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橫掃天下,號令天下之時,就已經開始召集民工修築陵墓,經過多年的精心修建終於落成,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唐獻陵。獻陵是依據東漢光武帝原陵的規格修築而成,該陵座北朝南,封土為陵,呈覆鬥型,平麵呈長方形,陵園為夯築城恒,四麵各壁一門,門外各置石虎一對。
封建王朝的帝王陵墓皆有石刻,而唐獻陵的石刻渾厚質樸,健壯豪放,造形剛毅沉穩,氣宇軒昂。獻陵的四道門上皆有雕刻而成,高近兩米的石虎,顯得碩大威武,眼神機敏,四肢強健有力,形象栩栩如生;禦道的兩端有一對體形高大的石犀;並且,南門外矗立著八米高的華表,上蹲犼獸,下雕盤龍,八棱形的柱體刻滿了花紋,顯得莊嚴肅穆。
當初,唐高祖的寢陵修建時,曾經下詔工匠及大臣商議過,最後決定按照東漢光武帝的原陵高六丈的規模營建。獻陵坐北向南,地麵建築約有三百八十間,墓道呈覆鬥形,陵高三十一米,長寬均為百米,陵台為覆鬥形,位於陵園中部偏東,底邊東西長約一百四十米,南北長一百一十米,頂部東西長三十米,南北長十米,高十九米。
太穆皇後死後安放在修建的宮殿中三十餘日,唐高祖李淵才下詔遺誥下葬於獻陵,群臣嚎啕大哭;其中,太穆皇後子女及孫子輩在唐高祖李淵的帶領下,隨儀仗前往獻陵,就連李玄霸都眼眶紅紅,淚流滿麵的目送著竇皇後的離去;李逍遙、長孫秀敏兩人更是傷心不已,長孫秀敏更是哭暈了數次,李淵特命長孫秀敏不必隨行,卻被長孫秀敏拒絕,毅然決然的一路跟隨著。
太穆皇後安葬在獻陵中,這是唐高祖李淵的意思,他想要永遠的與自己的妻子在一起,隻不過太穆皇後先他一步,安葬在獻陵內,使得獻陵的門不能全部封死,留下其中的兩道門。並且,唐高祖李淵親自下令派人守護陵墓,直到他駕崩之日才不必看護,而且唐高祖李淵在太穆皇後駕崩,心中思念竇氏,與日俱增,無心政務,全部將大權交予李逍遙處理,在悲痛萬分的情況下,李逍遙強壓著心中的悲痛,將所有的精力全部用在批閱奏章上,以緩解心中的那份沉重的傷痛。並且,唐高祖李淵下詔冊封李逍遙為攝政王,奉命監國,總攬大唐一切朝政大權,使得朝中文武大臣一片嘩然,眾人皆知道李淵是在為李逍遙清除一切阻礙,以備為日後李逍遙冊封太子做準備。
朝中文武大臣無一反對,全部心悅誠服,他們深深的知道李逍遙的能力。並且,李逍遙在太穆皇後駕崩之前就總攬大權,管理的井井有條,使得朝中文武大臣無一人不服。李逍遙的處理朝政的能力,甚至超越了唐高祖李淵,至於前太子李建成更是無法比擬的;李淵再次名正言順的冊封李逍遙監國,總攬一切朝政大權,更是深得文武百官的愛戴,最重要的是李淵如此做向大臣預示著,日後大唐江山將由李逍遙接任,朝會上蜀王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兩人聞之色變,強忍著心中的驚怒,隱忍不發。
“父皇居然將朝政大權全部交托於逍遙,逍遙他算什麼,隻不過就是深得父皇、母後的疼愛,按照舊製縱然大哥太子之位被廢除,應該也是本王,父皇如此做,將我的顏麵置於何地,難道本王就不是他的兒子嗎?”
秦王李世民朝會結束後,急忙回到自己的王府中,怒氣衝衝地數落李逍遙、李淵的不是,使得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全部都噤若寒蟬,紛紛勸阻李世民不要如此大逆不道。若是李世民隻數落李逍遙的不是,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還能理解,也能接受,沒想到李世民越說心裏越氣,口無遮攔的謾罵起唐高祖李淵的不是。
長孫無忌膽顫心驚地勸阻道:“秦王,還請慎言呐!”
李世民見長孫無忌等人臉色大變,倉皇的模樣惹得李世民更是氣打不一處來,心中更是泛起滔天的怒火,他置之一笑,不屑一顧地譏笑道:“怎麼?你們都害怕了!”長孫無忌等人急忙搖頭,說不是;李世民不管不顧的盡情地發泄心中的憤怒,道:“父皇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他這樣做,完全不顧及朝中大臣的質疑聲,也不按照禮製去做,一意孤行的賜封逍遙為監國,總攬一切大唐朝政大事,實際上父皇就是借此將皇位傳於逍遙。”