是在格式上,這兩句的前四字(五言前五字)平仄相同。

一般而言,對原則是必須符合的,不然不能稱之為近體詩,粘,可以偶爾違反。違反粘的近體詩稱之為折腰體,而違反粘的七言絕句也叫陽關體。

三、孤平與拗

在四種律句格式中,有一句特別需要注意:仄仄平平仄仄平。這一句中,如果第三字(五言第一字)成了仄聲,成為:仄仄仄平仄仄平,則稱之為犯孤平,也就是句中沒有相連的平聲,非常拗口,是第一大忌諱。

但是,如果第三字(五言第一字)非仄不可,也可以補救,那就是將第五字(五言第五字)用平聲。也就是仄仄仄平平仄平。注意:如果第三字沒有用仄,則第五字也可以隨意變換平仄。例如:

雙鬢向人無再青。(仄仄仄平平仄平)

還有種句子,仄仄平平平仄仄,也可以變換為: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此時第三字必須為平)。例如:

“正是江南好風景”“涼風起天末”。

這個,我們稱之為孤平救,或者救孤平。

還有一種句式,稱之為拗句,平平仄仄平仄仄,句子必須接一個孤平救。例如:

一身報國有萬死,(平平仄仄平仄仄)

雙鬢向人無再青。(平平仄仄平仄仄)

還有諸如小孤平、小拗句、三仄尾、三平尾等,都是小毛病,一般可以不避諱,這裏不贅述。

四、押韻與對仗

所謂押韻,就是韻腳所用的字都在一個韻部裏。傳統詩嚴格按照平水韻來。這個裏麵要介紹的東西太多,建議大家百度,不然我這本書就單講這一個問題也講不清楚。

建議大家百度的關鍵詞:平水韻、平水韻表、近體詩的押韻,上去通押。

對仗,律詩中有著嚴格要求,用在絕句裏有時候也能有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對仗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

說簡單,無非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但是,細細分析,裏麵的名堂很大。依舊建議大家百度,實在篇幅有限。

關鍵詞:對仗、無情對、流水對、合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